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帝王生活(3 / 3)

王一凡繼續誠懇地說:“不光是你,朕在進宮之前也曾和崇禎說過,隻要他肯禪讓,朕一樣是對他以禮相待,現在若是他以身殉國,倒真的可惜了。從今天起,朕封你為宋王,等行了登基大典後,就賜予你丹書鐵券,讓你和後代子孫世襲罔替。”

李岩聽了王一凡的話,感動地對太子說:“這可是曆朝曆代從未有過的恩惠,殿下還不趕快謝恩?”

太子卻依然倔強地一動不動,王一凡忽然看見太子的眼中噙著熱淚,就歎了口氣道:“也罷,他年紀尚幼,父母遭此大變,為人子者理當如此。朕既得天下,又何必和這個孩童計較許多。”

李岩見王一凡如此寬仁,忙跪下代太子道:“陛下如此寬仁,世所罕見!四海之內的臣子必將為陛下的仁德而感動不已。”

就在此時,牛金星卻匆匆走了進來,似乎是有什麼重要事情要說,王一凡便讓王守義將太子領出殿外,讓他找幾個太監照顧起來。

等他們走後,牛金星忙跪倒在王一凡的麵前,奏道:“陛下,臣得到消息,吳三桂的人馬一部已經到了永平和三河一帶,不可小視。”

王一凡忙問:“愛卿平身!這次吳三桂究竟帶了多少人馬?快詳細告訴朕。”

牛金星答道:“吳三桂原本就是寧遠總兵,步騎精兵至少在三萬以上,後來他改任關寧總兵,又獲封平西伯,山海關的精兵也歸他統治,估計約有五萬人。另外再加上秦皇島和關內附近的兵馬,大概在七萬之數,可能更多。”

王一凡對這個數字並不意外,他對牛金星繼續問道:“既然吳三桂帶兵前來,那我們該如何應對?”

牛金星趕緊答道:“我方才和李丞相和眾人商議過來,對吳三桂還是以招撫為主。現在我們攻占北京,上上下下都在籌備登基大典,好讓海內的民眾知道天下已定。因此,我建議應派人前往勸說吳三桂前來歸降,若是能將他招撫,不僅可以消除北方的隱患,更可以讓天下的前明遺將效仿,這樣大局就可定了。”

王一凡點點頭,說:“若是吳三桂願意歸降,我倒不吝惜高官厚祿,隻是這個人我覺得他一向狡詐多變,不知道他願不願意真心歸順。”

牛金星從容不迫地說:“臣以為,吳三桂這次必降無疑。現在北京城已被我們拿下,他勤王的努力也就化為了泡影,現在雖有五十萬軍命,但卻遊離在山海關到京城的路上,形如遊魂,現在陛下軍馬所向無敵,而之前和吳三桂一起共事的總兵唐通等人也都一一歸降,吳三桂早已形單影隻,若是繼續頑抗,豈不是自取滅亡?更何況現在他的父親吳襄也在城內,我看陛下不如命吳襄立刻寫一封家書,並和陛下手諭一起送到吳三桂手上,料想他不得不降。”

王一凡點點頭,沉吟道:“那派誰去好呢?”

牛金星答道:“就派唐通去吧,他們畢竟曾是一起共過事的熟人,說起話來方便。”

王一凡就揮手道:“好吧,勸降的事情就交給牛丞相去辦了。”

等牛金星走出殿外以後,王一凡卻對李岩說:“吳三桂此人狡詐多變,雖然這次咱們滅了大明,但他此刻卻勢必是首鼠兩端,更何況他現在手裏還掌握著山海關和明朝的最後一支精銳部隊,朕看他必然會想法設法自抬身價,因此這次他投降與否,還是個未知之數,更何況現在滿清在關外虎視眈眈,吳三桂必然會遊走在我們之間漁利,不得不防啊!”

李岩被王一凡的深謀遠慮所折服,他附和道:“陛下思慮甚遠,微臣也是這個想法,尤其是唐通此人和咱們更是貌合神離,他素來以見風使舵為能,和吳三桂的關係也極為密切,得對他提防一些。”

就在此時,戚無傷從殿外匆匆忙忙地跑了進來,跪在殿前,興高采烈地說:“找到了,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