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開上司的玩笑。你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上司永遠是上司,不要期望在工作崗位上能和他成為朋友。即便你們以前是同學或是好朋友,也不要自恃過去的交情與上司開玩笑,特別是在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更應格外注意。
不要以同事的缺點或不足作為開玩笑的目標,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不要拿同事的缺點或不足開玩笑。你以為你很熟悉對方,隨意取笑對方的缺點,但這些玩笑話卻容易被對方覺得你是在冷嘲熱諷,倘若對方又是個比較敏感的人,你會因一句無心的話而觸怒他,以至毀了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或使同事關係變得緊張。而你要切記,這種玩笑話一說出去,是無法收回的,也無法鄭重地解釋。到那個時候,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不要和異性同事開過分的玩笑。有時候,在辦公室開個玩笑可以調節緊張工作的氣氛,異性之間玩笑亦能讓人縮近距離。但切記異性之間開玩笑不可過分,尤其是不能在異性麵前說黃色笑話,這會降低自己的人格,也會讓異性認為你思想不健康。
不要板著臉開玩笑。到了幽默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幽默大師自己不笑,卻能把你逗得前仰後合。然而在生活中我們都不是幽默大師,很難做到這一點,那你就不要板著麵孔和人家開玩笑,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不要總和同事開玩笑。開玩笑要掌握尺度,不要大大咧咧總是在開玩笑。這樣時間久了,在同事麵前就顯得不夠莊重,同事們就不會尊重你;在領導麵前,你會顯得不夠成熟,不夠踏實,領導也不能再信任你,不能對你委以重任。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
不要以為捉弄人也是開玩笑。捉弄別人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會讓人認為你是惡意的。而且事後也很難解釋。它絕不在開玩笑的範疇之內,是不可以隨意亂做亂說的。輕者會傷及你和同事之間的感情,重者會危及你的飯碗。記住“群居守口”這句話吧,不要禍從口出,否則你後悔也晚!
總之,開玩笑不能過分,尤其要分清場合和對象,要注意尺度。
技巧77.“道人之短”最傷人
與人交談目的在於溝通,在這一過程中,要力求避免因說話不當而使人際關係變得緊張。所以,說話出口前應該先為聽者想一想,不要以言語傷人。不可知道了別人的一點點短處就逢人宣揚。宇宙之大,談話的資料取之不盡,何必一定要把別入的短處當作話題,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呢?
首先你要明白的一點就是,你知道的關於別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許另外還有許多隱衷不是你所熟悉的事實。如果你貿然拿你所聽到的片麵之言宣揚,不是顛倒是非,就是混淆黑白。話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一旦事後你徹底地明白了真相,你還能進行更正嗎?有這樣一個例子:
“張某借了王某的錢不還,存心賴賬,真是卑鄙。”昨天你對一個朋友說,這話是從王某那聽來的,他當然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人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當然不易把話說得很公正。如果你有機會見到張某,他也許會告訴你,他雖然借了王某的錢,但有房屋契約押在王某那裏。因為自己一筆錢被別人耽誤了,到期不能清還,隻好延長押期。當初王某表示若有需要延長押期時,隨時可以延長押期,而今王某急於拿回現款,張某一時無法立刻付清,既然有抵押物,就不能說他是賴賬。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半都是比較複雜的,你若不知內幕,就不要信口開河。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凡人皆有其長處,亦必有其短處人有短處。
與他人的談話中盡量多談對方的長處,極力避免談及對的短處所產生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避免談及他人的短處容易與他人建立起感情形成融洽交談氣氛。
好談他人短處的人最容易刺傷他人的自尊心,打擊人家某方麵的積極性,還會引起他人的討厭。不小心談別人短處的人,雖無意刺傷他人但很難想象人家怎樣理解你的用意和對你所做出的反應,一般來說容現易引起別人的誤解與不滿。
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人,專好推波助瀾,把別人的是非編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地逢人就說。不知道世間有多少悲劇由此而生。雖然你不是這種人,而一旦談論別人的短處時,也許你在無意之中就種下禍患的幼苗,而它要滋長到怎樣的程度,並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樣。
人們都說女人最愛談論別人是非,其實男人當中也不乏這種人。如果你茶餘飯後要找談話的資料時,則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無一不是談話的好題目,不必一定要說東家長、西家短,才能消遣時間。殊不知,說別人的短處,說不定就是自己的短處。
明朝漢洲有位王生,喜歡指責他人的過失,鄰居死了兒子,他嗬斥說:“因為你造惡深重,所以有這種果報。”不久他的兩個孩子都病死,鄰居反譏他:“你造惡是不是更深重呢?”又有一次,他的族兄考試名列四等,王生指責說:“你文章寫得實在荒謬,怎麼有希望優取呢?”不到一年,他自己考試名列五等,族兄反譏他說:“我想兄弟的文章是不是更荒謬呢?”
