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燕雲夢魘 (3)(3 / 3)

第二,為什麼西軍變弱?

老天在上,查一下西軍近十九年以來的戰史,答案會自己出來。不算哲宗時代對吐蕃、西夏的戰爭,從趙佶即位開始,西軍先是收複河湟,再和西夏開戰,連續不斷地打了八年,期間還抽調主力兩次南下,一次掃平卜漏,一次平定方臘,接著馬不停蹄進軍燕雲,這樣密集的作戰任務,就算二十世紀的全機械化部隊也吃不消吧,何況是以步兵為主的十一世紀冷兵器軍隊。

更何況在這十九年間,除了和西夏的戰爭互有勝負之外,宋朝的西軍保持著百分之百的勝率,並且從來都是在規定時間裏幹脆利落地打出來的。

所以,現在童貫不必無語問蒼天,他應該捫心自問,為什麼他要對西軍這樣的苛刻,就算宋朝當局總是給西軍派任務,就算西軍的確是宋朝唯一的一支決勝部隊,哪裏出事都得派它去,童貫作為直係領導,是不是得為屬下爭點喘息的時間?

現在,終於把西軍擠幹榨盡了,惡果從上至下,沒誰能例外,都得咽下去。這一刻來得非常快,計算時間,當年五月二十六日,楊可世在白溝被擊敗;三十日,辛興宗部在範村失利,之後才過一天,童貫突然接到了一個讓他心驚肉跳的情報。

幽州方向有數萬遼軍快速向邊境運動,遼國增兵了!

當童貫害怕時,這個世界變樣了。他害怕之後,他的人生、西軍的聲譽、北伐的成敗,甚至宋朝的國運,都突然拐彎,扭向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方向。

說童貫,他是太監裏的將軍,六賊裏的好人,給人的一貫印象是硬朗的、英偉的、正麵的,哪怕有些地方很招人恨,但把軍隊交給他,讓人放心。此前他做得很好,對內對外無論打誰,都沒讓宋朝吃虧。可這時,他隻聽到了一個對方增兵的消息,卻立即嚇傻了。

他腦子裏閃出的公式再簡單不過,在邊境線上遼軍以少勝多,他手裏已經沒什麼底牌;現在對方增兵了,他還能怎麼辦?向東京求援,讓趙佶也給他增兵嗎?舉國精兵都在他的手裏,根本無兵可派。

那還等什麼,馬上撤退。

他下令前線東、西兩路軍迅速向後方雄州方向撤退,一定要快,絕不和對方的增援部隊接觸。但這個命令被西軍拒絕。

以種師道為首,西軍的將領們集體反對。理由並不是虛幻的榮譽感什麼的,而是全軍覆沒的危機。理智告訴他們,在這種局麵下,是萬萬不能撤退的,隻要退,一百三十六年前的悲劇就將重演。

童貫或許忘了,種師道等職業將軍們卻清楚地記得,一百三十六年前的雍熙北伐,北宋第一良將曹彬在撤退的途中被耶律休哥追擊,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把宋朝的血本都賠了進去。而這是定律,不管時光流轉多少年,隻要是宋、遼兩國交兵,宋軍敢在這個地段撤退,結局都是同樣的。

因為這裏是大平原,遼軍是騎馬的。宋朝的步兵們哪怕先跑兩三天,遼軍都能輕鬆地追上去,然後步騎混戰,無險可守,任何部隊都死定了。

理由報上去,童貫卻不在意,他嚴令立即後撤,這時沒接戰,隻要動作快,讓遼軍追不上不就成了,哪兒來的那麼多顧慮?!

西軍開始後撤,他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盡管遼軍火速追擊,他們仍然搶先到達了指定地點——雄州城下。安全了,眼前就是東北邊境上的重鎮,這一道高牆比西北方麵的軍砦強得太多了,以西軍的素質,隻要住進去,哪怕來三四倍的敵人,也休想攻進去。

可是關鍵時刻,童貫的命令又到了,他命令西軍不許入城,就在城邊和追擊的遼軍決戰,把這股敢深入宋境的敵軍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