第五章成功(1 / 3)

第五章成功

225.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原文:

繩鋸材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要努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

譯文:

繩索磨擦木頭長久了可鋸斷木頭,水滴落在石頭上時間一久可貫通頑石,做學問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細水彙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道河流,瓜果成熟之後自然會脫離枝蔓而掉落,修行學道的人也要聽任自然才能獲得正果。

評析: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史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裏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史抓來追問,並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史心裏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對我這麼凶狠啊!”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然後下令將這小史斬首,警示眾人。

做學問,也要這種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如此方能循序漸進,終成正果。

226.善小不放過,惡小不去做

原文: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譯文:

因為一念之差而辦錯了事,就會使你覺得所有行為都有過失,所以謹防差錯就像渡海攜帶的氣囊一樣,容不得針尖大的一點縫隙;什麼樣的好事都做,才能使人一生無愧無悔,所以修身就像西方佛地的淩雲寶樹要靠眾多的林木扶持一樣,要多多積累善行。

評析:

三國時,劉備臨終前囑咐即將繼任的兒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話雖是出自古人之口,但對我們現代人一樣有教育意義。生活中往往是這樣:我們在做一件好事之前,總認為這一點小善太微不足道,於是不去做它。但我們從來不想這是在儲蓄文明;而麵對一件不好的事,我們總會認為這實在沒什麼了不起,總會去毫無顧忌地做,卻不想這可能會使自己多了一個危害終生的壞習慣。

有這樣一個故事:窮苦的農夫弗萊明在一個偶然機會下救了一個垂死的小孩,孩子的父親是一個有錢的紳士,他想報答農夫,農夫不接受。後來,紳士看見農夫有個兒子,於是與農夫定下了協議:把農夫的兒子接到他的家中撫養,讓他接受良好教育。

盡管親情難舍,但農夫還是決定讓兒子跟紳士走,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許多年後,農夫的兒子成了舉世聞名的大人物,他發明了盤尼西林藥物,得到了諾貝爾獎,人們最後稱呼他為弗萊明爵士。紳士的兒子染上了肺炎,盤尼西林救了他。這位幸運的紳士是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就是日後拯救了英國的政治家丘吉爾首相。

看看吧,農夫的一點點善心,竟然給全人類帶來了這麼多福利,真是“善莫大焉!”如果當初他沒有發善心救那個垂死的孩子,那我們便會損失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損失一種治肺炎的良藥和許多死於肺炎的有用之才。對人類來說,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啊!

227.防微杜漸,亡羊補牢

原文:

酷烈之禍,多起於玩忽之人;盛滿之功,常敗於細微之事。故語雲:“人人道好,須防一人著惱;事事有功,須防一事不終。”

譯文:

慘烈的災禍,多半是因為玩忽之人引起;巨大的功勞,經常敗在細微的小事。所以有話說:“人人道好,須防一人著腦;事事有功,須防一事不終。”

評析:

講到微小事物對大業的侵害,有這麼一個故事。中國東漢和帝時,由於竇太後執掌朝政大權,竇憲兄弟便依仗權力,為非作歹。官員中有的奉承拍馬,有的敢怒不敢言。隻有一個叫丁鴻的官員,實在看不下去,就借著天上出現日食的機會,給皇帝上了份奏章,說:“日為君,月為臣,日蝕的出現,是上天發出的警告,說明有臣子在侵奪皇上的權力。現在竇氏兄弟權勢很大,如果皇上能親自處理朝政,把一切壞人壞事消滅在萌芽狀態,那麼凶惡的禍源就可以除去,吉祥的事會接連而來。”漢和帝聽從了丁鴻的建議,革掉竇憲的官職,消減竇氏家族的勢力。朝廷除去了隱患,國勢便開始有了好轉。

對個人或組織來說,這個故事能讓人們及時堵塞漏洞,防止危機的發生。不要小瞧小事的危害,要注意“防微杜漸”的功用。

228.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原文:

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裏密操持,非心自息。

譯文:

忙碌的時候,要在空閑中檢點自己的不足,則過錯自然稀少了。動時的念頭、思想,要在靜的時候暗暗檢點,不正確的念頭自然就製止了。

評析:

