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賽寧的《藍月筆記》(1 / 1)

附錄二 賽寧的《藍月筆記》

是每一個念頭的起處,每一個念頭的落處,形成了思維,也形成了相對的所謂的快樂、悲傷,一種與生俱來的離苦得樂的本性和欲望,這一切從何起從何落,我們自己可以感覺到心的存在。

我們在生活中表達自己的觀念時都會說“我覺得”,“我覺得是這樣我覺得是那樣”。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說“我覺得”的時候,心其實跟“覺”是一樣的,我覺得。

而所謂的“我”是自己樹立起來的。樹立起來以後成為一個媒介——(自己)通過這個媒介跟外部世界進行接觸,(自己)通過“我”對外部世界的反應就“覺得”。所以心是一種反應。

外器世界(外在的世界)和內器世界(思維、意識)都是一種反應。一個桌子的存在也是一種反應。化學的反應也是一種反應。所有的我們的覺知和存在,客觀和主觀,其實都是一種反應——這時候我們發現它是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好像並不因為時間的隔絕而斷絕,也不因為空間的轉移而消失,所以這時我們發現心是這樣的——心是遍布的。

所以心有幾個功能——周遍(遍布的)、細微的、分明的、了斷的(決斷的)。心的這種功能它可以讓任何事物間斷性地存在。間斷性地存在——但就是(在它)能夠認知的時候,比如現在我們讓電腦斷絕式地存在——在一定的時空單一地存在——但是在整個時空中它並不單一地存在,它既是電腦又不是電腦。(電腦是)這種功能展現成的一個現有的東西。我們的精神上的認知也是這樣的,完全是一種自動的,完全能夠自己反應的,一種功能,但是這種功能是遍布的。這個心跟“唯心”的所謂的“心”不一樣。“唯心”還停留在局部的思維的活動上,思維活動什麼就有什麼。

但是我們在進一步深入了——之所以能活動的這個“能”既是“心”——能夠活動、能夠反應、能夠存在、能夠顯現。

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很簡單,但是光從“我覺得”看一下就能體悟到很多。

“我”是我們的心的這種功能的一種體現。

對於這個相機的解釋,有些可以通過說“它其實不是相機”來解釋它的存在;也可以說“它是相機”,同樣解釋的是同一個道理——存在。

對於相機的解釋,說“它是相機”的存在的意義和說“它不是相機”的存在的意義,是同一種存在的意義,是心的認知。

同樣的解釋是同樣來自覺受,覺受是來自同樣的心,來自心的這種功能。

承認所有存在的問題,對生活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為對現實承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每一件讓我們暴跳如雷或眼花繚亂的事情,是因為我們不斷地想否定這個世界,因為我們嫌它煩,嫌它很煩。

所有的存在並不具有煩惱的真正的體性,它們其實來自心的完整的反應。所以我們把這種反應稱為快樂和痛苦。所謂的快樂和痛苦,其實我們用這個作為一種基礎來認識自性,然後把對於心的這種力量的認知,又表現出來,就變成了文化、宗教、服裝,以及我們的一切行為。它是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