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新媽媽向細節要健康(1 / 3)

01 產後新媽媽的洗澡DIY

女性在懷孕以後,由於內分泌的變化,汗腺及皮脂腺分泌也會變得旺盛起來。因此,比起常人來,新媽媽產後更需要沐浴,來保持皮膚清潔,預防皮膚、尿路感染。可是,如果在沐浴時不注意方法,有可能對自己和孩子的健康造成影響,有些甚至是永久性的損害。那麼,產後新媽媽沐浴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洗澡並非新媽媽的大敵

產後可以洗澡

分娩後不能洗澡及洗頭全是謬誤,這樣不但會令新媽媽增加皮膚發炎、乳頭生瘡的機會,更令母乳受到細菌汙染,危及乳嬰健康。洗澡並非新媽媽的大敵,相反,是你和孩子健康的保障。

受“分娩後坐月子不宜洗澡”的傳統舊習俗影響,新時代有些新媽媽仍怕洗澡,而這樣媽媽哺乳會令母乳汙染嚴重。

新媽媽應該在月子裏洗澡。但為什麼千百年來民間流傳著月子裏不能洗澡的習俗呢?這是因為,以往生活條件較差,不能為新媽媽提供良好的浴室及取暖設施。而分娩時為使胎頭順利娩出,在激素的作用下骨盆關節都打開了,身體的各個關節也會變得較為鬆弛,所以,新媽媽在月子裏身體很虛弱,不慎著涼確實非常容易感冒,並由於體虛而不易痊愈。現在的生活條件與以往不同,能夠為新媽媽提供非常良好的洗浴環境和設施,使她們不再容易受涼感冒。

研究表明,產後及時清潔身體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可幫助新媽媽解除分娩疲勞,保持舒暢的心情;還可促進會陰傷口的血液循環,加快愈合;使皮膚清潔幹淨,避免皮膚和會陰傷口發生感染;加深新媽媽睡眠、增加食欲,使氣色好轉。因此,月子裏及時洗澡對新媽媽健康十分有益。如果會陰部沒有傷口,隻要疲勞一恢複就可開始沐浴。

與不洗澡的新媽媽相比,產後洗澡者皮膚清潔,會陰部或其他部位新媽媽雖然應當經常洗澡,但是產後氣血虛弱、抵抗力差,容易受邪氣侵害,所以產後洗澡時應注意保暖,以防風、寒、暑、熱乘虛而入。

洗澡前應避免空腹,防止發生低血糖,引起頭暈等不適。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每次5~10分鍾即可。室溫20℃最為適宜。在產後洗澡應做到“冬防寒、夏防暑、春秋防風”。在冬天洗澡,必須密室避風,浴室宜暖,水溫適宜,洗澡時不能出太多的汗,因為出汗過多會傷陰耗氣,導致頭昏、惡心欲吐等情況發生。夏天的浴室宜空氣流通,洗澡水與人的體溫相宜,37℃即可,不可貪涼,否則會因為滿足一時之快而導致無窮後患。

如果分娩過程不順利,出血過多,或平時體質較差,不宜勉強過早淋浴,可改為擦浴。洗澡後,不要立刻把濕頭發紮成辮子,不可立即睡覺,否則濕邪侵襲會導致頭痛、頸痛。過分饑餓或剛吃飽時都不宜洗澡,最好洗淋浴。如果身體仍比較弱,新媽媽可以坐著洗。另外,新媽感染率降低。洗澡還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可以解除因分娩造成的疲勞。洗澡後新媽媽普遍感到精神舒暢。淋浴後,84%的新媽媽氣色好轉,睡眠加深,排便正常,較快恢複體力。

新媽媽需要洗健康澡

產後洗澡要注意

小倩生下一個4千克重的胖小子,自己也升級做媽媽了。望著可愛的小孩子,她的幸福之情溢於言表,不過她又有些發怵。前段時間,小倩的婆婆特意從老家趕來伺候她坐月子,“小倩呀,坐月子可得當心呀,這可是關係到我們女人一輩子的事情。不能洗頭,不能洗澡、不能刷牙,千萬得忍,別受了風寒。”婆婆是好心,可是外麵蟬聲鳴鳴,火熱豔陽,房間裏也悶熱得很,要是不洗頭、不洗澡,渾身非得發臭不可,對於日常注重自身清潔的小倩來說,她簡直不敢往下想。

難道月子真的得像小倩婆婆說的那樣做嗎?