在大森林裏,野豬在大樹旁勤奮地磨獠牙。狐狸看到好奇地問它,既沒有獵人來追趕,也沒有任何危險,為什麼要這般用心地磨牙?野豬答道:“你想想看,現在是很安全,但一旦危險來臨,哪裏有時間磨牙?現在磨利,等到要用的時候就不會慌張了。”

野豬是聰明的,可笑的是許多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防患於未然的工作是絕對需要的。未雨綢繆,善養天機,日後便有真道。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歎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隻好後悔莫及。

229.事留餘地,海闊天空

原文:

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係無厭之人心;禦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譯文:

待人接物留有餘地,不要把人情交往都用盡,就可以維係不知饜足的人心;做事留有餘地,別把才智都用完了,就可以提前預防不測的變故。

評析:

在狹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讓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立身處世最安全快樂的方法。什麼事都要適可而目,但人往往經不住誘惑。很多人一遇到香甜可口的美味,就不顧一切的拚命多吃,結果把腸胃吃壞,受病痛之苦。聰明人必須注重養身之道,營養不良固然不行,吃得大多也絕非好事。欲罷不能說明不懂養身之道。養身如此,做人同樣如此。

西漢名將張良所以能成為千古良輔,被後世謀臣推崇備至,不僅在於他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佐劉邦創立西漢王朝,還在於他能因時製宜,適可而止,最後,既完成了預期的事業,功成名就,又在那充滿悲劇的封建專製時代裏保存了自己。自從漢高祖入都關中,天下初定,張良便托辭多病,杜門不出,屏居修練道家養生之術。事事退讓,避免重複曆史的悲劇。最終的結果也證實了他的想法,除了他之外,其他的功臣大都死在了劉邦的手中。

230.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原文:

大惡多從柔處伏,哲士須防綿裏之針;深仇常自愛中來,達人宜遠刀頭之蜜。

譯文:

大的罪惡多潛伏在柔處,哲士要防止綿裏藏針;深仇大恨經常從愛裏生發,高人應遠離刀頭之蜜。

評析:

人生的幸福與苦惱,並不是由於外界事物變化,或者是外人強加給自己的。人生的苦與樂,全是由自己的觀念所造成。佛家有語說:“名利的欲望太強烈,就等於是跳進火坑,貪婪愛戀之心太強烈,就如同沉入苦海;隻要有一絲純潔清淨的觀念就能將火坑變為清涼水池,隻要有一點警覺精神就能使火海變成幸福樂園。”可見意識觀念略有不同,人生境界就會全麵改變。多些公心少些私心,格調自然會高,遇事自律性強,苦中猶含有樂。因此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必須慎重。要時刻提防源自內心的私欲,這些私欲看似無足輕重,其實要比外界的任何力量都要危險,不得不防啊。

231.有錯就改,亡羊補牢

原文: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複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譯文:

以前的錯誤不可留,留下就會故態複萌,累及理趣的修煉;眼下的成功不要太在意,太自得就會生發麻煩,理趣會轉為欲望。

評析:

沈從文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小時候,沈從文特別喜歡看木偶戲,常常因為看戲入迷而耽誤了讀書。有一天,沈從文從課堂裏溜出來跑到村子裏去看戲,那天木偶戲演得很精彩。沈從文一直看到太陽落山學校放學才戀戀不舍地回到學校。

第二天,沈從文剛進校門,老師就嚴厲地責問他為什麼曠課,罰他跪在樹下,並大聲訓斥道:“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上進,甘願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師又把他叫去,對他說:“大家都在用功讀書,你卻偷偷溜去看戲。昨天我雖然羞辱了你,可這也是為了你好。一個人隻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老師的一番話,使沈從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次教訓,早日改掉逃課的毛病,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此後,沈從文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最終成了著名大作家。

232.實處著手,腳踏實地

原文: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譯文:

有了百折不回的毅力,才會生發變化無窮的方法。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處著手,如果稍微有博取聲名的念頭,便成了虛偽的人。講道修德,時時要立在不圖功利的基礎上,如果稍微計較功利,便成了庸俗的事情了。

評析:

防範於未然,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混亂之前治理。合抱的大木,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局麵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分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好高騖遠而沒有腳踏實地將會遭受損失,因此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一般人作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功虧一簣。而有道的人,沒有貪念,就會把事情看得很清楚,所以能堅持到底,遠離失敗。因此,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

233.紙上得來淺,此事要躬行

原文: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譯文:

因為別人教導而悟出的事理,有醒悟也有迷惑,不如自己親自總結的透徹;外界學習的意興,得到了還會失去,不如自己親身體驗的牢固。

評析:

實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消化吸收,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就像寫文章一樣,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轉合,還要自己練筆寫作,否則,別人講得再多再妙,自己的文章還是做不好。從書本或外界獲取知識後,還要懂得體驗升華。這個“升華”就是社會實踐,要通過社會實踐去檢驗已學的知識,要通過社會實踐把書本知識化為己有,為己所用,還要通過社會實踐去鞏固、深化已學的知識。如果隻是人雲亦雲,隻流於表麵,永遠也不能掌握知識的精髓,隻好被動地接受。

234.寬以容人,重視家庭

原文: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雪,才為火內栽蓮。

譯文:

容得下別人性情上的偏好偏私,就是一件大學問;消除了家庭內部的嫌隙爭吵,才稱得上如火裏栽蓮般的神奇。

評析:

史上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是說在家庭關係中由於感情因素比較複雜,不像處理公事可以很有原則,有板有眼。但是,隻要秉持一顆寬厚的公心,就能正確處理好家庭的關係。

一個完美幸福的家庭,既要滿足其成員間婚姻和伴侶的本能的原始要求,又要使他們在自己子女身上體現出父愛或母愛,而與此同時通過大量日常共同的家務瑣事漸漸獲得正確處理夫妻關係的經驗,從而去理解家庭幸福和愛情的更深的層次。要重視日常家庭關係的處理,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取得人生和事業上的最終成功。

235.冤家宜解,不宜結仇

原文:

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醜。

譯文:

謀求讓千百人得到歡樂,不如讓一個人釋怨;希冀千百件事的榮譽,不如避免一件事的羞恥。

評析:

俗話說: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也別得罪一個小人。休與小人為仇,小人自有對頭。小人是萬萬得罪不得的,然君子最好也別去招惹。君子雖不致像小人似的給你下絆子,但當你身處維穀時下狠心不來幫你,也是很可悲的!所以,與其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正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

236.交結諍友,遠離小人

原文:

落落者,難合亦難分;欣欣者,易親亦易散。是以君子寧以剛方見憚,毋以媚悅取容。

譯文:

坦率開朗的人,很難接近也很難分開;喜樂自得的人,容易親近也容易分開。所以君子寧願因剛強正直而被人畏懼,也不要諂媚軟弱被人喜歡。

評析:

現代社會裏,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雄厚廣泛的人脈,可以幫助我們在事業工作中得到有力的支援。如果一味交際,結交損友和小人,不僅不能得到朋友的幫助與支持,還會適得其反,遭受損失。不要小瞧周圍朋友對人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得不防的問題。

孟母教子的故事,很能說明這一問題。孟軻的母親,很懂得人會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起初,孟家離一處公墓不遠,小孟軻看了一些送葬的情景,自己就摹仿起來,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築墓。孟母看出這地方對孩子影響不好,就搬了家。第二次搬的地方是一個集鎮,小孟軻又學著那些經商的人吆喝叫賣,孟母毫不猶豫,又搬了家。的三次,他們搬到了一所學校附近,小孟軻模仿學校的孩子們,在遊戲中擺弄祭器,學習揖讓進退的禮儀,孟母才終於放心地說:這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237.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原文:

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鬼報;紅顏失誌,空貽皓首之悲傷。

譯文:

白日裏欺負別人,黑夜裏難以逃脫鬼怪的報複;年輕時沒有誌向,老了隻會空留悔恨的悲傷。

評析:

“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鬼報。”多少有宿命的成份,還不足為訓;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卻是顛仆不滅的真理。這兩句詩可能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背,大人們也常常用這句詩來勉勵孩子努力學習,珍惜少年時代的寶貴時光,有所作為,這樣,老了才不會後悔當初的所作所為。可是,說歸說,做歸做,許多人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所以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等到自己年老的時候,後悔也就晚了,隻能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和教訓去教育下一代,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人們不能隻停留在教育別人上,而自己不付諸行動,倘若如此,這些前人總結的寶貴經驗也就一文不值了。

238.欺世盜名,天地不容

原文:

貧賤驕人,雖涉虛驕,還有幾分俠氣;英雄欺世,縱似揮霍,全沒半點真心。

譯文:

普通人清高,雖然有盲目清高的嫌疑,還是有幾分俠氣在;英雄欺世盜名,看上去氣度瀟灑,其實沒有半點真心。

評析:

西漢時的王莽,是一個典型的欺世盜名之人,在曆史上留下了千古的笑柄。

王莽本人父親早逝,隻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親戚周濟生活。但也正因此,王莽從小就養成、練就了一套為人處世的本領,少年老成之極。無論心中多麼難過或氣惱,但在親戚長輩或外人麵前,他都表現出十分愉悅、平和的樣子,因此頗為宗族中眾人賞識。有一次,他的大伯父病重,他得知後跑來,守候在病人床前,端藥送水,守夜看護,一連幾個月衣不解帶,蓬頭垢麵、憔悴瘦弱,簡直比病人的親兒子還“親兒子”。對此,台族上下無不誇讚,紛紛上書,為他請求封賞。

於是漢成帝封他一個新都侯稱號,並命他任宮中侍衛,成了皇帝身邊一位近臣。地位高了,權力大了,但王莽從不露出半點驕矜懈怠神色,反而益發謙恭有禮。一方麵廣為結交公卿將相、名士大儒,一方麵又賑濟窮貧、輕財好施。而自己生活卻十分儉樸,常常不吃葷菜,更不穿長袍大袖的禮服,隻一身短打扮。於是朝野眾人一致以一個“賢”字稱讚他。後來,他的叔父、大司馬王根病逝,臨終舉他以代。皇帝及眾大臣都認為最適當不過,於是,才僅僅三十八歲的王莽,便當了掌握全國最高軍權的大司馬。

最後,就是這個人人稱賢的王莽,找了個身份不明的小孩兒充作漢代最後一位皇帝,與自己舉行“禪讓”大典。就這樣“名正言順”又“神聖莊嚴”地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野心,當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可惜,不久新朝就被推翻,王莽也落得身首異處,連舌頭也被人分而食之。由於所有真相終於暴露於世,所以,王莽非但沒留住當朝臣時騙得的美名,反而千古以來,落下了“大奸”的惡號。

239.貪心不足,自取滅亡

原文:

糟糠不為彘肥,何事偏貪鉤下餌;錦綺豈因犧貴,誰人能解籠中囮?

譯文:

糟糠不能喂肥肥豬,為何還要貪圖這魚鉤上的誘餌;錦緞又不是因為祭品才貴重,誰能解開這籠中的媒鳥?

評析: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從古至今,概莫能外。

人的運命禍福,大抵都是一個常數,你不會比他幸運多少,他也不會比你好運多少。如果總是碰上順利的好事,心中就要開始有所警覺,要意識到這是上天詭秘手段的表現。不能因為有好事降臨就沾沾自喜,甚至昏頭昏腦,以為自己終於出頭,從此就開始無往而不利,“老子天下第一。”要知道,上天的用意是不可測度的,他的施威與降福全無規律,隻是看你的命數。高人都明白這一點,所以才會遠離欲望,隻向理路上跋涉。真君子對功名利祿避之惟恐不及,哪裏還會做自己主動追求的傻事?所以,當成為別人刀斧下的犧牲品時,不要埋怨上天的不仁和殘忍,隻能怪自己貪心太足,不知收斂了。

240.附勢寄生,勢利自斃

原文:

附勢者如寄生依木,木伐而寄生亦枯;竊利者如蝧虰盜人,人死而蝧虰亦滅。始以勢利害人,終以勢利自斃。勢利之為害也,如是夫!

譯文:

依附別人的人就如寄生大樹上的藤蘿,大樹被伐倒了藤蘿也會幹枯;竊取別人利益的人就像寄生人體的寄生蟲,人死了寄生蟲也會滅亡。開始為了勢利害人,最終因為勢利害死自己。勢利的害處之大,就像這樣啊。

評析: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從古至今,人世間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已是人之常情、世之通病。有權有勢者,身邊總是有人聚集,來往熱鬧,趕都趕不走。貧賤窮困者,自家的親戚都躲得遠遠的,遑論朋友同學之輩。

