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懸疑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總有一些充滿懸疑的事件讓我們久久不能忘懷,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猜想。在那些充滿了疑團的曆史中,究竟被人為地掩蓋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那一樁樁千古奇案中,又塵封了哪些陰謀的痕跡?
尋找秦兵馬俑的主人
在距離陝西西安30千米的臨潼區東部,坐落著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1974年2月,考古學家從秦始皇陵的東側挖掘出一個大型的兵馬俑陪葬坑,其中包括陶質兵馬俑8000多個、實戰兵器上萬件,如同一個巨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最初,人們都認為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然而,現在許多人都對此提出了質疑。
黑色和彩色的PK
秦兵馬俑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數以千計的陶俑容貌不一,神態各異,威風凜凜,十分符合秦始皇力掃千軍的氣概。看到這恢宏的古代將士陣容,又有誰能不將它們和威武的秦始皇聯係在一起呢?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秦兵馬俑大部分都是沒有顏色的,隻保留了陶土本來的色彩。而在秦兵馬俑剛剛出土的時候,它們的身體上卻帶有五顏六色的顏色。隻是當兵馬俑接觸到空氣之後,它們表麵上的彩繪就會迅速剝落掉,暴露出陶土的顏色。2000多年前的工匠使用了極其豐富的顏色裝扮秦兵馬俑,這些豔麗的色彩卻成為了兵馬俑的疑點之一。
據史料記載,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按照自己的喜好,確定了黑色為秦軍軍服的基本顏色。既然皇帝對軍服顏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為什麼秦兵馬俑的軍服卻被染上了鮮豔的大紅大綠的色彩呢?這不是公開向秦始皇叫板嗎?誰又有這麼大的膽子呢?
頭盔在哪裏?
除了秦兵馬俑軍服的顏色之外,兵馬俑的軍陣更是疑點頗多。從秦兵馬俑的現場可以發現,它們的軍陣都是以戰車為中心,其餘的士兵圍繞戰車逐個排列開來,形成一個個方陣。從這種陣勢的布局就可以看出,車戰應該是秦兵馬俑主要的作戰方式。可是在古籍資料中,似乎秦始皇更喜愛使用騎兵和步兵,這一點該如何解釋呢?
就算是工匠為了增加兵馬俑方陣的氣勢而臨時增加的戰車,與現實的情況略有不符。那麼,為什麼兵馬俑的士兵中沒有一個人戴上頭盔,難道,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根本不在乎這些浴血奮戰、衝鋒在第一線的士兵們的生命嗎?頭盔是士兵在戰爭中必要的裝備之一,秦始皇既有統一六國的氣魄,應該不會忽略這些細節。難道,秦兵馬俑真的不是為秦始皇所製作的嗎?
陶人勝活人
當秦始皇橫掃六國之後,他為秦軍軍隊配置了十分精良的兵器。當時的秦國冶鐵水平已經十分發達,工匠打造質量上乘的兵器已經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按說,如果秦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那麼秦俑手中所持的兵器應該以鐵器為主。可是,在秦兵馬俑第一批出土的兵器中,卻幾乎沒有看到一件鐵製的兵器,這似乎不太正常吧。
更為奇怪的是,在秦始皇逝世的時候,秦國還很盛行讓活人殉葬的習俗。秦始皇既然是天下的君主,完全可以依照舊習,讓宮裏的宮女、太監等陪葬,也不會給後世留下惡劣的印象。為什麼他會放棄活人,而大費周章地製作成千上萬的陶俑,用這些沒有生命的陶人為自己陪葬呢?這裏麵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秦始皇
秦始皇姓嬴,名政,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秦始皇的功績主要表現在他率軍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隨後還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為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功即有過,秦始皇雖然功不可沒,但他大肆調用民力修築長城、焚書坑儒等行為,也給秦國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絕代佳人,深受唐玄宗的寵愛。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為了躲開叛軍的殺戮,楊貴妃陪伴唐玄宗連夜出逃。然而,誰都沒有想到,楊貴妃這一次再也沒有回到長安……
做人還是低調好
當時,楊氏家族的勢力非常強大,他們憑借楊貴妃的受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以說在長安城內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滿朝文武對飛揚跋扈的楊氏家族也是敢怒而不敢言。當唐玄宗的逃難隊伍第二天到達今陝西興平馬嵬坡一帶時,突然隨行的將士趁此機會發動起義,他們先殺死了楊貴妃的哥哥,也就是當朝宰相楊國忠;然後逼迫唐玄宗下令殺死楊貴妃。如果楊貴妃不死,隨行將士將不再前行。
美麗的楊貴妃被突如其來的噩耗嚇住了,唐玄宗也愣住了,他怎麼舍得讓自己最寵愛的愛妃去死呢。可是唐玄宗畢竟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了,目前又正在逃難的途中,如果離開了將士的保護,他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又怎麼能保護好自己的愛妃呢?