用稍熱的水洗澡

當新媽媽身體恢複得差不多的時候可以洗澡洗頭的,注意用熱一點的水,洗完頭後馬上用幹毛巾抹幹,用薑皮煲水洗澡也是很好方法。

答案是否定的。那些都已經是過去時了,現在提倡的就是清清爽爽坐月子!一般認為,正常分娩的新媽媽分娩後2~5天便可以洗澡,但是不應早於24小時,以選用淋浴為佳。產後6周內不宜洗盆浴或在大池洗浴,以免不潔澡水流入生殖道,引起感染。媽用洗發液洗頭也沒關係,因為洗發液裏的化學成分少,衝洗幹淨了不會危害新媽媽健康。洗澡的次數不能太多,比正常人略少為宜。

產後洗澡藥水配方

桃皮柳枝方

原料:桃樹白皮150克,柳枝250克,用水洗淨,煎水去渣洗浴。

功效:香身避穢,通利血脈,防風寒。

黃芪防風方

原料:黃芪100克,防風50克,用水洗淨,煎水去渣洗浴。

功效:實毛竅,固腠理,防風寒,止汗。產後汗多最宜。

竹葉桃白皮方

原料:竹葉250克,桃樹白皮150克,用水洗淨,煎水去渣洗浴。

功效:香身除穢,通利血脈。治熱癤瘡毒,皮膚病患者宜用。

以上藥方用法:先用清水洗淨身上塵垢,再用藥水遍體擦洗,若皮膚長瘡癤者,宜先浸泡片刻再擦洗,洗畢,擦幹即可,切忌用水清洗。

這些洗澡的雷區不能碰

下班、勞累後,最愉快的莫過於,洗個香噴噴的澡,舒緩地躺在浴缸中塑造苗條的身軀,但是別太急。洗澡的一些雷區最好是不要碰。

洗澡會對人皮膚產生機械、溫度和化學刺激,然後又進一步影響很多係統,其中包括心血管係統、神經係統、免疫係統。因此,洗澡對人體的影響實際上是全身性的,它能消除肌肉的緊張,改善周圍組織和內部器官的供血狀況,促進毛細血管、靜脈和淋巴管的血液循環,從而提高機體的代謝強度和適應能力。但是洗澡也有它的禁忌,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因為洗澡毀了自己的健康。

肥皂不宜過多

洗一次澡搓一遍肥皂即可,過多會刺激皮膚,產生瘙癢。皮膚較幹燥的人以及老人和兒童適宜用多脂性肥皂,不宜用堿性肥皂或熱水燙洗,以免將皮脂洗去,使皮膚更加幹燥甚至起屑打皺。有的人皮膚油膩較多,可用中性或堿性肥皂。

水溫不宜太高

水溫最好接近體溫,大概是35℃~37℃,水溫過高會使全身皮膚血管擴張,全身大量的血液集中到皮膚表麵,易導致心血管急劇缺血,引起心血管痙攣,如果持續痙攣15分鍾,即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是大麵積心肌梗死,就有猝死的危險。高血壓病患者還會因全身皮膚血管擴張而使血壓驟然下降,出現低血壓,導致頭暈、心慌等症狀。熱水浴使血液大量集中於體表,時間過長極易疲勞,還會影響內髒的血液供應和各種功能,使人虛脫。

