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介紹了奶牛疾病的防控原則;15種奶牛常見疾病的病原(因)、診斷方法、防治措施等知識。
奶牛疾病種類很多,給奶牛業造成很大損失。危害性最大的有乳房炎、營養性疾病、傳染病(如口蹄疫、流感)等。
(一)奶牛疾病的防控原則
奶牛疾病防控原則:預防為主,防重於治,養重於防。加強奶牛飼養管理,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每年春秋兩季要對奶牛進行防疫、免疫,同時應進行場內外大消毒,保證牛身、牛舍、周圍環境、一切用具清潔衛生。
1.科學飼養管理,養重於防
(1)實行分群、分階段飼養
按牛的性別、年齡、強弱等分群飼養。泌乳牛根據不同的泌乳階段確定飼養標準,分階段飼養。
(2)優良的飼養環境
牛舍要陽光充足,通風良好,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防暑,舍內溫度以9~16℃、濕度以50%~70%為宜。運動場無積水。經常刷洗牛體,保持牛體清潔衛生。
(3)保證一定的運動
一般每天上午、下午讓牛在舍外運動1~2小時,使其沐浴陽光,呼吸新鮮空氣,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鈣鹽利用,防止產後癱瘓。但夏天要避免強陽光直射牛體。
(4)供應充足的飲水
奶牛必須滿足飲水量和飲用清潔無汙染的水,才能保證牛體正常代謝,維持健康水平。
(5)做好定期驅蟲
一般每年春秋兩季各進行一次全牛群的驅蟲,通常結合轉群、轉飼或轉場進行實施。犢牛在1月齡和6月齡各驅蟲1次。飼養場所不要養狗、貓。
(6)防止各類中毒病的發生
注意日常觀察,及時處理異常情況。
避免飼喂有毒植物、黴變的飼草、變質的飼料等。
觀察要點如下:
①攝食和反芻情況:發病或發情時食欲低下,注意是否發熱或有疼痛反應等。
②泌乳情況:泌乳量在有疾病的情況下下降,奶的質量也會有變化。乳房是否出現發熱、紅腫等情況。
③鼻鏡:發熱時鼻鏡幹燥。正常體溫:成年牛38.0~39.5℃,育成牛38.5~39.5℃。肺炎、胃腸炎時40℃以上。
④糞尿狀態:腸胃炎時糞為泥狀,有惡臭。
⑤排糞尿情況:1天排泄量和次數:糞約20千克,10~15次;尿8~12千克,8~10次。
⑥流大量口水、呼吸急促:偷食精飼料,飼料堵塞食道。正常呼吸數為:成年牛約20次/分,犢牛約40次/分。
⑦咳嗽、流鼻涕:肺炎和感冒的症狀。
2.預防為主,防重於治
科學免疫是防病的關鍵!
(1)預防注射
有計劃地給健康牛群進行預防免疫接種,可以有效地預防相應的疾病。
主要的傳染病免疫疫苗有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等疫苗。
根據不同地區疫情情況可進行狂犬病、破傷風、炭疽病、巴氏杆菌病等的免疫。
在可能流行口蹄疫的地區,每年春秋兩季采用同型的口蹄疫弱毒疫苗接種1次,1~2歲牛1毫升,2歲以上牛2毫升,肌肉或皮下注射。注射後14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4~6個月。口蹄疫弱毒疫苗殘餘毒力較強,能引起一些犢牛發病,因此1歲以下的犢牛不接種。
在布氏杆菌病常發生的地區,每年要定期對檢疫陰性的牛進行預防接種,免疫期2年以上,達到國家規定的“消滅區”指標時停止免疫接種。
①布氏杆菌19號
弱毒菌苗,用於犢牛,即6~8月齡時免疫1次,必要時在懷孕前對母牛加強免疫1次,每次頸部皮下注射5毫升(含600億~800億活菌)。免疫期達7年。
②布氏杆菌羊型5號
凍幹弱毒菌苗,用於3~8月齡的犢牛,可皮下注射(用菌500億/頭),也可氣霧吸入(室內氣霧時用菌250億/頭,室外用菌400億/頭)。免疫期1年。以上2種菌苗,公牛、成年母牛和孕牛均不宜使用。
③布氏杆菌豬型2號
凍幹弱毒菌苗,公牛、母牛均可使用,孕牛不宜使用,以免引起流產。可皮下注射、氣霧吸入和口服接種,皮下注射和口服時用菌數為500億/頭,室內氣霧吸入為250億/頭。
(2)發生傳染病疫情時的處理策略
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正確診斷,控製疫情。
①盡早發現疫情並正確診斷:平時對牛群要勤觀察,一旦發現傳染病特別是烈性及危害大的傳染病,如口蹄疫等,應立即將其隔離、治療或處理,並立即報告當地畜牧獸醫站,進行確切診斷和處理。