楊貴妃深知將士對自己的憤怒和不滿,也知道即使唐玄宗再寵愛自己,這一次恐怕也無能為力了。在短暫的思考之後,楊貴妃決定用自己的生命與起義的將士做交換。她含淚告別了唐玄宗,毅然地走向三尺白綾……
空空的墳墓
楊貴妃的遺體被草草地埋葬在馬嵬坡的荒草叢中,心滿意足的將士們隨即護送著老淚縱橫的唐玄宗離開。當叛軍離開長安之後,唐玄宗就在這年夏天重新回到了長安,隻是,楊貴妃再也沒有出現在長安城。
當唐玄宗返回長安之後,有一天,馬嵬坡突然出現了幾個神秘的人物,他們偷偷挖開了一座簡陋的墳墓,似乎在尋找什麼。原來這是唐玄宗派來的宦官,他們奉命前來重新厚葬楊貴妃。誰知道當他們挖開楊貴妃的墳墓之後,卻大吃一驚!楊貴妃的墳墓是空的,裏麵根本沒有貴妃的屍骨,隻有貴妃生前佩戴的一個香囊!
難道是其他人偷偷挖走了楊貴妃的屍骨嗎?這似乎不可能,當時處死和埋葬楊貴妃都是秘密進行的,馬嵬坡附近的老百姓不會這麼快就知道楊貴妃就埋葬在這裏。難道是有人前來盜墓,將貴妃的屍骨拋屍荒野了嗎?這好像也不可能。楊貴妃的墳墓雖然簡陋,但表麵上卻沒有被盜過的痕跡,而且,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貴妃的遺體應該還保持了原貌,不會變成一堆白骨。那麼,難道楊貴妃並沒有死,她還活在人世間嗎?
遠走他鄉
據說,楊貴妃當時並沒有死,隨行的一個侍女假扮成她的模樣,替她而死。楊貴妃不敢再伴隨唐玄宗一路前行,隻好偷偷地逃到了四川都江堰一帶,在那裏寂寞地度過了餘生。在都江堰曾經發現過一個千年古墓,墓碑上隻刻有一個楊字,而且裏麵的棺木小巧玲瓏,正是裝女人的棺木。難道,這個無名的古墓就是楊貴妃的最終歸宿嗎?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大難不死,她經過這場磨難之後,不願意再呆在國內,於是在楊氏親信的幫助下,乘船離開了大唐,最後到達了日本。現在在日本還有一個村子以“楊貴妃的家鄉”作為宣傳的口號,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曾發表宣言,說自己其實是楊貴妃的後裔。這些究竟是空穴來風、無稽之談,還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呢?
楊貴妃
楊貴妃素有“羞花”的美稱。據說她剛入宮時,有一次和宮女們一起去禦花園賞花,楊貴妃的手指無意間碰到了含羞草,這種特殊的小草的葉片立刻閉合了起來。宮女們見此情景大呼小叫,說是楊貴妃長得太美麗了,連小草都含羞地低下了頭。後來,“羞花”就成為了楊貴妃的雅稱。
《蘭亭序》到底在哪裏?
