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鎖骨骨折
鎖骨骨折是常見骨折之一,各種年齡均可發生,但青少年及兒童多見,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
R?診斷要點
①有外傷或產傷史。②骨折局部腫脹疼痛、畸形。③骨折部位壓痛,可觸及骨摩擦音。④骨折分離嚴重時,骨折端可隆起於皮下。⑤傷側上肢不能主動用力上舉和後伸。⑥幼兒骨折,壓迫鎖骨時,病兒則啼哭。⑦X線攝片可明確骨折的類型和移位程度。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
(1)局部製動:兒童青枝骨折或不全性骨折,用頸腕吊帶懸吊2~3周。成人無移位的裂隙骨折行8字繃帶固定4~6周。
(2)手法複位外固定:鎖骨中1/3或中外1/3有移位的骨折,骨折重疊移位小於2cm,於血腫內麻醉,手法複位,方法如下:患者坐在椅子上,抬頭挺胸,雙肩後伸,術者立於患者背側,雙側腋窩置棉墊,用8字繃帶或鎖骨帶固定4~6周。定期複查,調整外固定鬆緊度。
2.藥物處理?消腫,止痛,促進骨折愈合。
3.手術治療
(1)適應證:①有喙鎖韌帶斷裂的鎖骨外端或外1/3移位明顯的骨折。②粉碎性骨折合並血管神經損傷。③開放性骨折。④合並同側肩胛頸骨折導致不穩定的。⑤多發傷患者或雙側鎖骨骨折,為利於術後早期活動的。
(2)手術方法:鎖骨骨折切開複位內固定,根據骨折部位選用張力帶鋼絲或鋼板螺絲釘固定,不宜采用單枚克氏針或鋼絲內固定,因固定不牢,易導致骨延遲愈合或不愈合;克氏針移位退至皮下頂壓皮膚,甚至克氏針移位進入胸腔。術畢用8字繃帶固定或患肢懸吊4~6周。
R處方
處方1?雙氯芬酸(扶他林)75mg?po?qd
或瑞力芬?0.5~1.0po?qd
處方2?傷科接骨片?4~6片?po tid
R?警示
①外固定前應檢查有無神經血管壓迫症狀,並記錄在案。②外固定時,雙側腋窩置棉墊,防止血管神經受壓。③外固定期間,應注意觀察患肢遠端感覺運動情況,橈動脈搏動強弱情況。若發生血管神經受壓,應及時解除外固定,必要時行手術治療。④切開複位內固定不宜采用單枚克氏針或鋼絲,易導致骨延遲愈合或不愈合。行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時,克氏針尾端折彎埋於皮下,以防止移位。行鋼板螺釘固定時,其骨折兩端應有各3枚螺釘,以保證足夠的強度,利於早期活動。⑤固定期間應鼓勵患者做手指屈伸活動,解除外固定後行肩關節功能鍛煉。
二、肩胛骨骨折
肩胛骨骨折較少見。占全身骨折的0.2%左右,且多發生在肩胛骨體部和頸部。在許多病例中肩胛骨骨折本身不被作為單獨的損傷,而是作為局部多發損傷的陪襯。
R?診斷要點
①有明顯的外傷史。②受傷部位腫脹或皮膚有挫傷。③骨折部位壓痛。④肩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⑤X線攝片可明確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況。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
(1)局部製動:一般無明顯移位或移位不大的肩胛體部骨折、肩胛頸和肩胛盂部骨折,不需手法複位,僅用三角巾懸吊傷肢即可,製動時間3~4周,然後進行功能鍛煉。
(2)手法複位局部製動:嚴重移位的肩胛頸骨折,在局麻下手法複位或將傷肢外展外旋70°位牽引,重量為2~4kg,持續3~4周,然後改用三角巾懸吊2~3周。
2.藥物處理?消腫止痛。
3.手術治療
(1)適應證:①在冠狀或橫截麵超過40°成角或移位超過1cm不穩定的和移位的肩胛頸骨折。②合並同側鎖骨骨折。③肩峰和喙突的骨折移位超過5~8mm。④肩盂和盂緣骨折,關節內骨折有3~5mm的移位。⑤骨折的疼痛性不愈合。
