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修身
1.寬以待人,嚴以待己
原文:
責人者,原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於無過之內,則德進。
譯文:
對待別人要寬厚,當別人犯過錯時,要像他沒犯過錯一樣原諒他,這樣才能使他心平氣和地改正過錯。要求自己要嚴格,應在自己無過錯時,設法找出自己的過錯,如此才能使自己德業進步。
評析:
宋朝有位叫郭進的人,時任山西巡檢,為人豪放寬厚。當時有個軍校到朝廷控告他,說他貪汙軍餉。宋太祖召見了那軍校,審問一番後,發現是他誣告郭進,使命人把他押送回山西,並交給郭進處置。許多人勸郭進殺了他,而郭進卻沒有這樣做,反而給了這人機會。
當時,正值敵國入侵,軍隊需要人才。郭進就對那個軍校說:“你敢到皇帝麵前去誣告我,說明你確實有點膽量。現在我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打敗敵人,我就向朝廷推舉你;如果你打敗了,你就自己投河。”那人聽後非常感動,在戰場上奮不顧身,打了勝仗。郭進果然向朝廷推薦了他。不久,那位軍校因此升了官。而郭進寬厚待人的美名也傳揚開來,成為當時的美談。
2.自滿招損,自謙受益
原文:
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於大海之鵬,則眇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所以至人常若無若虛,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譯文:
鶴立雞群,可以說超然無伴了,看見了翱翔於大海之上的鵬鳥,覺得自己很渺小。又看到九霄雲天上的鳳凰,就更加難以企及。所以說高人常保持似無似空的狀態,真理多呈現不驕傲不炫耀的麵目。
評析:
古代君王,都在座位左側放置欹器。欹器是古代用來汲水的陶罐,提繩位於罐體中部,由於設計巧妙,一旦裝滿了水就會翻倒,當水滿一半時能端正直立,水空時就會傾斜。帝王把它放在座位左側,就是取其盈滿則倒的意思,作為規勸警惕自己的警具。
帝王,集大成者也,尚知“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為人處世做學問,也要秉持這份精神,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人要經常虛懷若穀,才能聽進別人的規勸,人要時時謙虛謹慎,才會得到別人的指點。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充滿妄想和邪念,目空一切,心理就會發生障礙而不接受他人的善言。一旦處於這種驕狂心態,如有一堵牆擋住視線,使他在自我封閉的圈子裏自得自滿。這是井底之蛙的教訓,君子可要萬萬注意。
3.人心一真,金石可鏤
原文:
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損,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麵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譯文:
古人認為,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如果能達到至誠地步,就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鄒衍受了委屈感動了上天,在盛夏降霜為他打抱不平,杞植的妻子由於丈夫戰死悲痛不已,竟然哭塌了城牆;甚至就連最堅固的金石,也會由於不懈努力而把它鑿透。反之,一個人如果心存虛偽邪惡的念頭,那他隻不過是具行屍走肉而已,在外麵與人相處會使人覺得麵目可憎而惹人討厭;獨處時,即使麵對自己的影子,也會覺得羞愧可恥。
評語:
神話隻是神話,不足為信。但在人的現實世界,人們總是盼望真情,所以對情動天地的故事總是互相傳頌,代代傳頌。沒有真情的人生太累,沒有真情的偽君子體會不了人間的溫暖。
當今商品社會,金錢誘惑之下,不真不純之事層出不窮,不真不純之人比比皆是。前幾日,某地報紙報道,當地人下館子流行自帶食用油。問原因,答曰假冒橫行,不得不如此為之。現在,有些飯館用回收的“地溝油”做菜,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食客想吃水煮魚,也隻好自己帶油了。想想也是好笑,不知這些飯館的老板看到食客人人都帶著一桶油來吃飯,在慶幸自己又賺了一點成本的同時,會不會有那麼一絲尷尬和不安呢?
人間處處真情在,人心一真金石可鏤。人的至誠不是隻對處人待事而講,首先是對自己而言。如果人連自己都不相信,都要欺騙和蒙蔽,豈不悲哉!
