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傳奇英雄趙雲》(原名《趙雲傳奇》)是一部以三國曆史典籍、民間遺跡、民間傳說為素材創作的曆史小說。其從新的視角再現了三國紛爭的曆史情景,塑造了名將趙雲的英雄形象,演繹了趙雲的傳奇故事,內容豐富,意義深長,亮點多多。
東漢末年黃巾起事平息,諸侯紛爭又起,龍爭虎鬥,鯨吞蠶食,形成了三國鼎立。這是一個烽煙連年的多事之秋,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黃金時代。趙雲在這個時代的英雄群像中,比武藝也許稍遜呂布,論權謀也許不及曹操。但由於他身上有著文武兼備、忠勇無雙,目標明確、擇事明主、關愛百姓、鍾情重義等中國古代傳統英雄和人類經典英雄的精神品格,有著無數珠聯璧合、神韻優美的傳奇故事,因而在人們情感的天平上,無論呂布或者曹操,一旦與他的英雄本色、傳奇人生比較,其英雄光環的“某些環節”就會黯然失色。我們無論是閱讀曆史典籍(如《三國誌》、《資治通鑒》等)有關趙雲事跡的點滴記載,或是實地憑眺趙雲大戰長阪坡的遺址(今湖北當陽縣境內)的蒼涼景象,觀賞趙雲在古蜀都(今四川廣漢縣境內)屯兵時係馬的兩株銀杏樹的古樸雄姿,縱覽趙雲擇事明主、轉戰南北的曆史足跡,賞析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楊升庵在子龍廟(今四川大邑縣境內)中題寫的“靈爽永護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的楹聯等民間遺跡,還是聽講“捉放夏侯蘭”、“火攻劍鋒山”、“巫峽射猿母”、“鑿井化湧泉”等民間傳說,都會感到趙雲的英雄形象、傳奇故事有著超越時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趙雲的幾個截麵描寫,使趙雲凸現出了擇事明主、忠勇無敵的人格魅力,令各種年齡層次的讀者敬佩、喜愛不已,同時也給人們(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留下了“殘缺不全”的美感、遺憾與疑問。但真正的趙雲不是東方古國的“維納斯”;三國的曆史典籍、民間遺跡、民間傳說構成的“三國曆史”就孕育了趙雲生動而完整形象。《傳奇英雄趙雲》從新的藝術層麵再現了三國紛爭的曆史情景、逐級完善了趙雲的英雄形象、演繹了趙雲的傳奇故事;趙雲的人生目標、價值取向、活動經曆、成長過程在其中清晰可見——英雄形象氣度非凡、光彩奪目,傳奇故事珠聯璧合、神韻優美。——如果說《三國演義》是一個威儀出眾、叱吒風雲的長者,全麵地敘寫了三國時代的磅礴大氣,那麼《傳奇英雄趙雲》則是一個氣質英武、活力四射的後生,更多地展示了三國時代的無限精彩。
(二)
趙雲性格鮮明、形象豐滿,既是一個中國古代的傳統英雄,又是一個人類世界的經典英雄,且有一種任何英雄個體都不可企及的氣質與神韻。
(1)目標明確、擇主而事。趙雲少年時期在碣石山拜師學藝,師傅蒙淵引導他樹立了建功立業、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名留青史的人生目標,並且指出了隻有“擇事明主”才能成功的理念。因此,他進入“群雄並起”的亂世,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緊緊抱定人生目標,牢牢把握“明主”標準,從不偏離。他先從軍在冀州刺史袁紹陣營,立功後,發現袁紹、高覽等重利輕才,難成大事,遂盜馬而去;他投奔北平太守公孫瓚,見其是非不分、平庸武斷,幾度要走。他選擇的是與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相一致的明主。當他與標榜關愛百姓、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為己任的劉備相識,才覺得遇到了明主,從而協同孔明、關羽、張飛等轉戰南北,奮不顧身,全心全意為劉備攻城略地、創建基業。其間,位高權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對他幾番誘降,他也毫無所動。在奮鬥過程中,他離自己的人生目標也越來越近,常常看到他在兩軍陣前自稱“常山趙子龍”,斥責叛臣、斬殺敵將,精神抖擻、大義凜然。
(2)忠勇兼備、膽略過人。趙雲拜師學藝,還練就了槍劍、騎射、攀山、潛水等武藝和對付強敵、隨機應變、以少勝多的謀略。他隨師傅蒙淵在碣石鎮捕捉海盜,月夜隻身駕船擒拿盜首項青;他隻身到長安為師傅報仇,殺傷王允、殺死李肅、大戰呂布;他投奔劉備之後,在長阪坡單槍匹馬突出曹軍重圍,救出阿鬥;在進軍巴蜀時,他同妻子樊榆越進江陽城牆、潛入府宅,將太守李恢挾持;在攻占漢中時,他以“空寨計”大敗魏王曹操十萬大軍;在首次北伐中,他挫敗韓德、勸降薑維,為諸葛亮進擊中原奠定勝利的基礎……不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他智勇兼備的才能,還贏得了“一身都是膽”的美譽。盡管趙雲的勇武不同於“吼聲如雷、先聲奪人”的關羽、張飛,謀略不同於“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孔明、龐統,但他經常臨敵發揮、隨機應變、克敵製勝、恰到好處,無人能及。說他是一個身經百戰、毫發無損的“福將”,不如說他是一個文武兼備、膽略過人的“常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