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六年(610年)暮春,本應是萬物複蘇的季節,中原大地上卻一片蕭條。隋帝楊廣下令開挖的大運河已經貫通了上至天津下至揚州的河道,他卻並不滿意,因為從京口到餘杭的河道並沒有完全打通,還不足以達到貫通南北的目的。於是,這年過了正月,楊廣就下旨,征召民工開挖河南河,加寬河道。
此時的楊廣有著萬丈雄心,要建立一個遠超漢武的極樂盛世。但他卻並不知道,想要用一條南北大動脈來帶動國家繁榮的想法太過急功近利,而且開挖大運河的負麵作用已經開始逐步顯現,最明顯的就是,河道沿岸的百姓因為苦役而流離失所者不下數萬人。
隋煬帝楊廣打通河道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南下享受,他此時的心思在於盡快將南北水道貫通,好將江南魚米之鄉的大量物資又快又穩地運往北方,為他征伐高句麗做準備。
隻是他並不清楚,或許是清楚也懶得去理會,下麵那些官員借著修通河道的名義橫征暴斂作踐百姓,已經弄得怨聲載道。運河兩岸民不聊生,不堪重負四處逃亡。
麵對這樣的局麵,楊廣卻仍在積極準備著戰爭。糧草征集,大軍征集,下麵亂哄哄的聲音也傳不到他的耳朵裏去。下麵的各級官吏基本上都采取了血腥鎮壓的手段對付逃亡百姓,對付那些不聽話的亂民。大隋朝的江山在山體下方已經出現了一條巨大的裂縫,以後的十年裏,這條裂縫發展擴大,最終使得看似強大的大隋轟然倒塌。
這條裂縫的最初出現在大業六年的河南滑縣,一個名叫瓦崗寨的地方。瓦崗寨原來並不是寨子,隻是一個巨大的沙丘堆。由於它緊鄰黃河,受到黃河泛濫的影響,使這裏沙丘起伏,草木叢生,蘆葦遍地。這樣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做一些國家不許做的事,比如打劫……
便於隱藏,也便於出擊,就像野獸捕獵一樣,從這裏發起攻擊,能瞬間置人於死地。另外,瓦崗寨的北麵與黃河的白馬渡口鄰近,南與通濟渠相望,進退方便,易於攻守。於是,這裏便從土匪窩升級為軍事要地。
滑縣東南有一個小地方叫韋城,韋城裏有一個講義氣的土霸王翟讓。這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他不僅看出了大隋朝搖搖欲墜的前程,也很早就看好了瓦崗這塊地皮。
在大業六年的暮春,翟讓在當了多年的豪傑以後,因抱不平殺了前來催糧的差官而成為了死刑犯。義氣之人自然有義氣的哥們幫忙,翟讓逃出了監獄,帶領一幫崇尚自由與幸福的人們來到了瓦崗,並在瓦崗築了一個方圓二十餘公裏的“土圍子”,這就是瓦崗寨,一個在以後九年的時間裏,聚集了不少豪傑,譜寫了無數傳奇的地方。
與翟讓一起聚義在瓦崗寨的人還有兩個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人物:單雄信和徐世勣(李世勣)。這兩個人和翟讓的緣分來源於何時,我們不得而知,能知道的就是翟讓是把他們當兄弟,本著有福同享的原則,翟讓在來到瓦崗寨創業的同時,也通知了兩位兄弟。單雄信和徐世勣非常義氣地拖家帶口上了瓦崗,美其名曰響應大哥的召喚。
翟讓領導下的瓦崗大業開始得一帆風順,卻並沒有在短時間裏取得成功,原因無它,還因為沒有徹底感受到大隋皇帝荒淫****的百姓,此時並不認同這三位好兄弟的義舉。在大業六年的日子裏,百姓們還在渴望他們的皇帝能帶領強悍的軍隊,將那個蝸居一隅之地、卻偏偏夢想得到整個世界的高句麗人,打得落花流水。
大業六年的征兵工作很順利。早在春天,隋煬帝楊廣就開始了先期的動員工作。他下詔:“夫帝圖草創,王業艱難,鹹依股肱,葉同心德;用能救厥頹運,克膺大寶。然後疇庸茂賞,開國承家;誓以山河,傳之不朽。近代凋喪,四海未壹。茅土妄假,名實相乖;曆茲永久,莫能懲革。皇運之初,百度伊始,猶循舊貫,未暇改作。今天下交泰,文軌攸同。宜率遵先典,永垂大訓。自今已後,唯有功勳,乃得賜封,仍令子孫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