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軍紀大亂(1 / 2)

第二天,王一凡照例進行早朝,因為從南方帶來的一眾官員還不適應舊時的禮儀規製,就命令一切程序從簡,坐在武英殿的宏偉殿堂內,看著龍椅下的數百大小朝臣畢恭畢敬地山呼萬歲,他的心理莫名其妙地感到一陣激動。

但王一凡卻竭力用平靜的語調說:“朕此次滅明興晉,全因為朱明朝廷無道,以至於天下民不聊生,現在身經百戰,方得平定天下,想大晉方興未艾,還望諸位臣工同舟共濟,兢兢業業,小心辦事。”

牛金星第一個奏道:“陛下為聖明創業之主,虛懷若穀,天縱英武,臣等怎敢不盡心竭力,助陛下平定江山,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說完,他就領著群臣一起磕頭,山呼萬歲起來。

禮畢,大小官員們紛紛起身,按照之前定好的順序排列。

王守義因為是王一凡的長子身份,就站在殿內的左前方,領袖群臣。

而牛金星和李岩則為文官之首,一左一右地站在前麵,而戚無傷則為武將之首,拱手立在右邊。

王一凡等眾臣坐好以後,首先說道:“咱們的大軍自渡河以來,一路上兵不血刃,長驅直入,攻克了北京城。朕看北京是華夏大地的北方屏障重鎮,因此先朝永樂帝定都於此,雖然現在國家初立,但關外的滿清韃子卻一支虎視眈眈,因此朕想,大晉的首都還是定在此處為好。”

眾臣連連稱是,牛金星上前奏道:“昨天晚上,臣與左丞相和六部官員替皇上的登基日期商議了一下,還是覺得今年四月初八為好。”

而李岩也跟著說:“臣已命吳襄擬了一封家書,星夜送往吳三桂處,並讓唐通一起前往,勸說吳三桂速來投效,料想應該在月內獲得最後消息。”

王一凡點了點頭,以示滿意,一旁的戚無傷上前,用洪鍾般響亮的嗓門大喊道:“啟稟大王,臣以為明朝無官不貪,以致萬民憎恨,民心盡失。此次大軍入了北京,臣以為還要加緊向那些貪官汙吏追繳贓款的速度,以充實軍餉並賑濟百姓。”

王一凡沉吟了一下,便道:“朕隻怕這些遺老遺少不那麼好對付。想當年崇禎在位之時,就無法從這些官宦親戚身上榨出一點銀子。”

戚無傷忙道:“請大王放心,臣已經連夜派人監視住了前明六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和一眾皇親國戚,隻要挑出其中幾個死硬的開刀,料想他們不敢不從。”

李岩和牛金星對視一眼,心裏覺得這件事情恐怕不妥,但王一凡自從在河南一帶起事以來,王家軍監視一路上查抄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的家財充作軍餉和賑濟財物的事,早已成了習慣,如今雖然天下已定,但王家軍的數十萬大軍的軍餉卻變得緊張起來。

因此若是不靠從那些為富不仁的明臣口袋裏搜刮追贓,恐怕還真的一時間周轉不來。

但是王一凡此刻大權在握,自有一股乾綱獨斷的淩人之勢,李岩和牛金星猶豫了半響,還是選擇默不作聲,他們不說話,後麵跟著的六部官員也沒一個人敢反對,紛紛說著一些言不由衷的歌功頌德之語,心裏卻不以為然。

王一凡見眾人沒有異議,就對一旁的牛金星問道:“牛丞相,這件事情就這麼定了,對了,你還有什麼大事要奏?”

牛金星忙道:“微臣已經安排過了,今日散朝以後,陛下將在武英殿接見京城的父老鄉親,向他們痛陳前朝崇禎之弊,並垂詢民間之苦。”

王一凡點了點頭,又問了幾位新降的文臣,詳細了解一下前明的逐項製度,對其中覺得迂腐陳舊的慣例一一廢除,而選擇其中有用的戒律繼續執行。

王守義忽然奏道:“父王既然定都北京,那麼留在洛陽城中的皇後、妃嬪和太子是否可以派人將他們送來京城?”

王一凡點點頭:“不錯,既然朕得登大寶,若是身邊沒有後妃和太子,那像什麼樣子?這件事情就由你去辦吧,務必要趕在登基大典召開之前辦成。”

之後,那些文官武將又開始彙報起諸多瑣碎的事務,王一凡這才感到所謂的日理萬機竟然是名不虛傳。

他堪堪聽完了群臣的奏報之後,草草用了午膳,就立刻在武英殿接見了一眾京師父老。

但他一眼就看出所謂的當地父老鄉親,都是經過牛金星精挑細選遴選出來的,跪在他麵前說的都是些空洞無意義的稱頌話語,王一凡心裏不快,但在百官麵前也隻得學著漢高祖入鹹陽的樣子,照例說了一些約法三章的話。

除此之外,牛金星更根據他的名字想出了無數避諱的字,並編寫出一部書典發布下去要萬民注意避諱,同時也將含有“明”字的字眼改掉,比如原來的大明門就改成了大晉門。

王一凡聽王守義說,自從入了北京城後,戚無傷因為是開國元老的身份,日漸威風起來。

頗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氣派,據說他一入京,就立刻占據了田妃家的府邸,並將捕獲來的一眾皇親國戚家的夫人和兒媳等擄到了府內,盡情歡好,更招來京城中的幾個名妓,以為自己的玩弄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