這個公案是顯示罵人者常被人罵,責人者常被人責,我們指責別人時,先要看看自己,自己也不是完人,有哪一處不可以被人指責呢,既能指責別人的過失,自己滿身過失為什麼不會被別人指責?罵人者反遭人罵,要想人不罵,隻有不罵人。
孫文懿公既矮小又醜陋,縣令李昭言嘲笑他說:“像你這般人物,世上能有幾個?”這一年,孫文懿公以第三名考中了科第,不久執掌選拔官員的職務。這時候,李昭言正好是以選人的身份等候調遣,孫公笑著說:“沒想到你的那句話,終於成了好兆頭!”李非常慚愧,就辭官回家了。
所以,今天職位在上的時候可以說別人短處,明天在下怎麼辦呢?今天有錢時可以說他人的短處,明天做乞丐時,又怎麼辦呢?世事無常,我們說他人的短處,覺得比別人高,可是一旦失去名位、財富時,不遭別人罵嗎?換一角度來看,眾生有一處短,你還沒看到他有一百處長,一處你超過他,你沒想到有九十九處還不如他,所以不能輕視任何人,常常要覺得不如人家,這樣就不容易犯指責人的毛病。
想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最好是自己定下一條戒律:除了頌揚別人的美德,永遠不要用議論別人的短處來玷汙你的口、玷汙你的人格,否則的話你將永遠找不到一個願意和你接觸的朋友。如果是別人向你說某人的短處,不可就表麵的觀察便在背後批評人家,除非這是好的批評。
技巧78.提問的技巧
美國好萊塢影片《亂世佳人》讓女主角費雯麗一舉成名。這部電影獲得了11項奧斯卡提名。當在歐洲巡演的時候,費雯麗的班機降落在倫敦停機坪上,成千上萬的記者在下麵圍著。有這麼一個沒有眼色的記者,很激動地衝到最前麵,采訪剛剛走出旋梯的費雯麗,說:“請問,你在這部電影裏麵扮演了什麼角色?”
聽了這一句話,費雯麗轉身就進了機艙,再也不肯下來了。費雯麗之所以會生氣地轉身回了機艙,就是因為一舉成名後的她,滿心歡喜地認為,那些蜂擁而至的記者們,都是她的影迷,是因為喜歡她的表演,才來機場迎接的。可她怎麼也沒想到,這個衝在最前麵的人,連她扮演了什麼角色都不知道,這實在是太打擊費雯麗的自尊心了。從中我們也能看出,一個愚蠢的問題會帶來多麼大的惡果。等待已久,難得的一個采訪機會,就這樣被一個愚蠢的問題葬送。同時,也讓被采訪者受到很大的傷害,以至於她不願意再麵對其他的記者了。可見,在日常的交往中,學會提問是至關重要的。
提問需選好對象,有針對性地提問。要適應對方的年齡、身份、文化素養、性格等特點。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裏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這樣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隱私的不禮貌行為。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文靜安詳,有的急躁毛躁;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提問的方式也應當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回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目的。
要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來進行提問。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須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在提問的時候,被問人總是處於一定的心境之中。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它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麼,怎麼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提問也應有控製技巧。
趙東升是上海電視台的一名記者。在他剛開始做記者時,曾采訪過一名華裔英國女運動員,由於了解到她的老家在北京,所以在采訪時趙東升連續問道:
“您父親是北京人嗎?”
