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凡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潑水節,名氣很大。因潑水而成為節日,可見當地水利資源十分充沛。中國西北地區的塔克拉瑪幹地區肯定沒有潑水節。沙漠沒水。所謂節日種種,其成因往往與地理環境有關。著名的哈爾濱冰雕節倘若挪到南沙群島,大概很難舉辦。一方水土養成一方習俗,正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不相同。然而,大同還是主流,小異則是特色,譬如說元宵和元宵節。
中國人的節日,往往以“吃”為外部特征,元宵節也是這樣,人們集中精力吃元宵。於是它成為一個又甜又黏的節日,而且還有一碗熱湯,童叟皆樂。
元宵節的主要內容是吃元宵。當然,還有賞花燈、猜燈謎以及燃放花炮等等戶外活動。這一天恰是華曆正月十五日。為什麼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呢?
我們所說的正月即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譬如良宵,就是美好夜晚的意思。既然稱夜為宵,稱正月為元月,正月十五乃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於是稱為“元宵節”。一元複始,大地回春,因此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上元節夜晚合家團聚其樂融融,觀焰火猜燈謎吃湯圓,繼正月初一之後,再掀節慶高潮。元宵節,既是“過年”的總結會,年味兒從此畫了句號;又是來年勞作的動員會,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意味。古人設置節日那是很有道理的。
元宵節無疑是我們繼承祖先的一筆文化遺產。可祖先的元宵節究竟起源於何時,後人似乎並不清楚,因此其說不一。
一說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漢惠帝劉盈駕崩,呂後篡權,指使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呂後去世之後,周勃、陳平一班老臣見機行事,調動禦林軍鏟除呂氏勢力,重整漢室擁立劉恒即位為漢文帝。
據說平息諸呂叛亂的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日。從此,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走進民間,與百姓同樂,以此紀念“平定諸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祭祀“太一神”的活動就在正月十五舉行。西漢“太初曆”已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相傳春秋時期楚昭王經過長江,那天恰好正月十五。隻見江麵之上有物漂浮,渾圓且外白內紅,滔滔而順流直下,似有甜美味道不散。昭王不解何物遂請教於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複興之兆。”昭王大悅。
這傳說似乎便是早期元宵的雛形。因此元宵在中國南方稱為“浮圓子”和“水圓”,似乎暗暗迎合著“孔子對楚王問”的原型。
關於正月十五煮食元宵的習俗,一說始於宋代。宋周必大有“元宵節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之句。就是這個周必大還專門寫了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此詩頗有幾分意境。浮圓子即湯圓,濁水即元宵湯。元宵漂浮於湯裏,宛若一輪明月懸掛天際。天上月圓,碗裏湯圓,天人合一,全家共度元宵良辰。
宋薑白石《詠元宵》有“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之詩句,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專門寫到元夕,提到“乳糖圓子”,也是元宵。
起初,元宵是稱為“湯圓”的,因為它隻在元宵節上市,久而久之竟然直呼為“元宵”了。以節日名稱取代食品名稱,湯圓就這樣替換成為“元宵”。然而,它的內涵還是不變的——好吃。如今,中國南方仍然稱元宵為“湯圓”。
說起湯圓的製作方法,早在明劉若愚《明宮史飲食好尚》裏說得清清楚楚:“其製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然而,劉若愚所說“玫瑰為餡,灑水滾成”,應當是專指中國北方的湯圓製作工藝。以北京製作元宵為例,首先做餡兒,那餡兒的品種繁多,有山楂、桂花、棗泥、澄沙、白糖、芝麻等等口味。元宵餡兒通常以果料伴糖,製成骰子形狀,適量放入盛有糯米粉的大笸籮裏,然後反複搖晃笸籮,一顆顆餡兒便在糯米粉裏滾來滾去,沾了一層粉子。然後撈出蘸水,將餡兒重入笸籮繼續搖滾,便又裹上了一層糯米粉,如此反複多次,那餡兒便層層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終於搖出一隻隻白白胖胖圓圓滾滾的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