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 自有逍遙歸處(1 / 3)

五月後,冬,京城白雪如約而至,紛紛飄落。

雪色皚皚,落於宮舍,落於梅枝,遠望宮城如銀塑雕琢,綴以梅紅數點,煞是好看。

登基大典籌備了一月半,李巽登基,沿用國號興,改元天啟。國宴三日,官民同慶,於京城內多處搭建祭台,隨著百官高呼萬歲之聲燃起大火,聲勢浩大,象征大興國浴火重生,從此盛世安泰。

不負百姓期望,天啟帝整頓官吏、清查財政、重修法案,事事辦得果決利落,還製訂了許多利民政策,迎得百姓一片歡呼,自己更是常宿勤政殿,埋頭批折,燈火相伴,徹夜通明。

皇帝勤政自然是好,但不可一味全情投入,於龍體有損,亦於後嗣無益。百官先後上書奏請,選妃立後乃當務之急,天啟帝不厭其煩的審閱,卻不加以回複,全數擱置在勤政殿一角,急得眾人團團轉,一時半會苦無良策。

今日是個晴好天,陳總管卻一臉愁容,不為別的,皇帝昨夜又是通宵在案,如何是好!

他在雪色鋪滿的宮殿前躊躇來回,終於等來了救星,“柳太醫,您可總算來了。”

柳笙本意是回陸華莊去過逍遙日子,李巽不肯,派了數名官兵給他捆了手腳,套上官服,直接扔進了太醫院,再補上一道聖旨,柳笙想跑也跑不了。還好,宮裏如今人少,差事還算很清閑,時常能喝杯小酒聽場戲。

“皇上又批了一夜的折子?”柳笙剛從太醫院被請來,官服還沒換,習以為常了。

陳總管回話,“說來奇怪,昨日亙城送來一份奏報,看著像一冊書,皇上翻了一夜,這會兒還坐在案前呐。您快給勸勸,龍體要緊,可不能這麼折騰。”

一聽是亙城送來的,柳笙笑了,“無妨,我亦看了一夜,比茶樓聽書有趣的多。”

陳總管不懂,懇求再給勸勸,柳笙拗不過,就頷首答應了。

通傳後,他理了理官服跨門檻入勤政殿,殿內燒著炭火,溫暖如春,暖意熏陶之下,墨香最濃,隱約還能嗅見昨夜留下的紅蠟香。這會兒,李巽正坐在案前小憩,眼角眉梢落了一抹非常純粹的微微笑意。

聽見柳笙的腳步,他閉目不動,淡然道,“比前回早了一盞茶時間。”

“您不愛惜龍體,陳總管著急,半時辰打發了三撥人來催,臣職責在身,不敢耽擱。”柳笙恭敬行禮道,“皇上吩咐,臣是該請脈,還是陪您交流讀後心得為好?”

李巽聽完,方才睜開眼,竟是擺了笑意看他,絲毫未見疲憊神情,“阿漣說你裝模作樣,有理有據。”不見與朝臣相處的帝王架子,還染著幾重興味,“眼下你已讀了多少?”

友人閑談,不拘小節,柳笙打趣道,“響應皇上號召,徹夜通讀,還差最後一篇。”

“如何?”

“以漣師妹的文采來說,可算上乘之作。”

昨日傍晚時分,從亙城來了一匹快馬,入宮之後再折去柳宅,分別送了一冊書,不是旁的,正是陸漪漣前兩日剛寫完的怪談小說《陸離記》,拓印幾冊,贈予親友。書中所寫奇事連連,怪像頻出,妖鬼神魔,各顯神通,看似天方夜譚,實則是以她一路見聞加以誇張描繪,雖是以白話寫著,少有文雅鋪敘,但趣味橫生,別有性情,尤其是知情者讀來,回味無窮。

正如卷首一句,‘古樓燈懸,畫藏玄機,木筆作語,戲此陸離’。

“舊習未改,朕卻已接手大興江山,前後不過眨眼須臾。”李巽感慨頗深,“一冊讀完,才覺短短數月,瞬息萬變,物是人非。”尤其是他,窗裏窗外的風景變得太徹底,夜半醒來,更似夢中,時而恍惚,時而惶恐。

柳笙深以為然,亦感慨道,“確實,回想當初,真不知怎麼過來的。好在是過來了,各歸各位,總算過得都不錯。”他正好請示,“若皇上答允,臣打算年後回去一趟,莊中尚有雜事需交接,也順道探望他們。”

李巽頷首,“自無不可。朕登基不久,不宜遠行,勞你代為問候。”他特別叮囑,“記得告訴阿漣,朕等著讀她下一冊高作。”

柳笙隨即笑道,“皇上這是上癮了?記得您從前不好怪談,以為不實在。”

李巽垂目笑看桌案上的藍皮書冊,情義誠然,“她,不落俗套,最好。”回想莊中過往,曆曆在目,最深刻的卻要數每年夏夜的一番景致。漪漣愛跑到半山腰的涼亭乘涼,賞月觀星說怪談,他陪坐賞月,靜靜傾聽,晃眼間就過了許多年。而今,宮牆重重,不知還有誰能為他說故事?

“從前你與阿漣最投緣,喜歡新鮮事。朕想著太醫院反正清閑,不如也寫一本。”懷緒千縷,身側獨剩一位故人,李巽突發奇想提議道,“阿漣為其取名‘陸離記’,你寫的便叫‘權臣錄’如何?”

柳笙眼皮一跳,如此難辦的差事,豈能應下,巧言道,“啟稟皇上,太醫院實在不清閑。”

李巽果然問,“忙在哪?”

“自然是為皇上盡心。”柳笙醞釀了一腔忠情,“醫者不能遠征塞外,不能替主分憂國事,隻能盡力周全龍體康健。見您日夜操勞,同僚們十分掛心,冥思苦想,琢磨該如何利用藥膳調理,或是另辟蹊徑,不敢有絲毫懈怠。有幾位顧慮深遠的,還打算為將來的嬪妃們配幾副藥,也算盡一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