“您這次打算去北京嗎?”
“您準備去看望在北京的親戚嗎?”
麵對記者提出的一連串問題,運動員隻簡單地回答了“Yes”或“No”。
為了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他不得不轉換了提問方式,問道:“您準備怎樣把北京親戚的問候帶到英國去呢?”麵對這個問題,運動員滔滔不絕地談了起來。趙東升這才如願地了解到了她的很多想法,對這名運動員有了一個比較全麵的認識,這次采訪也因後一種恰當的提問方式而獲得了成功。可見,“提問”是一門學問,問得好,可以讓溝通更加有效,問得不好,就會造成溝通障礙,甚至是溝通中斷。
要掌握由提問到表達的過程。有時人們提問,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如:
電車上,一位中年人給一位婦女讓座。這婦女一聲不吭就坐下了。
中年人問:“嗯,您說什麼?”
“我沒說什麼呀!”
“哦,對不起。我以為你說了‘謝謝’呢。”
先生的提問是為了引出自己後麵對女方的批評,顯得含蓄而又有心計。
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問:“假若一個人,把妻室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
王答:“和他絕交。”
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部下,怎麼辦?”
王答:“撤掉他!”
孟子又問:“假若一個國家搞得很不好,那又該怎麼辦?”
王這時隻好看看左右,而講其他的了。
孟子先設兩問,誘導齊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後提出應該怎樣處置不會管理國家的國君,使宣王無以對答,最後服從自己的想法。
提問要講究方式,提高提問水平。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要使對方樂於答話,莫如挑他擅長的來說。其實,提問也如此。比如一個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問:“聽說你對羽毛球很拿手,是嗎?”問話的提問正像打羽毛球時的發球,你以對方的特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他當然樂意還擊,一來一往,暢談不休。所以,有人把提問稱為“談話的發球”,這一比喻是很恰當的。
提問技巧要與實際相適應。有位青年人走進一家裝潢別致的咖啡廳,拿起餐巾圍在脖子上。店主看見了,就對夥計說:“你過去告訴他,他弄錯了。不過講話要注意方式。”服務員走過去,對顧客說:“對不起,先生,您要刮臉,還是理發?”這個青年人聽後卻拉下了臉。
打工妹淩子找到了一份在飯店做服務員的工作,卻隻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辭退了。其實她的條件並不是很差,也沒有做錯什麼事,隻是不小心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那天,淩子剛一上班,店裏就進來了三位客人,她隨即拿了菜單,去讓客人點餐。第一位客人點的是糖醋裏脊,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宮保雞丁,第三位客人點的是京醬肉絲,但是,他特別強調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淩子將這三位客人所點的菜,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來,一邊還大聲地向這三位客人問道:“你們誰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盛酒?”就憑淩子的這一句問話,老板當然會毫不客氣地向她下辭退令,因為她的問話很使老板臉上無光。
提問,是社會交往中很常見的一種活動。如何使對話按照自己計劃的進程發展,讓社交對象說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回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於你提問技巧的高低。
技巧79.說話不能太直
《論語 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這段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為人過於直率,說話過於直爽,就顯得粗俗野蠻。
