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選擇離成功最近的路狂奔(1 / 1)

有人對100位退休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道題是這樣問的:“回顧你的一生,你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他們的答案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他們之中竟然有90%的人覺得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選錯了職業!

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時,沒有抱怨自己掙錢太少,也沒有抱怨婚姻和家庭的不幸,但對自己的職業選擇卻始終耿耿於懷。這真是一張令人驚訝的人生答卷。

據統計,在選錯職業的人當中,有80%以上的人,事業上是失敗者。許多人之所以勤奮工作仍不能成功,就是因為選錯了職業,走的是一條南轅北轍的路,他們越是在這條路上努力,成功離他們也就越遙遠。再怎樣的勤勤懇懇、百折不撓,平庸卻像揮之不去的夢魘一樣,依然伴隨其左右,他們的腳步仍然無法踏向成功的大道。

不僅如此,選錯了專業,也是很多人鬱鬱寡歡的原因。

某雜誌曾經對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學生搞過這樣的調查:你喜歡所學的專業嗎?有40%的大學生的回答是“不喜歡”。這是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數字!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麼就意味著有40%的大學生不是在快樂地學習,而是在痛苦地或無奈地學習。試想一下,麵對自己不喜歡專業,想要學有所成,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不僅選擇職業、專業如此,對於企業經營也如此。很多的企業越做越大,經營的項目越來越多,但是反而會虧損,其根本原因陷入多元經營的陷阱。

法國某報懸賞提了一個問題:博物館失火了,你隻來得及搶救一幅名畫,那你會挑哪一幅?答案五花八門:最昂貴的,自己最喜歡的,最古老的等等。但是最終得獎的是一位名作家的回答: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畫。

很多的人之所以沒有找到最好的答案,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畫,是離成功最近和最有可能成功的。而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離成功最近、最有價值、最有可能實現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信息的區域。這個區域,我們稱之這“最佳才能區”。簡而言之,最佳才能區就是我們最感興趣、最擅長、最得心應手的區域。因此,在選擇專業、職業、工作和經營項目等等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性格、興趣、特長、內外環境等因素與之相適應,也就是說別偏離自己的最佳才能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種性格都有其擅長的職業。有的人擅長這一行,有的人擅長那一行,還有的人整天遊來蕩去,他們所擅長的就是無所事事。因此,我們在選擇職業時,一定不能隨波逐流,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愛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以色列國會曾邀請他回國當總統,被他婉言謝絕:“我的性格適合當科學家,搞研究,不適合當總統,搞政治,如果一定要讓我當總統,那可就總統當不好,科學研究也搞不出,因為誰也做不到又當總統又搞科研,兩邊都能幹出成績來。”

愛因斯坦是偉人,偉人與常人的不同地方就在於他們比常人看得遠、看得深,絕不隨波逐流,絕不為塵世間的一點名利輕易地改變自己,去幹對別人來說也許是夢寐以求的卻並不適合自己的事。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愛因斯坦真的去當總統,結果會怎樣?極有可能是以色列多了一位無足輕重的總統,而人類卻少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對於企業經營也是如此,很多的企業都有著急於長大的心理,難免會走上多元經營之路。這樣做的結果,使得企業無法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外行人做內行事,自然無法成功。

其實,最佳才能區的原則,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做任何事,我們都不能偏離最佳才能區,也隻有鎖定在你的最佳才能區內,事情才會變得輕而易舉。譬如,領導者如果不懂得知人善任,將下屬安排在他最感興趣、最擅長的工作崗位上,結果隻會導致英雄無用武之地。

西方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動物明白自己的特性--熊不會試看飛翔,駑馬在跳過高高的柵欄時會猶豫,狗看到又深又寬的溝渠時會轉身離去。”

但是,人是惟一一種不知趣的動物,受到愚蠢與自負天性的左右。對著力不能及的事情大聲地嘶吼--堅持下去!出於盲目和頑固,很多的人荒唐地執迷於自己最不擅長的事情,使自己曆盡艱辛,然而收獲甚微。

從現在開始,認真檢視你目前的狀況,如果迷迷糊糊地走到半路發覺走錯了,回頭隨時都來得及。切記,一定要找到你突破困境的核心能量(最佳才能區),借助這條通往成功最近的路,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