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工商之道(上)(1 / 2)

秦雋揚初至海州,收攏流民。整個海州人口才三、四萬人,以淮鹽、煤碳來換取稻米、牲畜、布匹、桐油等等一些物資,財政上還略有節餘。

幾戰過後,人口增至五、六萬人。海州的家鴨養殖初具規模,鬱島的水產養殖也略有成效。再加上灌河的捕鯨提供的大量肉類,使海州絲毫沒有食物供應的壓力。勞動力的增加更使淮鹽、煤碳的產量大為提高。

再加上獨一無二的免稅政策,使得商人絡繹而來,海州的物資空前地充足。這一切使得原本一直以謹小慎危自礪的秦雋揚也樂觀起來。

以秦雋揚看來,海州已經進入了良性循環。他從來就看不上這時代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太沒有效率了。在秦雋揚“高瞻遠矚”的布置下,海州要跑步進入工業化社會了。

工業化社會需要二個基本條件的支持:集約化生產和自由貿易

再細分一下,集約化生產需要足夠的勞動力和技術革新。自由貿易需要廣闊的市場和無限的資源。

那麼發展海州所需要做的就很簡單了!

鼓勵商貿,善待商家:

短短的一年多,海州更換了幾次身份證。費盡心力潛伏進海州的奸細難以立足。外人想進海州隻有兩條路,要麼賄賂海州住民簽“擔保書”。不然就乖乖地到戶曹去登記,領到了“滯留證”方能自由行動一個月。

不過那些商人絕對不是外人,海州對待那些商人就象對待自己的“親人”。當然“親人”也是分等級的。一曰:勳商;二曰:豪商;三曰:義商;四曰:腳商。

“腳商”的要求,隻是來海州交易的次數、數量到一定的要求,可取領一塊長期有效的“商證”,可以享受海州良人的待遇。至於他們的隨從還是要領“滯留證”的。

義商是指那些曾經替海州到指定地方從事交易過的商家。在丁仕亮眼裏,他們也就是海州的編外細作。

豪商是那些在海州有住宅和商鋪,交易量又比較大的商戶。他們自然是為海州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勳商是指義商和豪商的兩項條件都符合的商戶。對於勳商來說,經濟利益已經不是他們唯一追求了。

用秦雋揚在公開場合的話來說,勳商有著和海州人相同的政治訴求。不過他私底下和錦兒說,勳商就是投機者。

這三種商人和他們的隨從都可以領取身份證。海州對他們也承擔相當義務。

對於這樣的區別對待,這些“親人”們嘴裏說海州很勢利,可心裏卻很是歡喜。除了社會最底層的人,其他人都喜歡有等級區分。在海州的商人,決不是最底層的一員。

商人在社會各階層中,是最精明、狡詐的團體。他們當然知道,在其他地方的掌權者眼裏,商人就猶如一頭待宰的肥豬。

商人唯利,要想吸引商人必須提供有利可圖的商品。

靠募集勞動力、集約化生產、專業化培訓、技術開發來增加商品是海州的急所:

為了增加勞動力,海州不計代價地向揚州購買百越奴隸、船隻、招募海商,吸收“歸化民”。這些辦法很有效果,短短的大半年,海州的人口再增加了二萬多,如果加上濟島上的土著,海州實際掌握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十萬。

為了快速提高海州的軍事實力和生產技術能力,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海州大肆擴充匠作司,定向培養技術工人。

還先後開辦二十七個專業生產作坊:

健婦營六個,主要製作弩弦、弩箭、礟繩、韁繩、被服及皮革、竹木器加工。

舟船匠工營,進行船隻維修、試驗、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