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無家可歸(1 / 3)

第二天早上,玄武門的沉重鼓聲揭開了新一天的帷幕。

昨天王一凡的睡眠不太好,因為王栓的直言進諫,讓他知道了王家軍自從進了北京城後的種種劣行,而他又聽了李岩和牛金星關於滿清和吳三桂可能聯手入關的軍情,之前的興奮快樂心情頓時冷卻了大半,隻等著唐通帶回來招降的消息。

早上按照慣例拜天之後,王一凡剛剛在武英殿裏坐下,就見王守義匆匆來報,說是唐通已經回來了,他現在正在通州留宿,不日就可到宮內來覲見。

王一凡忙問:“這次他們回來,那個吳三桂可曾派來使節和門一起?”

王守義搖了搖頭:“好像沒有,之和帶去的隨從人員一起回來,不過唐通說陳圓圓已經送還給吳三桂了,好像吳三桂已經同意投降,現在正和上下官員一起協商,務求上下一心,免留後患,估計要不了多久,就會派使臣將降表送來京城。”

王一凡欣慰地笑了笑,但轉念一想,這恐怕是吳三桂的緩兵之計,他立刻對王守義問:“守義,咱們父子倆這些年患難與共,戎馬倥傯,朕聽說你儼然是一員出色的名將,你放心,朕絕不會忘記你之前立下的汗馬功勞。”

王守義忙拜付在地,真誠地說:“兒臣庸碌無能,竊據世子之列,實在敢受父王如此誇獎。”

王一凡讓他坐在自己身旁,繼續問:“依你看,這個吳三桂真的回來投降麼?”

王守義皺了皺眉,回答道:“根據細作送來的各種情報分析,這個吳三桂恐怕不會投降。近一段時間他據守在山海關一帶,等候滿清的動靜,聽說沈陽城裏聚集了滿清的大批人馬,準備南犯,吳三桂的將士聽說滿清韃子準備出關,無不喜形於色。”

王一凡繼續問道:“那這麼說,吳三桂是打算要投降滿清了。”

王守義思索了一下,回答道:“那倒也不一定,吳三桂現在首鼠兩端,他知道自己已是咱們和滿清之間一塊重要的籌碼,有待價而沽的架勢。他估計是想守住山海關,讓滿清韃子兵和咱們王家軍在北京殺得兩敗俱傷,然後乘機從中取利,恢複大明江山。”

王一凡冷笑道:“他這個算盤倒打得挺精,但恐怕兩方都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王守義繼續說道:“山海關衛城的東門,在萬曆年間修了一座東羅城,而在去年又在西門修了一座西羅城,近來吳三桂命人日夜趕修,還多修築了幾座炮台,並在上麵設置了紅衣大炮,並將之前派去勤王的兵馬駐紮在西羅城裏,看起來是打算和咱們一戰了。”

王一凡知道這次同吳三桂的戰爭不可避免,他期望能在滿清韃子兵南犯前動手,先打敗吳三桂,並占據山海關一帶的有利地形,好使的韃子兵不能長驅直入,直搗京畿。

他思考了一下,又問道:“吳三桂的人馬到底是多少?之前的情報都不確切,你這次探查明白了麼?”

王守義忙道:“根據細作探報,吳三桂手下的軍民共有二十萬不到,虛稱五十萬,父王也知道,關外地廣人稀,更何況那裏的人大都不願背井離鄉,吳三桂哪裏有五十萬軍民可帶?若真有五十萬遼民,要用多少房屋,得分多少耕地?還有一應的物資輜重,更是驚人。所以,吳三桂之前純粹是虛張聲勢,總軍民不會超過二十萬。”

王一凡連連點頭,在心中暗暗稱讚王守義的心思細密,他原本擔心吳三桂人馬眾多,不好對付,現在才算放下心來。

他端起一旁的茶杯,品了一口香茗,就隨口問道:“吳三桂既然是打算忠於前明,不肯投降,就該立刻為崇禎敵後發喪,痛哭誓師,前來征討,並且廣發檄於天下才是。”

王守義忙答道:“這是吳三桂的緩兵之計,目前他還在等待時機。一方麵是觀察滿清的動靜,另一方麵則是看京畿一帶的情勢如何,好相機而動。他在京畿一帶派遣了不少奸細,不斷將這裏的情報帶回去,因此他打算與咱們為敵。兒臣以為,就算是滿清不幫他出兵南犯,他也一定會主動起兵討伐,並且號召河南、山西、山東一帶的遺老遺少遙相呼應。其實他這個想法,滿清韃子也清楚得很,那個多爾袞是何等奸詐的小人,他其實也在等吳三桂主動出手,好從中渾水摸魚,兒臣看現在咱們絕不可大意,得及早準備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