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大熊貓身長約1.5米,肩高0.6—0.7米,體重達100.180千克。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孕期為4到5個月,一般選擇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每胎產1.2仔。2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到30歲。

提起大熊貓,你可能立刻會想到它是“活化石”,是我國的“國寶”,你可能還會想到它那憨態可掬的形象……可是,它的一些趣聞軼事你就未必知道了。我在采訪養“貓”人時曾聽到、見到了這樣一些故事,現講給你,你可能會感到新奇……

早就聽說養“貓”人常常與大熊貓聊天,問長問短。這話確實不是神侃。我在北京動物園大熊貓館采訪時,就遇到了這樣的場景:一位飼養員剛一走進大熊貓館內的通道,幾隻大熊貓就各自站在自家門口,隔著鐵柵欄衝他叫,好像是聽出了他的腳步聲,過來迎接。當他走到一隻大熊貓前,叫著它的名字,手伸過鐵欄拍了拍它的頭,說了幾句什麼,大熊貓就滿足了。

可是,當他走到最後一隻大熊貓跟前時,這隻大熊貓的叫聲和別的大熊貓不一樣,這位養“貓”人聽出了它叫的意思,便輕輕地拍著它的頭對它說:“怎麼還要吃的,再吃肚子就要壞了。真是沒出息!”這隻大熊貓聽後,害羞地低下頭,不再叫了。想不到,人與動物之間竟能溝通交流。

是啊,這裏的養“貓”人都視“貓”如命,把大熊貓館當成自己的家,把大熊貓作為最親密的朋友。從早到晚,他們按照營養學標準和每隻大熊貓的不同情況投喂食物,細心觀察大熊貓的每一變化,詳細記錄各種數據資料,從進食到糞便,從體重到成熟期雌雄大熊貓的不同表現,都進行記錄整理,從中摸索規律。這不僅使飼養員學會了更好地養“貓”,也自然而然地與“貓”加深了感情與了解。

有一年的9月25日,大熊貓“樂樂”順利產下了倆崽。按常規,大熊貓媽媽隻能哺育一崽,較弱的一崽隻有餓死。人工哺育成活的難度很大,為了保證雙崽成活,經過批準,科技人員和養“貓”人決定密切協作,共同探索出一條人工輔助大熊貓媽媽輪換哺育2隻幼崽的新路。如此的關鍵在於,一旦“媽媽”聞到孩子有異味,就不再喂養,甚至將它咬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家共同研究,創造出了氣味掩蓋法和欺騙法,即在較大環境內噴灑六神花露水,改變大熊貓媽媽生活區的氣味,同時又把大熊貓媽媽的尿收集起來,塗抹在孩子的屁股上。這一招,還真騙過了大熊貓媽媽。

開始時,是每2小時悄悄地將兩個小家夥輪換一次,後來每12小時輪換一次,媽媽的奶不夠吃,就人工給它倆喂狗的初乳,它倆一共吃過4隻狗媽媽的奶。直到第129天時,小哥倆終於同時投向媽媽的懷抱,母子非常親熱。不過,在這以前,大家還做了許多工作。比如,改裝了獸舍,多次安排它們隔欄相望,以取消它們之間的陌生感,讓它們漸漸熟悉,互相接受。由於工作細致,又循序漸進,避免了廝殺場麵,達到了一家親。這在飼養大熊貓的曆史上可謂是一個創新。

提起1990年亞運會的吉祥物,你肯定會想到大熊貓“歡歡”的可愛形象。其實,它的原形就是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良良”。“良良”能被選為模特兒,與養“貓”人的精心飼養分不開。那是1987年下半年,我國雜技團的馴獸師要對“良良”進行訓練。北京動物園選派了一位既有責任心,又有豐富經驗的養“貓”人專門負責對“良良”的飼養。當時,動物園對“良良”的飼養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和較高的目標,其中一條是:“良良”的體重隻能上升,如果因訓練等因素導致體重下降,一周內不得超過1千克。這個目標不是輕易能達到的。

這位養“貓”人自從接受任務後,就同“良良”朝夕不離,晚上也住在獸舍,一夜要起來兩三次給它投食。動物知識與趣聞他的精心照料、飼養下,“良良”越長越壯,越長越漂亮,體重達到150多千克,成為當時已知的最大的大熊貓。它的雄健身材,它的“男子漢”氣質,它憨實而不失瀟灑的風采,順理成章地被選中為形象“大使”。“良良”的形象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一時成為大牌明星,照相的、拍片的常來不斷,“良良”一般都能給予配合,但有時也犯“獸”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