4.吃得苦中苦,方為甜上甜
原文:
仇邊之弩易避,而恩裏之戈難防;苦時之坎易逃,而樂處之阱難脫。
譯文:
仇人的明槍易躲,自己人的暗箭難防;艱苦的坎坷易過,享樂的陷阱難脫。
評析:
俗話說:“沒有吃不了的苦,隻有享不了的福。”意思是指人不會被困苦擊倒,卻很可能被享樂降服。孟子說過:天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必定先要苦惱他的心意,勞累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腸胃,困乏他的身體,並且使他的一次次行動都不能如意,以此來錘煉他的心誌,堅韌他的性情,增強他的能力。這就是所謂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致人死亡的道理。隻有能在橫逆中挺得起胸膛的人才算得英雄豪傑。
能過著粗茶淡飯生活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樣清純、玉一樣純潔;而講究穿著華美飲食奢侈的人,他們多半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麵孔。因為一個人的誌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是從貪圖物質享受中喪失殆盡啊。
5.褪去偽裝,坦誠做人
原文: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譯文:
作善事卻是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略好一些,施給別人恩惠卻是為了想謀求名聲,修習功業卻是為了搞一些驚世駭俗的舉動,注重名節卻是為了標新立異,這些都是善念中的戈矛,天理路上的荊棘,是最容易在善心中夾帶,最不容易拔除的。必須滌盡思想中的雜質,斬絕萌芽,才能見到天心的本來真體。
評析:
釋迦牟尼佛在傳道時,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乞丐,他覺得自己做人太苦,毫無樂趣,一點點福報都沒有。有一天,人家給他一文錢,乞丐接受了了。隨後,他在路上遇到一位托缽僧,乞丐想到自己因為沒有福,才這麼窮,就把一文錢供養了阿羅漢。七天後,他死了,生到忉利天享天福。就是這一文錢的布施福報,使乞丐永遠離開貧窮到天上享天福。為什麼呢?心真誠,心清淨,用所有的財物通通布施掉以供養阿羅漢,雖然隻是一文錢,卻有著千萬貫的福報。
6.淡泊名利,物我兩忘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複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複生矣。
譯文:
看輕了富貴,卻放不下一顆追逐富貴的心;重視名節,卻把名節看得過重。都是因為塵俗的幹擾沒去淨,心裏的過節放不下的原因,如此,恐怕會像石頭搬走野草複生一樣,塵俗的心境還會回來。
評析:
古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皇後到寺院打齋,供養豐足,老和尚隻派一個徒弟接待,給她誦經消災。皇後看到後很不理解,找老和尚理論。說道:“我年輕時是個平民,尚未做皇後,那時布施很少的錢,老和尚您親自接待,替我修福。今天我做皇後,布施這麼多錢,為什麼你隻派徒弟接待?”老和尚笑說:“你從前來布施時,財雖少,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接待你,是對你不敬。今天你做皇後,雖然修大布施,你的心不清淨、不虔誠,我派徒弟接待就夠了。”
老和尚告訴我們:修福不在乎財物的多寡,在於心地的真誠。放不下一顆名利之心,就得不到徹底的心之赤誠。
7.身心協調,收放自如
原文:
身不宜忙,而忙於閑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於收攝之後,亦可鼓暢天機。
譯文:
身體不宜太忙碌,但閑適中適度忙碌,有助於警惕懶惰;心思不可懈怠,不過太緊張後應該放鬆一下,可以有益於修行。
評析:
莉莉在一家公司擔任市場部經理,公司剛成立就進入的莉莉工作努力,半年多時間就幫公司成功開拓了本地市場,現在公司的業務拓展到了全國市場,已經是行業內的知名企業了。但是,最近莉莉卻越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她開始對自己的老板不滿,認為老板的能力太差,根本沒辦法和自己相比。後來,一位同事告訴她,跟老板較量高下有什麼意義?既然是你的老板,就應該努力扶持,如果覺得他不夠資格當你的老板,你完全可以選擇離開。莉莉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如此低級的錯誤,竟然想要當自己老板的老板。
