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漁村少年(1 / 1)

第一章漁村少年“寧兒——”,一聲悠長而略顯淒涼的叫喊打破了海邊小村的寂靜,驚起了幾隻在海邊休憩的鳥兒,一邊“呱呱”高叫,一邊展翅飛上了高空。叫聲連綿不絕,自近及遠,緩緩消逝在遠處的天邊。這是東海邊上一個偏僻之極的小漁村,漁村三麵臨山,一麵臨海,除了一位教書的雷姓先生之外,居於此地的都是世代以打漁為業的漁民。此時正是百鳥歸林、漁家唱晚的時刻,這一聲淒厲的叫喊突然炸響在漁村上空,讓人奇怪的是,除了幾個幼童臉上露出一絲幸災樂禍的笑容之外,大人們竟然充耳不聞,依然故我,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似的。“相公,天色近晚,還是趕緊央人去找一找吧。”說話的是一位年約三旬的中年婦女,也許是因為終年被海風吹拂,臉頰略顯赤紅,不過眉目之間依然可見年輕時期的美麗風姿。“夫人,你就別擔心了,寧兒又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了,哪一次不是安然歸來?”雷清遠一邊踱來踱去,一邊慢條斯理地勸慰道。想起自己的兒子,一縷惱怒不經意間爬上雷清遠的眉梢。這雷清遠本是一位飽讀詩書的秀才,為人剛正不阿,胸懷兼濟天下的壯誌,本欲考取功名,做出一番利國利民的業績。卻不料遭人嫉恨,在科考前夕被人誣陷,說他賄賂考官,營私舞弊,實已犯下不可饒恕之罪行。若此類人科舉高中,實非朝廷之福,蒼生之幸。朝廷發下文書,奪了他秀才學位,暫押候審。幸虧有同窗好友,事先得了消息,及時通知與他,並幫助他逃出京城。雷清遠本是西方高城人氏,為了不連累家中族人,他一路向東疾行,竟然一直逃到東海之濱這個小小漁村。他見此地僻處海邊,兼且風光秀美,民風淳樸,於是隱姓埋名,就此定居下來。這漁村名喚魚浦,乃是前朝百姓為避戰亂遠遷而來,經過百數年的繁衍,已有百八十戶,初具規模。村中人見雷清遠溫文爾雅,知識淵博,皆以夫子呼之,更聘以西席。小村與世隔絕,村中少女何時見過此等人物,心生愛慕者大有人在。雷清遠亦喜漁村少女單純質樸,遂於漁女秀珠結為秦晉之好。婚後兩人互敬互愛,日子倒也其樂融融。兩年後,秀珠生下一子,雷清遠為還念昔日同窗好友,取名雷寧。平時教書育子,閑時吟詩弄月,生活倒也愜意無比。不想這雷寧越長越大,雷清遠的煩惱亦越來越多。雷寧雖不是那種天資橫溢的妖孽之輩,倒也心思靈敏,機靈可愛。特別是他小小年紀,知書達理,誠實守信,待人接物常懷一顆赤子之心,所以深得村中長輩喜愛。雷清遠年輕時因故未能科舉高中,引為畢生之憾事,所以對雷寧的期許也就極高,深盼他能金榜題名,光耀門楣。本來一切都按照雷清遠的構思穩步發展,不料五年前的一件小事卻把這一切全都化為烏有。雷清遠年輕時興趣廣泛,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所不包。閑暇時尤其喜愛讀一些誌怪誌人的小說雜記,雖然在逃亡途中大多散佚丟失,卻有幾本孤本始終舍不得丟棄,本想束之高閣,卻不想有一日被雷寧翻出,略一翻看,便驚為天書,尤其其中一本《搜神記》,更是晝夜苦讀,悠然神往。《搜神記》乃晉朝幹寶所作,幹寶本是一落魄才子,讀書不成,便立誌遍訪名山大川,尋覓仙人蹤跡,求仙了道,得以長生。卻不料仙道飄渺,非有大機緣、大運氣哪有如此輕易獲得。終其一生,雖然也結識了不少世外高人,卻也無法證道長生,最終鬱鬱而終。臨終之時,遂把自己的經曆、見聞記載成書,留與後人。書中所述大多荒誕離奇。比如有一個故事說,有一人到田間勞作,路上遇見兩個老者下棋,他便放下鋤頭前去觀看,老者看他專心恭讓,便請他吃了幾個梨子一樣的東西。一盤棋下完,兩位老人飄然離去,他才駭然發現,手邊鋤頭早已朽爛。這人憑著記憶回到家中,竟已物是人非,當年親人全都不見,後來遂遁入深山,不知所蹤。又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年輕人一心求道,後來拜入嶗山學習道法,人家看他心誌單純,向道心切,便授以穿牆秘術。他習練精熟,自思穿牆入戶如履平地,人間富貴唾手可得,便改了心思,下了嶗山。不料回到家中試演法術,屢試不爽的法術竟再也不靈光,穿牆不得過,空餘滿頭包。其人悔恨無已,竟瘋癲而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那雷寧沉溺其中,日夕苦讀,自是大大地荒廢了學業。雷清遠用盡百般方法,或是厲聲斥責,或是深情感化,又或者棍棒相加,竟無法使其放下心思,重拾學業。近幾個月來,更是變本加厲,每日早出晚歸,或是深山古洞,或是幽穀深澗,尋幽探勝,希冀終有一日得遇仙緣。雷清遠見此,又氣又惱,竟為此大病一場,近幾日才略有好轉。不想今日一早便不見雷寧身影,現在已是晚霞滿天,仍舊是蹤影皆無。“哎——”,想起前塵往事,雷清遠不禁一聲長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