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生水起的未必都是優等生(1 / 2)

風險有多大,利潤就有多大。不少“壞學生”從小就有一種冒險精神,雖然每次惡作劇被發現後,都要受到嚴懲,但他們總也放不下那份快樂。因此,在每做一件事之前,他們想的是怎樣獲得快樂,而不是計算風險究竟有多大。

在同學聚會的時候,也許你會聽說曾經某個調皮搗蛋的“壞學生”如今當了老板,事業有成;而學習成績優秀,在老師、家長眼裏的“好學生”卻工作平平,領著固定的薪水,更有甚者過著如履薄冰的日子。

這樣的現象並非個案,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壞學生’當老板,‘好學生’當員工”的故事。回想當年,“好學生”言聽計從、循規蹈矩、不挑戰權威,所以很容易得到老師和長輩們的歡心。如果加上他們聰明好學,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會有萬千寵愛。但是,社會環境完全不同於校園環境和家庭環境,“好學生性格”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並不適用。

望眼現在的中國商界,很多企業家年少時都是“壞學生”類型的孩子。企業要求創新和打破常規,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而企業家則需要有“壞孩子”的性格。如果你留意,很多企業家甚至高級行政人員,都不是校園環境裏的成功者,正是他們有著“壞孩子”的“劣根性”,才使得他們在商場中突圍而出。

優派集團創始人朱家良,他就是從“壞學生”轉變為大富豪的一個成功典範。他高中念了兩所學校都麵臨留級的危險,經過了兩次奮戰才跨進大學的校門,可是好不容易開始讀大學,沒想到他隻念了3年便輟學了。

就是這樣的一名“壞學生”,他沒有學過計算機,沒有什麼紮實的專業基礎,甚至就隻做過推銷的工作,就是這樣,他隻身借了10萬美元前往美國闖天下,成立了優派公司。創立初期,優派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公司而已,但是在那個時候,卻要和市場的龍頭——NEC集團競爭,朱家良並沒有畏懼,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花了整整八年的時間,將這位NEC集團趕下了龍頭的位置。到了今天,他已經是優派集團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朱家良的求學經曆也許偏離了傳統教育製度的正常軌道,幾經努力才上的大學,在課堂上他也隻能保持5分鍾的集中力,但他卻對教室外麵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一清二楚。

無心做學問的他便在校園裏做起了小生意。在課間10分鍾,朱家良會抱著一大摞的漢英字典到教室做演講式推銷。最初,同學們給他的隻有噓聲,但到後來他卻可以在5分鍾內賣出三四十本字典。

說起學業和事業之間的關係時,朱家良認為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

在教育體係中,往往把有創意的孩子標記為“壞小孩”。教育係統鼓勵小孩要乖,老師怎麼說你就怎麼做,這對小孩的創意來說這可能是一種傷害。

朱家良管理自己企業時用到的營銷和管理理念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沒有讀過MBA。他認為經驗更重要,而讀書又該與實際結合才好。朱家良在學校的時候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經商以後,覺得自己對某一方麵的書會有很強的需求時,就會很迫切地找這方麵的書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