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種豬常見病的診治(1 / 3)

在養豬生產中,影響經濟效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豬病。本章主要介紹種公豬、種母豬以及哺乳仔豬幾種常見病的診治。

(一)種豬常見病的診治

在種豬生產過程中,了解不同常見病的發病特點是合理防控的有效手段。豬病防重於治。

1.豬細小病毒病

臨床症狀

病豬母源性繁殖障礙。妊娠初期(10~30天)的母豬感染後,可能重新發情而屢配不孕或窩產仔數明顯減少;妊娠中前期(30~50天)感染時,分娩時大部分胎兒為木乃伊胎;妊娠中期(50~60天)感染時,大部分胎兒為死胎。

治療

發病豬以抗病毒、防止繼發感染、緩解症狀為治療原則,控製本病發生。

豬用轉移因子l毫升/50千克體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黃芪多糖100克拌勻200千克飼料投喂或讓豬自由采食,連用3~5天。

豬用排疫肽(免疫球蛋白)2毫升/50千克體重,與豬用轉移因子l毫升/50千克體重,混合肌肉注射;黃芪多糖0.2毫升/千克體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天。

豬基因工程幹擾素特福(豬用轉移因子)2毫升/40千克體重,黃芪多糖0.2毫升/千克體重,分別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天。

特福2毫升/40千克體重,排疫肽2毫升/50千克體重,分別肌肉注射,每天1次。金組方(金絲桃素)100克拌勻飼料200千克投喂,每天2次,連用3~5天。

豬白細胞幹擾素4萬單位/頭(注射用水稀釋),黃芪多糖0.2毫升/千克體重,分別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天。

預防

自繁自養,以防引入帶毒豬。

初生母豬配種前2個月進行疫苗免疫,以保護新生胎兒不被侵害。

製訂合理的免疫程序,開展豬細小病毒油乳劑滅活疫苗預防免疫接種。

2.豬乙型腦炎

臨床症狀

主要引起母豬流產、死胎或早產,胎兒多是死胎或木乃伊胎。

公豬表現為睾丸炎,多為單側性。初期腫脹有熱痛感,數日後炎症消退,睾丸萎縮變硬,性欲減退,精液帶毒,失去配種能力。

治療

本病目前無特效治療藥,一般采用對症治療。

預防

免疫接種,預防注射應在當地流行開始前1個月內完成。種豬180日齡時第1次免疫,間隔2周進行第2次免疫,經產母豬每年5月上旬進行1次接種免疫。

消滅傳播媒介,以滅蚊防蚊為主,尤其是三帶喙庫蚊。

加強宿主動物的管理。

3.豬瘟

臨床症狀

潛伏期一般為5~7天,短的2天,長的可達21天。依照病程長短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繁殖障礙型。

①最急性型:多見於流行初期,發病突然,高熱達41℃左右,全身痙攣,四肢抽搐,皮膚和可視黏膜發紺,有出血斑點,很快死亡,病程不超過5天。

②急性型:最為常見。病豬在出現症狀前,體溫已達到41℃左右,持續不退。公豬包皮內積有尿液,用手擠壓可流出渾濁灰血色惡臭液體。哺乳仔豬發生急性豬瘟時,主要表現為神經症狀,如磨牙、痙攣、角弓反張或倒地抽搐,最終死亡。

③慢性型:病程長達1個月以上,體溫時高時低,病豬食欲不佳。主要表現為消瘦、貧血、衰弱、步態不穩、食欲不振、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死前體溫降至正常以下,不死者長期發育不良而成為僵豬。

④繁殖障礙型:妊娠母豬感染後可引起早產、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或產出弱小仔豬,產出的仔豬先天性頭部和四肢顫抖,數天後死亡。

防治

注意免疫接種、免疫監測。

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製度。

做好豬場及豬舍的隔離、衛生、消毒和殺蟲工作,減少豬瘟病毒的侵入。

如果發生豬瘟,尤其是經檢測發現了強毒株感染,應進行淘汰或撲殺,並對豬場徹底消毒。

4.豬布氏杆菌病

臨床症狀

母豬多在妊娠後2~3個月發生流產。母豬流產前腹瀉,食欲不佳,精神沉鬱,乳房及陰唇腫大,陰道有時排出黏性膿樣分泌物。流產後母豬一般可很快恢複健康,但流產後胎衣難下或胎衣不下,並發的子宮炎可導致不孕。公豬出現一側或兩側睾丸炎、附睾萎縮,性欲減退甚至消失,失去配種能力。有時還可發生關節炎、滑液囊炎而導致跛行或後軀麻痹。

防治

在引進種豬時要通過獸醫部門的嚴格檢疫,嚴格進行隔離觀察。

免疫可注射凍幹布氏杆菌豬2號弱毒菌苗。

如發生該病時要急宰病豬。

5.乳房炎

臨床症狀

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壞死杆菌、棒狀杆菌等。主要是由於仔豬尖銳的犬齒咬傷乳頭皮膚而引起感染;發育不良的乳頭,排乳不暢,也易引起感染。豬舍不衛生、環境不良、飼養管理不當也可誘發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