(2)手術方法:根據骨折的具體位置,使用前入路或後入路並配合相應的手術體位,選用4.0mm空心釘或接骨板與3.5mm的皮質骨拉力螺釘的結合,來增強固定的穩定性。術畢三角巾懸吊3~4周。
R?處方
處方1?雙氯芬酸(扶他林)75mg?po?qd
或瑞力芬?0.5~1.0qd
處方2?雲南白藥膠囊?1~2粒?po tid
R?警示
肩胛骨骨折多為粉碎性,亦有橫形或斜形,一般無明顯移位或移位程度不大,很少需要手術切開複位,行三角巾懸吊即可獲得骨性愈合,懸吊期間囑患者做手指屈伸活動,解除製動後,鼓勵患者做肩關節的外展、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對少數肩關節運動受限者,進行康複治療。如行手術治療,術中最好能用C臂機進行至少2個平麵的透視檢查,以避免內固定物進入關節內;手術入路中,要避免重要血管、神經的損傷。
三、肱骨外科頸骨折
肱骨外科頸骨折較常見,各種年齡均可發生,但老年人多見。根據暴力大小,骨折分為裂紋型,外展型,內收型,合並肩關節前脫位。
R?診斷要點
①跌倒時手或肘部著地引起。②肩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③局部壓痛,被動活動時疼痛加重。④縱向叩擊試驗陽性。⑤有時可聽到骨擦音。⑥合並肩關節前脫位時,部分患者有神經損傷,以腋神經多見,臂叢神經也可發生。⑦肩關節前後位和穿胸位片可明確骨折的類型和骨折移位程度。⑧如標準X線片不能清晰顯示主要骨折特征及關節麵受損情況,可做CT檢查加三維重建。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
(1)局部製動: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的骨折、老年人的外展嵌插型骨折,用三角巾懸吊並固定傷肩4~6周。
(2)手法複位外固定:骨折明顯移位時,需行手法複位,局部血腫內麻醉或臂叢麻醉,患者仰臥位,助手握住傷肢前臂近端,肘關節屈曲90°,另一助手用寬布帶繞過腋窩做對抗牽引,根據骨折類型及移位情況,糾正成角,旋轉及側方移位,然後行外展架或超肩石膏托固定,攝X線片複查,若對位滿意,則定期門診複查。
2.藥物處理?消腫止痛,促進骨折愈合。
3.手術治療
(1)適應證:①骨折嚴重移位,手法複位失敗者。②骨折斷端不穩定,疑有軟組織嵌入。③病程較長,腫脹明顯,不能手法複位。④合並肩關節前脫位。⑤年輕患者,其結節骨折移位超過5mm,骨幹移位超過2cm,或肱骨頭部移位超過40°。
(2)手術方法:肩關節前內側切口,術中保護頭靜脈,骨折複位後,根據骨折類型選用鬆質骨螺釘或支撐鋼板內固定,忌用克氏針內固定。合並肩關節前脫位時,首先取出肱骨頭,繼之複位,內固定,再按肩關節前脫位整複。切口內置引流管接負壓袋,患肢行三角巾懸吊,24~48h拔管,10~14d拆線,4~6周解除外固定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
R?處方
處方1?雙氯芬酸(扶他林)75mg?po?qd
或奧濕克?50mg?po?bid
處方2?傷科接骨片?4~6片?po tid
R?警示
