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樹上掉下個“何首烏”(1 / 2)

畢業了,終於畢業了。

李國民回頭凝視著母校,華東農業大學,最後長長的歎了口氣,大步離去。

雖然現在的大學不像以前那麼難上,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上的,除了成績的因素以外,對大部分城市人不算高昂的學費卻令許多農村人望而卻步。

生長在農村的李國民家境貧寒,但他從小就聽村裏老人講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道理,知道要想出人頭地隻有讀書這條路,抱著這樣的信念,他致力學習,終於在他十九歲那年考上了大學。

農村裏出了個大學生,那可是件天大的事情,是在為村子爭光啊,而且對農村來說,考上大學就像考上狀元一樣,於是村裏熱鬧了,敲鑼打鼓,張燈結彩。

難掩興奮的同時,李國民心中卻充滿了苦澀,因為昂貴的學費很現實的擺在他麵前,長久幹著農活而因此早早就爬上皺紋的老父母為了兒子學費的事天天在拍額長歎著。

甚至有次半夜起身去上廁所,經過父母房間時,聽到母親暗暗的抽泣聲,看到這些,李國民的淚水不爭氣的滑了下來。他決定寧願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也不讓父母親再為了自己的事而心力交瘁了,因為他們已經老了……

當李國民將這個決定告訴雙親的時候,他們再一次哭了,堅強的老父也流下了男兒淚,他們覺得對不起孩子。李國民笑著反安慰起雙親來,“爸媽,不要難過,不上大學更好,我就有時間幫助你們幹農活了,你看你們手上的繭厚了好多,該是兒子分擔的時候了。”

老父老淚縱橫的伸出充滿老繭的雙手握住他的手,說道:“兒啊,是爸對不住你。”

聽到不知道什麼時候白發已悄然爬上頭頂的老父的愧疚,李國民再也忍不住眼眶中打滾的淚水,傾斜而下。一家三口抱成一團哭的稀裏嘩啦,天昏地暗。

大學生不上大學了,這樣的消息比考上大學時更轟動,迅速傳遍了整條村子,村民聞訊紛紛趕來詢問原因,當得知原因後,樸素熱心的村民二話不說就掏出身上微薄的錢遞給了李國民他媽。

一些讀過幾年書的村民還搞起了募捐活動,發動村民們踴躍捐款,不富裕的村委會也送來了一筆錢,雖然大家捐的錢都不多,但集整個村的力量,還是勉強湊夠了學費和一些生活費。

李國民看著一張張皺巴巴的錢,再一次流下了熱淚,他平生第一次嚐到那種無助卻有八方支援的凝聚力和溫暖感。每家出的錢雖然不多,但善良的雙親笑卻著拒絕了,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不多的錢卻是他們一個月甚至是一天的生活費,村民們的生活也很艱難。

“國民他媽,難道你想國民跟我們一樣一輩子窩在窮鄉僻壤的山溝裏做個沒出息的人嗎?何況我們也希望國民學成歸來,造福我們村子啊,你就收了吧。”在村民們的堅持下,李國民收下了這筆對他來說至關重要的“夢想之金”。

揣著一顆感恩的心和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村民的誓言,李國民踏上了求學之路。

在大學的四年時間裏,李國民從不和同學們玩的一起,也不參加什麼活動,因為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學習,絕不浪費一點時間。正是如此,在同學們的眼裏,李國民是一個孤獨,甚至孤僻的人,漸漸的也沒有同學再找他玩了,他顯的更清淨了。

沉浸在學習的海洋中,各種知識猶如海綿一樣,被李國民一股腦的吸了進去。他不僅在主科目農學上刻苦認真,還在植物病理學,土壤與水科學等學科上有所鑽研,這麼好學的學生,老師自然很歡喜,不多不少對他有些側重的照顧,對他在學習方麵上的問題,更是孜孜不倦的進行解答。

每年獎學金的名單上都有李國民的名字,就是對他學習上最直接的肯定和證明。每每拿到獎學金,他都會小心的將它存起來,生怕不見了似的,這樣的舉動在同學們眼裏又多了一個詞,就是鐵公雞,因為其他學生得了獎學金都會請同學會出去腐敗一頓。

當李國民聽到這些流言的時候,他隻是淡淡一笑,也不多做解釋。因為獎學金對他來說太重要,他要還給村民。

這就是李國民的性格,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雖然還沒達到湧泉的境界,但別人對他的好他會記的。

在李國民這樣“暗無天日”的學習中,四年時間很快就到了,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在穿著學士服拍照的那一瞬間,他流下了幸福的眼淚,夢想終於在這一刻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