在“書聖”王羲之為後人留下的珍貴書法作品中,“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絕對稱得上是最為輝煌的一筆。《蘭亭序》本來是王羲之的傳家之寶,據說後來被唐太宗李世民用計謀巧奪過去,隨後真跡便不見了蹤影,不知最終落入誰人之手。
後代竟然是和尚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在王羲之三十三歲的時候,他的幾位朋友謝安、孫綽等人聯手作了一本詩集,王羲之為這本詩集所寫的序文手稿就是《蘭亭序》。在曆代書法家的火眼金睛裏,《蘭亭序》無論從筆法還是結構上看,都堪稱完美之作,就連王羲之自己也自歎再也寫不出如此佳作了。
珍貴的《蘭亭序》自然成為了王家的傳世之寶,一代代相傳下去。可是王羲之怎麼都沒有想到,他的書法墨寶隻傳到第7代孫時就不幸中斷了。王羲之的第7代孫子名叫智永,他雖然是王羲之的直係傳人,但他卻沒有繼承到王羲之的書法天賦,反而對佛教情有獨鍾,在少年時期就出家做了和尚。
皇帝也會耍詭計
智永和尚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佛教事業,自然也就沒有後人。在他臨死之前,為了將王羲之的墨寶《蘭亭序》繼續流傳下去,智永和尚選擇將《蘭亭序》傳給自己的弟子辯才和尚。辯才和尚可不是個普通的和尚,他對書法的造詣很深厚,也知道師傅智永和尚將《蘭亭序》托付給自己的重要性。為了保存這幅書法珍寶,辯才和尚在自己的屋梁上鑿了一個小洞,將《蘭亭序》保存在裏麵。
誰知道《蘭亭序》傳給辯才和尚的事情很快就被流傳開來,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對《蘭亭序》垂涎三尺,可是這畢竟是王家的傳家寶,他貴為一國之君,也不好明搶。現在既然這幅墨寶落到了辯才和尚的手裏,那就要讓它落入君王之手了。
李世民幾次派人去向辯才和尚索要《蘭亭序》,可是辯才和尚故意裝瘋賣傻,推說沒有。唐太宗隻好耍了點小計謀,讓監察禦史蕭翼假扮成一位喜愛書法的書生接近辯才和尚。等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有一天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舊作向辯才和尚炫耀,辯才和尚果然中了計,他也從屋梁上取出《蘭亭序》真跡給蕭翼看,結果將《蘭亭序》親手送到了唐太宗的手裏。
最終歸宿在哪裏?
上當受騙的辯才和尚感覺辜負了師傅智永和尚的信任和托付,對不起王氏家族的人,他積鬱成疾,很快就去世了。而《蘭亭序》雖然落到了唐太宗的手裏,但唐太宗並沒有看管好它,他去世之後,《蘭亭序》就下落不明了。
關於《蘭亭序》的最終歸宿,世間流傳了許多版本,有人說唐太宗臨終前曾下令將《蘭亭序》給自己陪葬,和其他珍寶一起埋入昭陵。但是《蘭亭序》實在是太珍貴了,有人甘願冒著被斬首的危險前去昭陵盜墓,將《蘭亭序》真跡從墓中偷了出來。被盜走的《蘭亭序》或許被高價買賣了,或許被珍藏在他人的手裏,誰也找不到任何的蛛絲馬跡。
也有人說給唐太宗陪葬的《蘭亭序》其實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而是他人模仿的纂本。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妹並沒有按照唐太宗的命令,將《蘭亭序》的真跡給他陪葬。她們將真跡藏了起來,後來隨著多次轉手,《蘭亭序》的真跡應該是流傳到了世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蘭亭序》其實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這些傳世的作品都是後人臨摹的版本,至於《蘭亭序》真跡是否還流傳在人間,它最終落在何人的手裏,還都是個未知的謎團。
馮承素與《蘭亭序》
在眾多臨摹《蘭亭序》的作品中,馮承素所臨摹的纂本最具有王羲之的神韻。他的作品筆法精細,行文流暢,和王羲之的風格最為接近,被公認為是臨摹最出色的作品。現在這幅作品已經被作為珍貴的文物,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亞瑟王真有其人嗎?
亞瑟王可謂是西方國家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有關他的傳說、繪畫比比皆是,是一位不可替代的偶像。不過,關於亞瑟王的故事究竟是真實的曆史,還是民間傳說,至今還在激烈的爭論當中。
圓桌會議
傳說亞瑟王出生在英國塔丁堡地區,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國凱爾特人的國王猶瑟。作為皇室之後,亞瑟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的一生比父親更加輝煌。當亞瑟王經過多年的奮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強大王朝之後,為了對陪伴自己東征西戰的騎士們表示尊重,也為了表示自己一視同仁的心願,竟然讓工匠打造了一張特別巨大的圓形桌子。每當亞瑟王召集騎士商討國家大事的時候,就會將騎士們帶到圓桌旁坐下,大家彼此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可以暢所欲言。
這種“圓桌會議”的習俗逐漸滲透到西方各大正式會議當中,它所宣揚的平等、民主的精神也被許多人所推崇。不過“圓桌會議”的創始人亞瑟王卻被許多人認為是一個虛構的偶像,他在英國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曆史的根據
當懷疑亞瑟王真實性的消息傳開之後,許多癡迷亞瑟王的人都為此傷心欲絕,認為懷疑者們破壞了他們對偶像的崇拜。然而,依然有人堅持認為亞瑟王在曆史上真有其人,他應該就是某位英雄的化身。我們都知道證據勝於一切雄辯,在曆史上能夠找到證明亞瑟王身份的證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