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飼養最普遍的家禽。家雞源於野生的原雞。原雞是雞形目、雉科、原雞屬的一種,又名茶花雞。現產於我國的雲南、廣西及海南等地。東南亞、印度、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等也有分布。原雞體型近似家雞。對雞的馴化曆史約有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後雞肉和雞蛋才成為大量生產的商品。
雞公雞婆對雞娃格外關照,每天都要捉來小蟲、螞蚱喂雞娃,邊喂還邊叨叨,“孩子們多吃點,吃得多,長得快,長大要學雞婆多生蛋,要學雞公按時給人們報曉。”雞娃們一天
一天地長大,當然飯量也增加了不少,小蟲、螞蚱不夠吃了,雞公雞婆就喂它們高粱、穀子等。有一隻小黃雞怯生生地站在一旁不去吃,雞婆以為它生病了,關切地問:“你怎麼不去吃?是不是不舒服了?”“沒有。”小黃雞回答,然後它把心中的疑惑告訴了雞婆,“吃這麼硬的東西嚼不動,要是卡著可咋辦?”“孩子,這用不著怕。”
雞婆接著將雞的食管與其他動物的食管的區別告訴了它,“我們雞的食管粗寬,有許多褶,易於擴大,適宜未經咀嚼的食物通過,所以不用擔心被食物卡著。”“就是咽得下去,胃裏能消化得了嗎?”小黃雞還是不放心。
這時,雞公也湊過來,笑著說:“我們雞家族的胃也是特殊的,它不僅體積大,而且肌肉發達,所以收縮力特別強,能把食物磨碎。”這會兒,小黃雞看到了令它感到十分驚險的一幕:雞婆正在撿拾砂礫,並一粒粒地往下吞。它急忙喊道:“您吃了砂礫了,趕快吐出來呀!”雞公雞婆都笑了,因為雞在吃食時,都要適當地揀些砂礫吞下去,砂礫可以幫助胃磨碎食物,有利於消化和吸收。小黃雞了解了這些知識,疑惑自然解除了,它跟著大家一起去吃食了。六七個月之後,雞娃們都長大了,姐妹們開始生蛋,兄弟們開始報曉。
鴨,俗稱鴨子,鳥類的一科,有家鴨和野鴨兩大類。鴨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遊泳。鴨的肉和蛋可以吃,絨毛可做衣被。
這群鴨子的住宅真漂亮,別致的鴨舍麵對池塘,塘中清波蕩漾,岸邊垂柳輕搖……不知什麼時候,一群麻雀選中了這塊寶地,住在了鴨舍的屋簷下麵。有兩隻麻雀看到鴨子走路一一的,唧唧喳喳地說:“鴨子真笨。”看到鴨子費力地扇動翅膀,飛不起來,又唧唧喳喳地說:“鴨子真笨。”當它倆看到鴨子遊水不如魚兒遊的快時,還是那一句,“鴨子真笨”。麻雀的諷刺激怒了鴨子。鴨媽媽說:“你倆為什麼總說我們?現在咱們是鄰居,應該互相尊重、和諧相處才是。”這兩隻麻雀還不服氣,說:“本來嘛,你們總是那麼個笨樣子,還怕被說笨嗎?”
這時,麻雀媽媽飛過來,安慰鴨媽媽說:“對不起,是我的孩子不懂事兒,請你不要生氣。”然後,它轉身對孩子說:“你們隻是看到鴨子的表麵,而實質上鴨子的本領和對人類的貢獻都比我們大,我帶著你們去參觀一下鴨類科學研究所,你們就全明白了。”
麻雀來到了鴨類科學研究所,在展室裏,它們看到了許多照片,才知道鴨子是個大家族,在地球上到處都有它們的成員,它們已經繁衍了好多萬年。據介紹,連鴨嘴獸和企鵝都是鴨族的近親。接著,麻雀們來到了鴨類科學研究所外麵的一塊稻田裏,看到一群鴨子正在吃田中的雜草、螞蚱、遊蟲、塘螺,麻雀媽媽告訴孩子們,鴨子吃掉這些東西,有利於秧苗的生長,可以增加稻穀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