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的周雲卻是很興奮,這槍打日本人很是過癮,他戀戀不舍的將槍還給陳燼,卻看陳燼把槍退還給他,對他說:“博士,那夥人還沒出來,也不知道是什麼來頭,我們先下去看看,你在這裏待命,把這個帶上,隨時聯絡。”說著從背包裏拿出兩幅喉結式無線,遞給周雲一副,自己帶上一副。
這東西周雲也是見過的,陳燼也教過周雲如何使用,陳燼有個習慣,小型的裝備總是備份一份,以防在戰鬥中損壞或是遺失。當初周雲見到這個東西也是感歎美國人的奇思妙想,居然能夠發明出這麼先進的東西。
陳燼戴好無線電,調好頻道,和周雲“喂喂”地試好了音,卻把腿上槍套裏的手槍放進了背包,然後手向狗娃一伸,心安理得的說道:“把你槍借我。”
狗娃很是奇怪,小少爺的手槍怎麼看都比自個兒的槍好吧?
關鵬以為陳燼看上了狗娃的槍,又看到狗娃一臉不願意,忙打圓場道:“小弟,用我的吧,我的可是正宗的德國造的二十響。”說著將手上的長彈夾的駁殼槍遞給陳燼。
陳燼無奈的摸了摸鼻子,說道:“我沒準備要狗娃的槍,隻是不想讓下麵的人見到我的槍而已,再說我準備讓狗娃在這裏和李尊一起,安全得很。”
狗娃想了想,還是從腰裏拔出自己的槍遞給陳燼,陳燼接過槍,擺弄了一下很快熟練地上了手。看著這支老古董,陳燼由衷的感歎了一聲:“好槍。”
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在中國也稱為匣子槍;如配備20發彈夾則被稱為大肚匣子。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大鏡麵。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
盒子炮非常有趣的一項特色,是它的槍套,倒裝在握柄後,立即轉變為一枝衝鋒槍,成為肩射武器。這是當時非常留行的一種作法。傳到中國後,成為一種慣例,不論是白朗寧(8寸1900型)、轉輪槍、毛瑟(1912-1914型),通通都賦予這項功能。這也是盒子炮對中國軍械發展與使用,影響深遠的一項旁證。毛瑟廠也生產過長管帶槍托的騎槍型,但產量不多,大沽造船所也有小量生產。
盒子炮的正式裝填方式,和毛瑟步槍相同,用10發裝的橋夾,由上方壓裝,無論是7.63mm或是9mm,都可使用相同的橋夾,如果沒有,5.56x45mm的橋夾也可以湊合著用。固定彈匣型如果沒有橋夾,幾乎無法使用,需要一手拉住槍機,一手裝彈,再同時用兩腿把槍夾住,彈頭太小,殺傷力不大。實際運用上,50公尺是合理的距離,加上槍托,可以對100公尺左右的目標遂行射擊,再遠就有點難了盒子炮槍機榫,裝在滑套右側後方。但由於駁殼槍身管較長、有效射程遠,所以隻要粗略瞄準,命中率就很高,基本上指哪打哪,即使磨平準星,有的神槍手仍能隨便甩手命中200米以外的電線。
舊情綿綿以民初為背景的小說,常有描寫盒子炮的段落,‘掏出盒子炮來甩手就是一梭火’,這形容了盒子炮的威力。當時無論是個人、軍閥、山大王,隻要提到手槍,就是盒子炮。電視劇‘長白山上’到‘一剪梅’,劇中好漢莫不是人手一把。由配值星帶的軍官列隊,以盒子炮行肩槍禮的女兵。後排在軍便帽上又戴了草笠。由民初軍閥混戰,國民革命軍北伐,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一直到朝鮮戰爭,盒子炮幾乎無役不與,和中國現代史緊密的纏繞在一起。翻開舊照片,由上海街頭,到深圳邊境,到東北老山密林,都有它的蹤跡。它伴隨我們渡過了艱難的歲月。盒子炮之情,綿綿無盡。看著這支六十年後的槍,陳燼很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