依附權貴者眾,當然是因為依附者有好處和利益多。隻是,世上事極有規律,凡事有始必有終,待到“樹倒猢猻散”的那天,依附者的命運可就顯得尤為淒慘。到那時,靠山一倒,自己又無平素的根基,隻好眼睜睜麵對寒風苦雨。少數幸運者能再找大樹攀附,其他就隻好自生自滅,晚景淒涼了。古語“君子之交談如水”,正是人際交往的警語。

241.動生禍害,靜養圓機

原文:

鴿惡鈴而高飛,不知斂翼而鈴自息;人惡影而疾走,不知處陰而影自滅。故愚夫徒疾走高飛,而平地反為苦海;達士知處陰斂翼,而巉岩亦是坦途。

譯文:

鴿子厭惡身上的鈴聲,想飛走去除,卻不知縮起翅膀鈴聲才會停息;人厭惡自己的影子,想快走去掉,卻不知到陰暗處影子自會消失。所以愚蠢的人處處爭先主動,平地之處也變成了苦海;高明的人總是躲在暗處嚴格自律,高峻險要的提防也成了坦途。

評析:

《論語》說:對人不要求全責備。《禮記》說:至清的水不生魚,求全的人沒有朋友。所以,做人應該看重別人的大功德,原諒別人的小過錯,不要求一個人盡善盡美。在對待事物上,也要注意深藏不露,不要處處主動,以免惹禍上身。

要做到明哲保身,為人處世就必須學會謙恭、禮讓,不能處處都想占勝,不能事事都要露一手。難行的地方退一步,自然會海闊天空;難纏的小人躲一下,他的奸邪就隻是笑柄。人生得意的時候,應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世上萬事萬物都在變化,待到你走低潮的時候,別人就會感恩,自然對你伸出援助的雙手。以為自己最聰明,以為自己都該占全,最後往往眾叛親離,下場淒慘。

謙讓是一種美德,其實更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當你事業飛黃騰達時,不要忘記救助那些窮苦的人。這樣,知退一步之法,明讓三分之功,才是真正笑傲人生的智者。

242.自知愧悔,遷善之門

原文:

謝豹覆麵,猶知自愧;唐鼠易腸,猶知自悔。蓋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惡遷善之門,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無此念頭,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處討些生理?

譯文:

謝豹蟲見人就用兩腳遮麵,還知道羞愧;易腸鼠一月三次吐腸,也知道後悔。這愧悔二字,就是我們去惡遷善、起死回生的關鍵。人生要不秉持這種理念,就是早已熄滅的灰燼,幹枯已久的朽木。去哪裏尋找生活的大道呢?

評析:

南宋時期,慈溪府有一戶財主,膝下隻有一個兒子,十分疼愛。不幾年,老財主過世,這個少爺結交上了一班狐朋狗友,天天尋歡作樂,這樣,坐吃山空,河來海去,偌大的一份家產沒過幾年就被他敗了個一精二光。

家財沒了,一班狐朋狗友也作鳥獸散。這時這個少爺才感到後悔不已。但人要生活,又無救濟,沒有辦法,隻好作些雞鳴狗盜的事情,這樣害得四鄰八舍不得安寧,人人見之如避瘟神,個個稱之“浪子”。落魄的少爺此時慚愧不已,覺得實在沒臉呆在家鄉,於是就投奔軍營當兵去了。

此時,南宋正與金人打仗,國家正在用人之際。這個少爺既勇敢又讀過書,這樣過了幾年,竟然漸漸做到了大將軍。這時金人就想到賄賂他,答應封王給官,要什麼給什麼,甚至許諾鑄一個真人一樣的“金人”來換他的退讓三舍。但這個少爺極有民族氣節,根本不為金人所動,終於保全了南宋半壁江山。後來,家鄉的人聽說此事,都翹起大拇指,說這真正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啊!

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隻要後悔就不晚,如能真心改正,就是個頂天立地的好漢。

243.退即是進,與就是得

原文: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譯文:

人活世上,處世遇事都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日後進一步做好準備:而待人接物以抱寬厚態度為最快樂,因為給人家方便實際上是日後給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礎。

評語:

“退一步海闊天空”、“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這些話至今還是人們常說的道理。為人處世宣寬厚,雖然有時退讓和寬容是建立在自己苦憂的基礎上,也應把快樂讓給別人。這種做人態度,才應是修養品德和心性的方向。

戰國時期,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趙國珍寶“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