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最後一次見到蕭皇後,已經過去兩年了(筆者一掐,按公元算該已到620年)。
兩年,看似短暫,實則漫長。
李吟龍日夜“辛勤”練功,才終於練到了滿意的程度。
好歹“禦女心經”,也算速成的玩意。
若是練其他,估計得猴年馬月,才到理想境界。
到時候,黃花菜也涼了,啥都晚了。
兩年,說長不長,說短好像也不短。
反正李吟龍對蕭皇後的渴望,是與日俱增。
由於古代交通閉塞,消息不靈,加上又是亂世,就連大運河都多處受阻,無法暢通。更別說一些重要訊息的傳達了。
因為宇文化及是從江都出發,北上的。
所以這兩年裏,關於宇文化及的消息,絕對是大熱門。連說書人都優先選擇“宇文化及”,作重點話題。
這麼一來,你說、我說、大家說,各種說法都有。
有人說宇文化及還活著,這個占絕大多數——因為把人說死了,就沒辦法繼續講故事了。
有人說宇文化及已經死了,這個占極少數——因為下回根本沒法講了,基本就是嘩眾取寵,然後改天又說,還活著。
有人說宇文化及勝了,這個占多數——不打贏的仗,沒人愛聽。
有人說宇文化及敗了,這個也受少數人追捧——有人見不得宇文化及好,因為從他那裏逃了回來。
各種說法都有——哪怕有天,你在街邊聽到,宇文化及快占完北邊了,都很正常——因為宇文化及每天都在贏,而對手幾乎都死光了。沒死的,也是因為死後忽然又複活了,然後接著死,接著複活。
總之世道好亂。而江都人民生活富足,樂享安定——好日子過著,誰願打打殺殺。
由於在一個沒有“野心”,隻顧“享受”的主公帶領下,日子不要太瀟灑。每每插科打諢,竟然樂此不疲。
所以宇文化及到底怎麼樣?
李吟龍心裏不太有底——隻是有個與消息麵,幾乎完全相反的判斷——宇文化及好不到哪裏去。
因為智商是硬傷。
就算宇文化及已經快一統北方,李吟龍都敢和他對著幹。
當然,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蕭皇後在他手裏,更確切地說,是他在懷裏。
宇文化及如果真在北邊坐大了,那還好了,起碼找他就容易了。
可偏偏這家夥,就是讓人不好找。
李吟龍沿著大運河,往北找,真沒什麼人,知道他的確切近況。
按現在的說法,根本不在新聞焦點。
這與江都城,簡直反著來。
在江都,宇文化及天天上頭條。
於是李吟龍一路趕到了洛陽——明明早就聽說,宇文化及占了這裏——但是也沒有他的痕跡。
李吟龍照例努力地從城裏張貼的官榜處,找線索。如今有經驗了,沿途的城池,他都這麼幹。
官榜的訊息,相對於民間說書匠,準確性高了好幾個檔次。
而且從落款署名和印章,便能大致推出什麼人在這裏當王,甚至稱帝。
又比如一些“什麼時候,打贏哪裏的誰誰誰”,這個也很重要。能看出所指的“哪裏”——這個地點,由“誰誰誰”在實際統治。
由於官榜張貼時間稍久,就會變舊、變破,為避免影響城市形象,會定期更新。所以落款的時間都在近期。消息的參考價值很大。缺點是,久一點的消息就沒了。
反正一路北行,關於宇文化及的信息,沒有出現在官榜上過。
要麼他走遠了,要麼他早完蛋了。
而在洛陽城,他有發現——印章上出現了一個熟人的名字——“蘇威”。
那個跟著宇文化及北上的家夥。
忙看內容,原來是以統管軍事的“太師”名義,發布的招賢榜,由於和“李賊”的戰事需要,要求有能之士,前往指定地點報名,投軍抗敵,立功行賞。
再看國號,竟自稱“大鄭”,並非“大隋”,可見有人在此稱帝了。
如果是“大唐”,那才有趣——大鄭,沒聽說過。
莫不是宇文化及真占了這裏,並稱了帝??
反正先去問問蘇威的“太師府”在哪?
登門拜訪,了解實情。
而在街上,直接問,大鄭皇帝姓甚名誰,太過不妥。直呼皇上姓名,是大罪;就算問大鄭皇帝,姓不姓宇文——這種問話也顯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