大學宿舍有個姐妹的男朋友身高不是很理想。有一天,此姐妹突然提起她想織圍巾,問應該買多少捆毛線。另一姐妹答道:“一般女生一捆就有多了,男生的話,有點不太夠,不過給你的男朋友一捆的話絕對夠了!”話剛出口,這姐妹頓悟自己說漏嘴了,又急忙解釋道:“啊,我不是這個意思啦,我真的不是那個意思啦,我說話太直了……”
不禁想起一則笑話:
有一位長得略胖的婦人一進服裝店,售貨小姐就對她說:“大娘,你太肥了,我們沒有您可以穿的衣服。”
這位太太正想反駁,小姐又加了一句:“其實老了還是胖一點好。”
這位婦人氣得不知如何發作才好,此時老板娘從後麵走出來,這位太太馬上告狀:“我今天是招誰惹誰了,怎麼才進店,就被你們店員說我又胖又老。”
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趕緊賠不是,卻是二度傷害,因為她說:“我們這店員是從鄉下來的,特別不會說話,但說的都是真話。”
說話直來直往的人總說自己是說真話,絕對沒有惡意,繁華落盡見真淳,不喜歡耍心機拐彎抹角,但照現代台灣的流行說法是:“非常誠實有點毒。”能聽得進這樣真話的人也不多。說話太直不但讓人難以接受,還能把人噎死,鄉下說法是硬到“牛也踩不爛”。
如果說話太直了,好多話被你說出來後就顯得露骨,好象是在訓斥別人,容易把別人傷害。說話直這是由一個人的性格決定的,這種性格的人一般說話都是沒有經過思考或者沒有想到別人會在乎她說的話,往往已經讓別人有了一些想法他們還不知道。
有時候這樣的人會很受歡迎,因為人們覺得他率直,交往起來很輕鬆,可是有時候這樣的人卻很讓人頭疼,因為他總是無意中傷害別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來台卻毫無察覺,你怪他吧,他是無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屢次讓你惱火。這樣的家夥真是讓人頭疼。你會犯這樣的錯誤嗎?
吃喜酒時,個個都說新娘子打扮得真漂亮,可居然有人說化妝師用假發劉海掩蓋了新娘美麗的真發,有點畫蛇添足。在場的人都說,“你不懂,這是目前最時髦的發型,是最美的。”後來,他才知道自己失言了,說了不該說的話,因為辦喜事是要全說好話的。
有位朋友已經五天沒有和先生講話了,為的是那一半說話不當。那天她剛做完頭發不是很滿意,就問老公說:“我覺得美容院今天把我的發型做壞了,是不是很醜?”先生竟然回答:“頭發沒那麼糟啦,你的醜和頭發無關。”
說話太直很容易引起誤會,有時候你一句無心的話別人會記在心裏,這樣下去,很難處理好周圍的關係。
北宋時期的寇準,是我們所熟悉、所尊敬的一位好官、高官。處理國家大事,他遊刃有餘;但是與性格不合、政見不同的同事相處,他卻吃盡了說話過於直爽的苦頭。最典型的是對待副參知政事丁謂。《資治通鑒》記載了一個故事:
丁謂任中書官職時,對寇準非常恭謹。一次會餐,不小心寇準的胡子沾了湯汁,丁謂站起來慢慢替他擦幹淨。寇準諷刺說;“你身為國家大臣,就是替領導擦胡須的嗎?”丁謂自此記恨寇準。
寇準的話看上去是玩笑,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過於直爽的諷刺挖苦。官場中下級拍上級馬屁本是平常事,但是如果上級當眾不領情,甚至諷刺挖苦,下級便覺得掃麵子。寇準所犯錯誤就是如此。自此,丁謂“傾構(全力詆毀)”寇準,並且和王欽若、曹利用等同樣受過寇準謾罵、諷刺、挖苦的大官結成同盟,共同對付他,經常在皇帝麵前說寇準的壞話。最後連皇帝也覺得寇準不會講話了,寇準政治生命也隨之結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寇準的悲劇,根源就是沒有管好自己的口,說話太直。
說話前先想想,這樣說會不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想想如果自己處在對方的位置有何感受,再把話說出來。盡管有時候你的想法是對的,但不要說出來讓它變成邪惡。說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話難聽,雖然有時候說的是好意,可是傷人。開口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這是真的嗎?這是善意的嗎?這是有必要的嗎?
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很微妙的“化學反應”,也許一件小事就能讓你和對方的關係很好,也可能很壞,關鍵是在於把握一個度。千萬不要因為說話太直而使言語像把利劍傷人傷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