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雄才大略(1 / 3)

上一講講到,漢武帝因北伐失敗,決定選幼子劉弗陵為太子,並通過《輪台罪己詔》放棄大有為之政,將國家發展方向轉移到富民守文的道路上來。

上一講講到,漢武帝因北伐失敗,決定選幼子劉弗陵為太子,並通過《輪台罪己詔》放棄大有為之政,將國家發展方向轉移到富民守文的道路上來。

漢武帝自元光元年(前134年)“獨尊儒術”以來,一直推行“尊王攘夷”的大有為之政,現在他又要放棄既定方針,轉向清靜守文之政。他這種轉變是不是對儒學道統的拋棄呢?

我個人認為,漢武帝的這種轉變不是對儒學的拋棄,恰恰是對儒學精神的運用。

漢武帝推崇的儒學,是以《春秋公羊傳》為代表的儒學,而《春秋公羊》學提倡權變。東漢名儒賈逵說:“《公羊》多任於權變。”(《後漢書·賈逵傳》)所謂“權變”,就是要權衡利弊、懂得變通,不能死搬硬套。孟子曾經舉了個例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孟子·離婁上》)男女之間不能手拉手,這是禮的規定。若在平時,小叔子去拉嫂子的手,就叫非禮;若嫂子掉進水裏,眼看要淹死了,小叔子就應該拉她一把,這就叫權變。你不權變,嫂子就隻有淹死。

將這種“權變”理論用在政治法製上,統治者製定政策時,就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對策;一旦情況發生變化,對策也要隨之而變,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

漢武帝繼位之初,漢朝內憂外患交織,典型的就是前麵講到的三大危機,如果他不實行有為之政,就無法消除這些危機。他在儒家“尊王攘夷”的理論武器指導下,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他五十歲以前,基本解決了匈奴犯邊、豪強橫行、諸侯坐大這些危機,讓泱泱大漢帝國在東方崛起,完成了曆史賦予他的重任。

然而長期的對外戰爭和對內的高壓,必然為國力和民心所難承受,漢武帝在五十歲之後本應進行政策轉變,但他被消滅匈奴的夢想所牽引,一直不願放棄大有為之政,直到後來太子自殺、李廣利投降匈奴,他的夢想才徹底破滅,同時他也徹底清醒,頒布《輪台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進行政策轉換,這正是他運用儒學“權變”思想的妙筆之作,令古今之人歎為觀止。

大家熟悉在權力更替中有個說法,叫做“扶上路,送一程”。漢武帝用給霍光送畫的辦法將劉弗陵確立為政治接班人;又用《輪台罪己詔》的形式確立了守文富民的政策方向,算是把劉弗陵“扶上路”了。但對年僅五六歲的新太子人選,還得“送一程”才能順利完成政治交接呀!那漢武帝又是怎樣做到“送一程”的呢?

在這一環節,漢武帝主要做了兩件事。

首先,使國家走上發展道路。

漢武帝發布《輪台詔》的同時,還特意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意思是你這個做丞相的要帶頭,“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漢書·食貨誌》注文),要大力宣揚與民休息的政策,讓老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從此以後的工作重點就是發展農業生產,千萬別再折騰了。

隨後,漢武帝還任命農學家趙過為搜粟都尉,負責農業技術的改進。趙過總結前人經驗,發明了“代田法”,還發明了一整套新式農具,漢武帝將其在西北邊郡、河東、弘農、三輔等地區推廣開來,使得農田畝產量大為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武帝時代是農業社會,要講發展;現在是工業社會、信息時代,同樣要講發展。時代在變、經濟形態在變,但其中的一些道理卻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發展才是硬道理。”

漢武帝的這一安排,就是要讓整個國家在他活著的時候就走上平穩發展的道路,為劉弗陵上台後繼續推行富民政策減少阻力。

其二,掃清權力障礙。

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的想法已公諸於眾,他擔心自己死後,劉弗陵上台,母壯子少,會鬧出亂子來。為什麼母壯子少就非出亂子不可呢?我覺得這就是規律,可以稱作“二子現象”。一是帽子,幼主上台,母親風華正茂,很難耐得住寂寞;現在又是太後,誰也製不住她,難免給老皇帝搞頂綠帽子戴上,出現淫亂後宮的現象。二是位子,雖然漢武帝給劉弗陵安排了輔政大臣霍光,但自己死後,劉弗陵是聽母親的呢,還是聽霍光的?從人類情感來講,“母子連心”,小皇帝肯定是聽母親的。太後掌握了發號施令的大權,等於搶占了九五之尊的位子,太後專權勢必出籠。

如何解決這個隱患,漢武帝頗費腦筋,史稱他“猶與久之”,猶豫了很久。最後他痛下決心,決定讓自己心愛的鉤弋夫人從這世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