肱骨外科頸骨折,應攝X線肩關節前後位及穿胸位片。手法複位外固定後需定期複查,一般每周1次,如骨折再移位,尤其是青壯年則切開複位內固定。肱骨外科頸骨折合並肩關節前脫位,應仔細檢查有無神經損傷,除腋神經外,其他神經亦須檢查,必要時做肌電圖檢查,以明確診斷。切開複位內固定時,盡量減少骨折塊的暴露,並做植骨的準備,選用鬆質骨螺釘或支撐鋼板固定,忌用克氏針內固定,不但固定不牢,且易產生並發症。筆者曾遇1例肱骨外科頸骨折,在外院行克氏針固定,因克氏針遊走,刺破動脈,形成假性動脈瘤,繼之壓迫橈神經,致前臂伸肌麻痹,切除假性動脈瘤,橈神經仍未恢複,1年後行前臂屈肌代伸肌術。如無其他合適材料,而選用克氏針做內固定時,其尾端須折彎,防止其遊走,損傷其他組織。對於複雜的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可考慮行工期假體置換。
四、肱骨大結節骨折
單純肱骨大結節骨折較少,常與肩關節前脫位和肱骨外科頸骨折同時發生,而前者多見。
R?診斷要點
①多為跌傷引起。②肩關節外側腫脹疼痛,局部壓痛。③肩關節活動障礙,特別是外展位。④合並肩關節前脫位呈典型“方肩”畸形,Dugas征陽性。⑤X線攝片可明確骨折移位程度,是否合並其他骨、關節損傷。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
(1)局部製動:無移位的單純肱骨大結節骨折,老年患者(≥60歲)且移位小於1cm用三角巾懸吊3~4周。
(2)手法複位外固定:合並肩關節前脫位者,脫位整複後,肱骨大結節一般均能複位。X線攝片證實複位滿意,患肢行三角巾懸吊,肩關節與胸壁固定3~4周。
2.藥物處理?消腫止痛,促進骨折愈合。
3.手術治療
(1)適應證:①有移位的肱骨大結節骨折,手法複位失敗者。②肱骨大結節骨折被拉至肱骨頭的上方。③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移位時。④年輕患者,大結節骨塊移位大於5mm。⑤骨折塊成角大於40°。
(2)手術方法:
肩關節前內側切口,顯露骨折塊,複位,用空心釘或張力帶內固定,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時,采用鋼板內固定術後患肢懸吊3~4周。
R?處方
處方1?雙氯芬酸(扶他林)75mg?po?qd
或瑞力芬?0.5~1.0po?qd
處方2?雲南白藥膠囊?1~2粒?po tid
R?警示
①肱骨大結節骨折較少,需手術治療者更少,合並肩關節前脫位時,常在肩關節整複時肱骨大結節亦隨之複位。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時,需切開複位,鋼板內固定。②單純肱骨大結節骨折,外固定3~4周,解除後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合並肩關節前脫位時,必須仔細檢查有無神經損傷,並記錄,同時向患者交代。③手術患者,應解剖複位,內固定應牢固、可靠,以利於患者功能的恢複。
五、肱骨幹骨折
肱骨幹骨折好發於肱骨的中段,其次為下段,上段最少,而中下1/3骨折易合並橈神經損傷。
R?診斷要點
①外傷史、跌傷或直接擠壓傷。②局部腫脹畸形,功能障礙。③上臂有異常活動和骨擦音。④合並橈神經損傷,有腕下垂、虎口部位痛覺減退或消失。⑤X線攝片可明確骨折類型和移位程度。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
(1)局部製動:無移位的肱骨幹骨折行管形石膏或功能支具固定8~12周。
(2)手法複位外固定:臂叢麻醉,術者與助手做對抗牽引,先糾正骨折端的重疊、成角及旋轉移位,再糾正側方移位。若骨折在三角肌止點以下應外展位固定,或用外展支架。中下段骨折用“U”形或“O”形石膏固定,並用三角巾懸吊前臂。X線攝片複查,若對位對線滿意,則定期複查,發生再移位宜手術治療。
2.藥物處理?消腫止痛,促進骨折愈合。
3.手術治療
(1)適應證:①肱骨幹骨折手法複位失敗者。②肱骨幹骨折,斷端疑有軟組織嵌入。③肱骨幹多段骨折。④肱骨幹骨折合並橈神經麻痹。⑤肱骨幹開放性骨折。⑥同一肢體有多處骨折和關節損傷。⑦雙側肱骨幹骨折。⑧病理性骨折。⑨血管損傷。