像苦惱的莉莉一樣,你是不是也覺得整天疲於奔命卻既沒升職也沒加薪,成功的目標似乎遙不可及?或者月薪逾萬卻似乎從來沒有感到真正的快樂?有時甚至會感到家庭、事業、同事關係都是一團糟……所以,學習一下如何身心協調,做到收放自如地麵對壓力吧,這會讓你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8.安貧樂道,修行之本
原文: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義之門;馳得塵俗之肩,方可挑聖賢之擔。
譯文:
堵上物欲的道路,才能打開道義的大門;經曆過生活磨礪的肩膀,才能挑起聖賢的重擔。
評析:
傳說,孔子有學生三千人,其中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而顏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的事例來教育其他學生。顏回,字子淵,所以也叫顏淵。顏回二十九歲頭發盡白,不到三十二歲就死去了。孔子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非常悲痛,評價他是自己最得意的學生。
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指:顏回,真賢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裏,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乘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這要是落在別人頭上,則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顏回始終感到滿足、快樂。顏回確實是個十分賢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讚賞顏回的這種品德。然而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品德呢?孔安國說,這是“安於貧而樂於道”。
9.寧受磨難,不求多福
原文:
寧有求全之毀,不可有過情之譽;寧有無妄之災,不可有非分之福。
譯文:
寧願要求全責備的批評,不要言過其實的讚譽;寧要無端降臨的災禍,也不要無端飛來的福氣。
評析:
古人留下了許多智慧,尤其告誡後人不要貪戀眼前的利祿。所謂官位不宜太高,權勢不應太盛,如果太高就會使自己陷於危險狀態;一個人才幹所及的事不應一下子都發揮出來,如果都發揮出來就會處於衰落狀態;一個人的品德行為不可以標榜過高,如果太高就會惹來毀謗和中傷。任何事都有個度,所謂“官大擔險,樹大招風”“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都說明了這個道理。人和人隻要在一起就會產生矛盾,因利益和嫉妒之心,因地位和才能都可能結仇生怨,故做人處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有時,寧願自己多擔一些責任和痛苦,也不要去追求太多的利益和幸福。注意好適度的尺度,便可以確保自己的安全,做一個屹立不倒的智者。
10.禍福轉換,吃虧是福
原文:
毀人者不美,而受人毀者遭一番訕謗便加一番修省,可以釋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橫逆便長一番器宇,可以轉禍而為福。
譯文:
詆毀別人不是好事,而受人毀謗的人遭受一次毀謗就增加了一遍檢醒,可以去邪辟而增益美性;欺負別人不是福祉,而受人欺負的遇一次欺辱便增長一番氣量,可以轉災禍為幸福。
評析:
在眾多修煉者的隊伍裏,有一些苦行苦修的人。他們或麵壁自活,幾十年不曾開口講話,在靜默中尋找宇宙的真機,還有的折損肢體,折磨肉身,在痛苦的體驗中悟得最後的玄妙。其實,這些都隻是方法不同。苦修的人借助外界的磨難來求得醒悟,高明的人自然也就不該逃避眼前的羞辱。別人欺負到頭上,如果能持著“遭一番訕謗便加一番修省”的心思,就會在曆練中不斷進步。這是難求的好事,不是難忍的痛苦。君子要明曉其中的奧秘,如此就可以榮辱不驚,進退不惑,漸至化境。
11.許由洗耳,今人逐利
原文:
古人閑適處,今人卻忙過了一生;古人實受處,今人又虛度了一世。總是耽空逐妄,看個色身不破,認個法身不真耳。
譯文:
古人看輕的,今人非要終生忙碌追求;古人看重的,今人又虛度終生不去尋找。今天的人,總是沉溺於空洞不實際中,追求虛妄的東西。看不破色身,認不準法身。
評析:
《史記》注引皇甫謐《高士傳》,記載了堯舜禪讓時期的一個叫許由的古人。許由因帝堯要以王位相讓,便潛入箕山隱姓埋名。然而堯執意讓位,追許由不舍。於是,當堯再次尋見許由,求他當九州長時,許由不僅堅辭不從,而且以此為奇恥大辱。他兩隻手掩住耳朵飛跑,跑至河邊洗耳。正洗之間,又有一人牽一隻牛來吃水,其人曰:“那君子!牛來吃水了。”許由隻管洗耳,其人又曰:“此耳有多少汙穢,隻管洗?”那人洗完,方開口答曰:“方才帝堯讓位與我,把我雙耳都汙了;故此洗了一會,有誤此牛吃水。”其人聽了,把牛牽至上流而飲,許由曰:“為何便走?”其人曰:“水被你洗汙了,如何又汙我牛口。”
古人說過:追求功名利祿不要搶在他人之前,品德修養創辦事業不要落在他人之後,享受物質不要貪圖,修養品德時不要懈怠。古人看待名利的誘惑,猶如蝕骨毒藥,聽一下都要洗淨雙耳。今天的人們對待名利,態度大大改變,追求的人群趨之若鶩,趕都趕不走。不知是古人太傻了,還是今天的人們太現實。總之,世上看不透,看不明的人實在太多。良藥苦口的勸誡,現身說法的教訓,都不如金錢美色的誘惑來得有效。哎,也隻能任由他們放縱,日後去體會悔恨的痛苦吧。
12.進則勇奮,退則回頭
原文:
芳草無根醴無源,誌士當勇奮翼;彩雲易散琉璃脆,達人當早回頭。
譯文:芳草沒有根甜泉沒有源,有誌之士應該振奮精神多加努力;雲彩容易消散琉璃太過脆裂,得道之人要早日醒悟,及時回頭。
評析:
人生世上,自有欲望。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精神欲望和物質欲望。為了滿足內心的欲望,相應地就產生了兩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庸人、小人把物質欲望當作人生的全部,所以沒有多少精神的追求。君子、賢人精神的欲望特別強烈,但是卻也不能沒有物質的欲望,所以他們得承受這兩種欲望,他們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隻是他們最終能以精神欲望居於主導地位,達到一種具有偉大包涵力的嶄新的心理和諧。
禍福在人自取,因此,人能求福,也能避禍,求福與避禍,也全在自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思危才可以求安,慮退方能得進,懼亂然後可以保治,戒亡然後可以求存。所以君子懂得進退之道,知道何時考慮放手,故能求全立德,遠害多福。
13.富貴無情,貧賤耐久
原文:
富貴是無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貧賤是耐久之交,處得他好,他益你反深。故貪商於而戀金穀者,竟被一時之顯戮;樂簞瓢而甘敝縕者,終享千載之令名。
譯文:
富貴是無情的東西,你看重它,它害你越大;貧賤是長時間的老友,你善待它,它就幫你越多。所以貪圖金錢財富的人,最後被殺死;甘於貧賤平淡的人,卻享有千古傳頌的美名。
評析:
風光的總是不長遠,低調的才能保全身。處在世間,人要保持純潔、天真、樸實的本性,摒除後天的聰明機詐,保留一些浩然正氣。人寧可拋棄世俗的榮華富貴,甘於過著淡泊、清虛、恬靜的生活,留下一個純潔高尚的美名。
按現代心理學的說法,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當生活溫飽解決之後,在精神上就產生了不同的層次需求。想自己的生活過得安逸一點,本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味追求財富,早晚會陷入利欲的陷阱,不得自拔。古人陶淵明討厭官場傾軋,看不起有權勢的人,不為五鬥米折腰,掛冠而歸田園,成為千古美談。從這種尋求內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來講,生活清貧而不受精神之苦,行為相對自由灑脫而不受傾軋逢迎之累是可羨慕的,安貧樂道未嚐不好。
14.逆境如藥,專醫驕奢
原文:
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眾人以拂意為憂,而君子憂從快意處起。蓋眾人憂樂以情,而君子憂樂以理也。
譯文:
一般人以順境為快樂,君子卻以逆境為樂;普通人以挫折為憂慮,君子卻以快意為憂慮。眾人因為情緒而快樂或憂慮,君子因為理性而快樂或憂慮。
評析:
上天的奧秘變幻莫測,對人的命運的支配很難預料。有時先使人陷入窘境然後又讓人春風得意,有時讓人先得意一番之後又讓人遭受挫折,這些都是上天有意捉弄自命為英雄豪傑的人。因此一個有才德的君子如果生活在艱苦貧困的環境中,那周圍所接觸到的全是有如藥石般的事物,在不知不覺中使你把一切毛病都治好。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順逆應該有辨證的觀點。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壓抑的,但對一個有作為、能自省的人來講,在各種磨礪中可以鍛煉自己的意誌,修正自己的不足,一但有了機會,就可能由逆向順。當不如意時要適應環境,遇到橫逆磨難應能忍耐,在平安無事時要想到危難的來臨,如果處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窮則變,變則通”。所以貧與富不是絕對不變的,順與逆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15.磨難是良伴,逆境是搖籃
原文: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煆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譯文:
要想追求金玉那般純潔的品德,必須到實實在在的磨難中鍛練;要想創立驚天動地的功績,必須像如履薄冰那樣謹慎和小心。
評析: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從古至今,成功的人物何止千萬,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群裏,沒有一個人是不付出犧牲和代價就隨便成功的。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司馬遷受盡“宮刑”,寫就《史記》;曹雪芹舉家食粥而作《紅樓夢》……古人雲:“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生中挫折是難免的,大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大多都曆經磨難。磨難對於意誌堅強的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
磨難是人生的一種不幸,然而,磨難同時也構成了人生的一種積極的價值。當挫折與失敗擋住人們的去路時,磨難能喚醒人的潛在勇氣,並提示人們回到自身,更深刻的認識自己,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越過人生的障礙,達到一種新的境界。磨難是一塊礪石,用這塊礪石,你可以砥礪自己的意誌,讓生命在淒風苦雨、冷霜冰雪的磨礪中變得更加堅強,更富於勇氣。
16.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原文:
使人有麵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譯文:
與其讓人當麵讚譽,不如讓別人不在背後議論指責;讓別人剛一見麵就覺得可親可敬,不如讓別人時間久了也不會感到厭煩。
評析:
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人後不被說。人的弱點是都喜歡聽奉承話,要讓人當麵讚美自己並不是難事,而要別人不在背後議論自己卻很困難。所以與其刻意去追求別人的奉承,還不如時時處處修養德行,嚴於律己,與人為善。這樣不僅背後不會有人議論,相反還會有很多由衷的讚美之聲。
與人交往,初見麵時都刻意修飾,舉止得體,力求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可是熟悉以後,就開始放鬆約束,將自己的種種缺點暴露無遺,結果日久使人生厭。交際的時候,對人要心存敦厚,誠信做人,擇友則宜理性認識,或在交友時理智把握自己。既不過於奉承,也不刻意做作,做個一如既往的我,始終做一個正人君子。
在擇友時,你應多聽一聽身邊人,特別是你的親人的意見,如果多數人對此人持懷疑態度時,你就得重新審視你的感性認識。但在你一意的要結交此人時,則先做普通朋友,切不可以生意或過財物往來。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要在理性地認識到他的本質後取舍是否繼續來往或深交。
17.趨炎附勢,禍根潛伏
原文:
先達笑彈冠,休向侯門輕曳裾;相知猶按劍,莫從世路暗投珠。
譯文:
前輩的人嘲笑那些準備做官的人,不要輕易攀附侯門;熟悉的朋友也要保持警惕之心,不要在世上盲目付出。
評析:
