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這是唐代戴叔倫《塞上曲》中的名句,是這位愛國詩人登臨國疆邊塞目睹烽火狼煙所發視死如歸的呐喊。報效國恩,獻身熱土,是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的錚錚願想,是仁人誌士九死無悔的摯摯追求,我儕敢不繼而承之。
《北疆愛國英雄傳——碧水朱顏》始創於2007年初夏,時黑龍江肇源詩友張希民來信稱,大慶市為紀念茂興古驛建立322周年、搶救瀕臨滅絕的站人文化,現開展一次全國性征聯大賽,望予撥冗賜稿。
為不負希民兄的盛情雅意(他本人即是站人後裔,流寓文學作者),我遍閱了卷帙浩繁的曆史圖書,它們把我帶進入一個前所未知的人文環境,讓我接觸到一群蓋世無雙的英雄人物,使我飽受了一場刻骨鏤心的精神洗禮。我知道,僅用“三千裏貢路崎嶇,青山長伴忠骨;九百年客商絡繹,右道猶存熱腸”、“始興縣,古窯震撼千秋顰鼓;金肇州,斷堞勾留萬壑烽煙”等短句,是不足以宣泄那膨滿胸膺的感沛之情的。於是我自討苦吃,埋下頭去,曆時三年寫出這篇約三十萬字的曆史劇式的《北疆愛國英雄傳》,她雖不足以奠慰那些極盡寒苦,在不可能生存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奮鬥下去的中原移民、蒙冤流人、屈辱站丁尤其是在雅克薩之戰中拋顱灑血無怨無尤的忠勇將士們,但隻要能為家鄉流寓文學創作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小小作用,心亦甘矣。
《抗日女傑紅蝴蝶——血雨情瀾》(曾被雜誌編輯改為《我的媽媽是土匪》)是這樣產生的:2010年7月,牡丹江市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編印了一本《牡丹江抗日鬥爭實錄》,書中真實記述了牡丹江人在全國率先開始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的赫赫功績,描述了“鏡泊湖連環戰”、“蓮花泡戰鬥”、“石門子戰鬥”、“七堆火戰鬥”、“八女投江戰鬥”等重大征戰場景,彰顯了楊鬆、於洪仁、周保中、李荊璞、陳翰章、徐雲卿、冷雲、王德林、薑墨林等烈士先驅。該書出版後引起了較大反響。該書的一位編者找到我說:還需要搞一部(或幾部)反映我區這一題材的電影劇本賴以備用,我們認為你是合適人選。我不能弗違此意,但又著實誠惶誠恐,生怕表達不清、表達不準、表達不新、有失其望。隻能勉為其難地表示:(和大家一起)試試看。我煞下心去,遍閱了不知幾多的書刊資料,以期找到開啟故事的鑰匙。在《一個偽滿少將的回憶》裏,我驚異萬分而又心如刀割地讀到:“抗日義勇軍將領王鳳閣一家被捕後,他的五歲女兒(小金子),見憲兵送來大米幹飯團子和鹹菜,就大聲喊‘我不吃亡國奴飯,我不吃滿州飯’。”此事有《王鳳閣與妻兒一同殉國》目擊人更詳細的講述:“一提起王鳳閣將軍,大家都很尊重,就在我們十幾歲學生的心目中,印象也很深,都認為他是了不起的抗日英雄。他被俘後,傳出了不少堅貞不屈的故事。他那隻有四歲的兒子小金子寧肯該餓,也不吃日本人送來的亡國奴飯。聽說日軍要殺害這英雄的一家,我們心裏極其悲憤,都想去和王鳳閣一家見上最後一麵。前兩輛汽車上,日本兵全副武裝,王鳳閣在第三輛汽車上。他的妻子和孩子在第四輛汽車上,從她母子二人的臉上看不出悲戚的樣子,直至被日本憲兵的戰刀砍殺……”
我的構思頃刻成熟了:我要這個孩子在我的作品中活著,用他(或她)那童雅深邃的眼睛昭告世人——那是一場多麼偉大的人民戰爭!
《世界為你而放歌——跤台金夢》,是一部電視連續劇的框架,構思於2005年7月北京奧組委征集的奧運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公布之後,完成於2006年7月。
《我的母親是殺手——魑蹤劍影》肇端於2004年5月28日,同年6月26日完成。素材來自我們經辦的一起命案(《南方周末》“六支假藥醫死五歲女童”及《謊言誤中國》“謊言,攫取了幼小的生命”有詳)。
《夕陽天使奇遇記——誠信之歌》是根據2010年7月發生的《口微微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所寫,書中的“艾微微”夫妻團聚喜獲溫馨,而現實生活中的“口微微”卻流離失所下落不明,我謹向她送上遙遠的祝福,我將永遠記住她那裂帛一般的哭聲,更希望有朝一日能看見她滿麵天歡的笑容。
《三閨秀今夜無眠——俠骨幽香》啟筆於2012年3月8日,封管於同年4月22日。動力與靈感來自“女人是世界之詩”和“人不應該恐懼死亡,他應該恐懼的是從來未曾真正活過”這兩句哲言。
趁本書出版之際,我對以下幾位貴人表示由衷的感謝,有長春電影製片廠的高潤虹老師、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的張望朝老師、《章回小說》雜誌社的吳瓊老師、牡丹江渤海文化研究會的張克老師,沒有他們等人的提攜、激勵和幫助,這本拙作是不會得以順利出版的。
同時也還忘不了感謝身邊的本地老鄉:不辭勞苦助我成書的牡丹江大平美術公司的劉輝、鑫磊打字複印社的韓麗霞和作家範福忠等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