(2)手術方法:采用上臂外側切口,分開肱二、三頭肌間隙,在其中下段解剖橈神經並保護之,骨折複位後用鋼板或交鎖髓內釘固定,忌用鋼絲捆紮骨折塊,橈神經勿緊貼鋼板,以軟組織隔開。
R?處方
處方1?西樂葆?200mg?po qd
或奧濕克?50mg?po?bid
處方2?傷科接骨片4~6片?po?tid
處方3?合並橈神經損傷時,服用下列藥,以促進神經功能恢複:
甲鈷胺(彌可保)片?500μg?po?tid
維生素B120mg?po?tid
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ATP)40mg?po?tid
R?警示
肱骨幹骨折,特別是中下1/3骨折,易合並橈神經損傷,術前應檢查記錄。切開複位內固定時,常規解剖橈神經並加以保護,防止損傷。神經與內固定物相接觸時,應將神經淺置。在閉合性骨折時,橈神經麻痹多為壓迫引起,很少為斷裂,一旦解除壓迫神經功能將逐漸恢複。同時服用神經營養藥,可促進神經功能恢複。若神經功能在傷後3~6個月仍未恢複,可結合肌電圖檢查進行手術探查,行神經鬆解術。內固定要求牢靠,鋼板內固定時,以6孔為宜,也可采用交鎖髓內釘固定。若骨折接近上、下關節時,選用解剖型鋼板內固定。忌單用螺絲釘內固定,骨折塊禁用鋼絲捆紮。肱骨幹骨折愈合較慢,一般需要3個月或更長時間,術後是否需要外固定則根據骨折類型和內固定是否牢固而定。解除外固定後,進行肩、肘關節功能鍛煉。因內固定選擇不當、固定不牢、外固定時間又短,導致骨延遲愈合或不愈合現象時有發生,應引以為戒。行鋼板螺釘內固定時,手術醫師需有一定經驗。
六、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係指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的骨折,小兒多見,根據受傷機製不同,通常將骨折分為伸展型和屈曲型。
R?診斷要點
①有跌傷史。②肘關節腫脹、畸形、功能障礙。③肘關節上方壓痛,活動時疼痛加重。④可觸及骨擦感和異常活動。⑤合並神經損傷時,有受損神經所支配的感覺運動障礙。⑥X線攝片可明確骨折類型和移位程度。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
(1)局部製動:無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石膏固定2~3周。
(2)手法複位外固定:骨折移位、受傷時間尚短,先行手法複位。在全麻或臂叢麻醉下,術者和助手做對抗牽引,先糾正側方移位,然後再糾正前後移位。原則上伸展型骨折屈曲位固定,屈曲型骨折伸直位固定。攝X線片複查,若對位對線佳,則定期複診,抬高患肢,並密切觀察肢體遠端感覺運動及血循環情況。如疼痛難忍,手指麻木發紺,手指伸直時疼痛加重,則隨時複診。疑有缺血性肌攣縮,應立即解除外固定,並采取積極措施。若複診期間骨折再移位,則手術治療。
(3)骨牽引及外固定:因受傷時間較長,腫脹嚴重,失去手法複位機會,則行尺骨鷹嘴牽引術。重量為2~3kg。待消腫後5~7d再進行手法複位,石膏外固定,並定期複診。若骨折再移位,選用手術治療。
2.藥物處理?消腫止痛。
3.手術治療
(1)血管探查術:①適應證:骨折複位後,肢體遠端疼痛、麻木、橈動脈搏動減弱、感覺異常等早期缺血性肌攣縮表現。②手術方法:全麻或臂叢麻醉,取肘正中“S”形切口,解剖正中神經和肱動脈,切斷肱二頭肌腱膜,鬆解肱動脈。若動脈破裂則行修補術,如血管痙攣,變細,用0.5%~1%普魯卡因行血管外膜封閉,溫鹽水濕敷,並同時行骨折內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