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3章 兩當縣城毀街殘,遭饑饉動蕩不堪(1 / 2)

清末,朝廷已是窮途沒路,不堪一擊,對外賣國求榮,苟延殘喘,對內則殘酷鎮壓農民起義,民不聊生,隴南也不例外。城垣殘破,商業凋敝,餓殍遍野,怨聲載道。光緒十六年,兩當知縣為修城垣及衙署倉儲監獄向憲台呈報的公文,真實地反映了兩當縣城當時殘破不堪百姓流離的景況。

兩當縣有土城一座,周長459丈,折計2裏2分19步。同治後兩次農民起義軍征戰兩當,城垣盡陷。加之陰雨連綿,山河水漲,西門裏外牆衝崩通透,其周圍裏外城身及垛口,櫛次被雨衝刷殆盡,四城樓皆已倒塌。

光緒十六年(1890),兩當知縣某詳報城垣坍塌及衙署倉廒監獄情由,申請予以撥款重建。

知縣說,“憲思委任,無論如何貧瘠總當殫竭血忱,勉圖投稱。不料抵任之日,一片荒涼。縣城所在並無城垣,祗於深山河灘之中,剩有土街一道,人民屋宇寥落零星,大半有門無窗,牆壁頹壞,官則賃居民房敷衍度日,書差夫所棲止,率皆朝來暮散。此外,衙署監獄倉庫廟壇一概無有,而荊棘瓦礫觸目皆是,蓋殘破景象直不及完善一鄉鎮。”兩當縣城殘破之情景是觸目驚心的。

究其緣由,“同治元年發逆竄陷。接連猖匪蹂躪。前後十次公私蕩然,城垣始遭匪毀,其西繼水衝其根。”所指匪者,太平軍和回族起義軍。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將領郭三綱陷兩當城,燒毀縣署等建築,知縣薑熊吞金死於大堂。秦州遊擊梁生輝及典史王道平,被俘處死,百姓死者千餘。二年、三年,太平軍三次入兩當縣。八年、九年,回族同胞軍兩次入兩當。嘉慶年間,白蓮教義軍三進三出。農民起義軍摧枯拉朽,清廷殘酷鎮壓,其慘狀是可想而知的。

知縣試圖以商興城,“出示招商並傳集四鄉紳耆”,俱可來城修造房屋經營貿易,以圖興複。但應者寥寥。因為沒有城垣,人心無所係屬,商賈一望而皆去。兩當“雖一隅之彈丸,實兩省之門戶。縣名兩當正取此義。是以自漢迄今,有沿無革。”

修築城垣是兩當興複的根本。知縣陳述了四條理由,要求盡快撥款修複。其一:今無城可守,無論陝川,萬一有事此間樊籬不固,屏蔽全空,毫無可恃。即如上年,階州“叛番滋事”,各屬戒嚴,而兩當縣民已紛紛思外,別無他策。既使極力彈壓盤查,也隻能是虛張聲勢。其二:兩當為甘南入陝大路,本非十分僻壤,無城池則無保障,則無人民。商販不來,貨物不至,欲求休養生息,日有起色,勢屬萬難。其三:兩當毗連川陝山穀,業雜遊勇、會匪不時出沒。今縣屬賃住居民家,四牆無有遮攔,中夜蕭條有同曠野。設遇不軌之徒,難保無意外之事。其四:兩當城內無監獄,外無城垣,遇有要犯安置何處?禁押何所?至於衙署以資辦公,倉庫以資存儲,壇廟以降報享,學校書院以培人才,皆係地方絕不可少之工,斷不能省之事。

兩當於道光間城內多有富商,盛極一時。如今銀錢兌換糧食,轉運貨物貿易,東走鳳縣,西過徽縣,實屬不便。戰亂不止,軍餉緊急,民力匱乏。去今兩載又接連天旱,兩當地瘠民貧,向來蓄糧很少,鄰近省份亦荒歉尤甚,百姓苦不堪言。北鄉界所連之磨扇溝,百姓滋事造反,被彈壓稍息,有蠢蠢欲動之勢。全縣生民度日艱難,而北鄉最苦。磨扇溝連界之前川一帶,百姓幾乎無籽下種。上撥窮民籽種錢二三百串,不敢稍漏風聲,恐一時呼領者多而不好發放。知縣試圖以這二三百串錢以工代賑,修築城垣。“西門外城根久被山水衝壞。必須幫築磯坡,實將來修城斷不可少之工。卑職擬以派夫為名隻專諭北路紳耆約保,將該處極苦之人作數班招令更換,前來挑土背石,每日價定工價若幹,並準其先領鈔若幹,在家製辦幹糧。”修築城垣乃政府撥款所為,豈能將籽種錢用於築城,將救命錢挪作他用。麥苗雖已勉強播種,而出土者少,不出土者多。萬一明年夏糧不成,百姓更將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