②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將病牛隔離、撲殺,防止疫病擴散;進行緊急預防接種;盡快進行消毒;正確處理病死牛,焚燒或深埋;疫情控製之後,全場徹底消毒。3.建立嚴格的檢疫、消毒製度牛場和養牛戶應有計劃地實行本場自繁自養,避免從外地買牛帶進傳染病。引入種牛時,必須對口蹄疫、結核病、布氏杆菌病、藍舌病、副結核病和黏膜病等進行檢疫。
消毒是防疫措施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平時要建立定期消毒製度,每年春秋季結合轉飼、轉場,對牛舍、場地和用具各進行1次全麵大清掃、大消毒,以後牛舍每月小消毒1次。產房每次產犢都要消毒。診療器具、飼養工具及場地必須經常消毒,消滅傳染病病原。
有效的治療要以正確的診斷為基礎。發現疑似傳染病時,可請當地畜牧獸醫站專業人員確診。
4.用藥注意事項
禁止使用鎮靜安眠類藥物、腎上腺素類藥、類固醇激素、玉米赤黴醇、乙烯雌酚、複方泰樂菌素、富力寶、毒鼠強、氟乙酞胺類、平喘藥、氯黴素及氨丙啉等。
2002年《禁止在飲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收載了5類40種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種類。
香港《公共衛生(動物及禽鳥)規例》規定禁止使用的藥物是鹽酸克倫特羅、沙丁胺醇、氯黴素、阿伏黴素、己二烯雌酚、己烷雌酚。
(二)奶牛常見疾病及防治
奶牛有兩大特殊器官:瘤胃和乳房。奶牛常見疾病多與此相關,主要源於營養和飼養管理。
小型養殖場為了人盡其用,不必配備專職獸醫,可以與當地獸醫站簽訂合同,請專業人員進行疾病防治的專業服務,實現雙贏。
1.乳房炎
乳房炎是奶牛業中發病率最高、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疾病。
病因
傳染性的乳房炎是因乳腺受細菌侵害而造成的,95%以上的病例係由鏈球菌和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通常是慢性並且定期發作。
非傳染性乳房炎是由於受傷、受寒和粗暴擠奶等因素造成的。
診斷
注意觀察,發現異常立即請獸醫確診。
防治
預防:良好的衛生環境、擠奶前後的消毒、避免機械損傷、定期監測、停奶時的保健。
治療:急性乳房炎靜脈注射、肌肉注射抗生素,乳房給藥,灌服中藥,乳房外用藥。
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四大疾病之一,該病發病率除受病原體影響外,還受氣溫、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養殖戶應在高溫多雨季節加強奶牛的綜合管理措施。
2.瘤胃酸中毒
病因
飼料中精粗飼料比例高或過快地將奶牛的高粗料日糧轉為精飼料日糧時,可能發生酸中毒和瘤胃弛緩,瘤胃的微生物區係來不及適應新的日糧而導致嚴重的消化紊亂,瘤胃pH值下降,乳酸產量急劇增加,很多微生物在這種環境中無法生存而使細菌和原生動物群落發生變化,導致瘤胃活動力降低。
診斷
急性者常無明顯的症狀,於采食後幾小時死亡。
較緩者,食欲廢絕,精神沉鬱,脫水;腹瀉者排出黏性糞便,無尿或少尿;有的癱瘓臥地。體溫多正常。
有條件的牛場,應做血液學、尿pH值、酮體的檢查,結合尿pH值降低可以確診。
本病與產後癱瘓易混淆,其區別是酸中毒病牛無頸部“S”狀彎曲,無末梢知覺減退,有腹瀉,鈣劑治療無效。
防治
增加優良幹草;增加血容量,補充水及電解質,常用糖鹽水、碳酸氫鈉注射液;防止繼發感染;必要時行瘤胃手術。
飼喂精料時一定要嚴格控製飼喂量,防止過食或偷食。日糧中可加入2%碳酸氫鈉,使瘤胃內pH值保持在5.5以上。新買的牛隻更應注意日糧中精飼料的飼喂量。
3.創傷性網胃腹膜炎
病因
這是牛在采食時誤食尖硬金屬異物,刺激網胃和腹膜引起的疾病。
診斷
初期病牛突然呈現不明原因的前胃弛緩,食欲不振或消失,反芻緩慢或停止,鼻鏡幹燥,磨牙,呻吟等,應用前胃興奮劑時,病情加重。
病牛頭頸伸直,拱背,四肢集攏於腹下,肘部外展,肘肌震顫,張口示痛,不願運動。臥地時表現非常小心,起立時多先提前肢。病牛立多臥少,但臥地後又不願起立,有的病牛在起臥時,可發出呻吟聲。網胃觸診,疼痛不安,抗拒檢查。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