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強基計劃(1 / 2)

為推動第三代機甲落地,白彬考量過各方關係,軍隊、民間、各大家族、國會山、聯邦最高法等等。

目前軍隊的強基計劃已經開始有一段時間了,效果還不錯,民用版的強基計劃主管在聯邦教育體育部,那邊其實問題不大,因為提升國民體質一直也是教育體育部工作職責之一,再說聯邦大內閣成員、教育體育部次長、李家實際當家人李正業是一名實幹家,其工作能力、敬業精神在聯邦也是有口皆碑,和白家關係也一直不錯,搞個民用版強基計劃應該問題不大。

民間裏,主要參與者機甲師協會也不是問題。機甲師協會,原由民間的機甲愛好者組建的交流平台,在聯邦政府製式機甲未定型列裝前,民間機甲其實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比如最先在愛好者之間流行的機械外骨骼,比如把廠礦搬運物資的半封閉外骨骼式改裝成簡易機甲等等。

機甲師協會對軍用機甲的發展也有推動作用,比如聯邦第一代製式機甲就是吸取民間一款流行許久的機甲改進而來。隨著晶體電池突破後,民間機甲發展更快,同樣因民間私人機甲引起的各類惡性事件也增多,後來聯邦政府出台法律,禁止了民間私人機甲配置武器,限製了部分性能、使用和活動範圍等。這一塊,國防部可以推動解禁部分民間機甲發展限製、修改相關條文,間接促進民間機甲師的成長,為軍隊遴選優秀人才奠定更好的基礎。

另外,傳統搏擊學校、體育學院也能要推動多開設搏擊相關課程,畢竟新式機甲的發展方向,需要這方麵的人才。

比較難辦的,在國會山和聯邦最高法。這裏不得不提軍隊版的強基計劃了。

第三代機甲的技術儲備其實早就完成了,但一直推動不了裝備升級,關鍵就卡在的機甲師方麵。國防部做過統計模型,機甲升級換代後,原有的機甲師換裝新式機甲並經過訓練,能通過考核並形成實戰化能力的,僅占31.5%!

也就是說,要有將近七成的機甲戰士,因自身素質原因無法通過新式機甲的考核,這也就會形成一個笑話——換裝機甲原本為了提升聯邦軍隊戰鬥力,現在卻麵臨著變相減員七成戰鬥力。為此,為防止出現裝備等人的現象,軍隊版強基計劃順勢而生。

強基計劃原定為三個部分。一是通過後期訓練,提升聯邦軍人的身體素質,尤其是搏擊、力量、反應和耐力等方麵。二是通過劃定需求,在全聯邦內找尋適合的機甲師開展定向培養。第三個,也是目前無法全麵推動的,就是從基因層麵,修改人類特定基因表達,進而提升身體素質。

前兩個計劃已經得到實施,而且目前來看效果達到了一定預期,但計劃能否真正成功的關鍵在第三個,而第三個計劃目前麵臨著難以逾越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