古人提倡以德報人,而且認為財富、美名,也應是有德者居之。道德的修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君子“立德、立功、立言”要慢慢成長,官位、財富、名譽要一點一點的累積。反之假如用不正當的手段於短時間強行獲得,那就宛如空中樓閣,轉眼之間就會土崩瓦解。所以自己的財富要通過勞動付出得來,自己的社會地位要依靠自己的道德力量獲得。
好像《君子好逑》中的鮑梓,他一心盼望升官,卻當了三十年知縣,每日貪杯求醉,趨炎附勢地巴結當時的權貴過公子,為過公子追捕侯孝,後來又被迫為沙利所用,充當了一個可悲的角色。所以,一個有道德、講氣節的人,寧可窮困而死也不踏進權貴們營私舞弊的地方,如果走進去,那麼一輩子也洗刷不清,還有可能陷入名利的陷阱,敗壞了自己一生的幸福。隻有不依附權貴,才能臨禍不遭殃,保持清白的人格。如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啊。
18.收斂鋒芒,大智若愚
原文:
楊修之軀見殺於曹操,以露己之長也;韋誕之墓見伐於鍾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韜光,至人常遜美而公善。
譯文:
楊修活著被曹操殺害,是因為他太自負;韋誕死後被鍾繇盜墓,是因為墓葬太多。所以有思想的人多藏匿自己的才華,高明的人常對好事退讓,對善事於大家共享。
評析:
楊修,三國時的大才子,最後被曹操殺害,純粹是由於其太過聰明,又極其自負。假如楊修懂得“退步寬平,清淡悠久”的道理,就可以遠離殺身之禍了。
古人的智慧早就說明,做人要把智巧隱藏在笨拙中,不可顯得太聰明,收斂鋒芒,才是明智之舉。在眾人麵前,寧可隨和一點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學以退縮求前進的方法。第一要藏巧於拙鋒芒不露,第二還要有韜光養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華的修養功夫。而且辦什麼事都應當留有餘地才是。這才是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寶,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記住了這一點,即使身處小人環伺的險境,也可以明哲保身,脫離危險。
19.少年戒躁,老成戒惰
原文: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奮迅,常患畚迅而成鹵莽,故當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縮,故當振其惰氣。
譯文:
年青人,不怕他不精神振奮、行動迅速,常害怕他行事魯莽,所以要壓製他的焦躁;成年人,不怕他不老成持重,常害怕他臨事退縮,所以要振奮他的惰性。
評析:
年青人行事魯莽,多是由於少年不夠曆練,缺乏經驗造成的。隨著年齡增大,經驗增加,自然會漸漸改掉。倒是老成持重之心,往往會讓人變得頹廢,不思進取。
人的身體總有疲累的時候,人的心理也有趨利避害的慣性。故此,有時頹廢和懶惰就會占據人的內心。這並不是什麼致命的問題,隻要適當調整,就可以走出心靈的誤區,重獲生命的力量。當事業順心如意而精神出現鬆懈時,要想想比自己更強的人,那你的精神就自然會振奮起來。當事業工作不順利,困難出現而頹廢時,要想想未來更大的危機,自然會警醒,重新振作精神。一旦學會了調解心理,就可以處變不驚,遇事不慌。困難來了就克服,榮譽來了保持冷靜虛心。這樣,就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人生動力,不再受惰性的侵蝕和困擾了。
20.守正氣,留清名
原文:
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名在乾坤。
譯文:
寧可保持純樸無詐的本性摒除盡後天的聰明才智,以便保留住一點浩然正氣,歸還給孕育靈性的大自然;寧可拋棄俗世的榮華富貴品味著寧靜淡泊的生活,以便保留下一個純潔美名,歸還給孕育本性的天地乾坤。
評析:
摒棄名利,保留浩然之氣,就是淡泊之人。大凡真正“淡泊”之人,皆能置個人得失於度外,視名利如糞土,心態平和,操守清廉。有人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無心奮起,於是自我標榜“淡泊”,這是誤解,淡泊不是消極,有人在感情遊戲中頗受挫折,心灰意冷,於是聲言心如古井,再不掀波,從此“淡泊”,這同樣是誤解,冷漠不等於淡泊。雄心萬丈而壯誌難酬,於是標榜“淡泊”,這是頹唐者的自暴自棄;無才無能而碌碌無為,卻號稱“淡泊”,這是低能兒的自我安慰。隻有那些真正了解了生命的本來意義,拋棄了所有塵俗羈絆的人才是真正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