慎洗冷水澡

夏天,許多人偏愛洗冷水澡。冷水澡的確能加速渾身散熱,但劇烈運動或運動之後,千萬不能突然去洗冷水澡。因為此時身體出汗較多,適應不了冷水的突然刺激,過低的水溫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後會使毛肌收縮,影響汗腺的排泄功能和血液循環,體內的熱量得不到充分的散發,就容易引起發熱、感冒。

飽食或空腹不宜入浴

每頓飯後人體要從全身調集一部分血液到胃腸幫助消化。

飯後立即洗澡,一方麵會加劇心髒缺血,甚至發生心絞痛或猝死;另一方麵,由於消化道血流量減少,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誘發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狀。

因此,不能選擇在飯後1小時之內洗澡,應在飯後2小時即下頓飯前1小時左右為宜。洗熱水澡前,喝1杯溫開水,可以補充全身血液容量。

空腹入浴則容易發生低血糖,易疲勞、頭暈、心慌,甚至虛脫。

喝酒後不宜突然洗澡

酒後脈搏加快,心髒血液搏出量增大,血液循環加快,體溫調節能力、應付血壓等變化能力差,此時洗澡常常會發生不測。另外,洗澡一般會出汗,這樣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就會增高,在血液循環、脈搏跳動加快的情況下,往往引起血壓上升,使身體難以適應。醉酒的當天晚上,應多喝些水再睡覺,第二天早晨用熱水洗頭,能徹底消除醉意。

發熱時不應洗澡

當人的體溫上升到38℃時,身體的熱量消耗可增加20%,身體比較虛弱。此時洗澡,容易發生意外。

劇烈運動後不要洗澡

人在劇烈活動時,肌肉內的血流量增加,一旦停止運動,增加的心率和血流量還要持續一段時間。這時洗熱水澡,會增加皮膚的血流量,引起心髒和大腦供血不足。

切勿洗澡次數過多

洗澡次數太多,會把皮膚表麵正常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膚表麵的保護性菌群全部洗掉,容易引起皮膚瘙癢,皮膚的抵抗力也會減弱,反而容易得病。

導致頭昏眼花,對體質差的人,還可導致不同程度的“重力性休克”;另外,對肥胖超重者、嗜好煙酒者、高血壓者、高膽固醇患者,還可導致心髒病的突發。

少用搓澡巾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有在洗澡時用搓澡巾用力擦洗皮膚的習慣,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洗掉皮膚上的髒垢,並視之為講衛生的好習慣。

其實,從皮膚的生理角度來看,這非但不是講衛生,而且對皮膚有害。正常皮膚表麵有由皮脂腺、汗腺分泌物及脫落的上皮細胞形成的酸性保護膜以及角質層,僅0.1mm厚,俗稱“死皮”,呈弱酸性,是阻止病菌和有害射線入侵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這層“死皮膚”更換速度緩慢,最快的也需要10多天。

洗澡時用毛巾在皮膚上反複用勁搓,會損傷皮膚,使表皮角化層過多脫落,使皮膚幹燥、瘙癢,病菌和有害射線就會乘虛而入,使人易患毛囊炎等多種皮膚病甚至癤腫及敗血症。

腦血管病患者不宜常洗澡

洗澡時產生的熱刺激,會使患者體內血流加速,進而增加血液對血管的壓力。

當血流通過某些局部病變部位時,容易發生血管破裂。

02 新媽媽如何睡個好覺

“紅眼媽媽”的稱呼,恐怕應該是對很多睡眠不足的新媽媽的理解和疼惜。孩子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媽媽的心,在照看好孩子的同時,媽媽自己的睡眠問題也值得重視。因為,隻有媽媽睡眠充足、身體健康,才是對孩子和家人的最好保障。

新媽媽易出現的睡眠問題

孩子終於降臨人世,現在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但是不幸的是,很多媽媽卻被睡眠問題說困擾,入睡困難,早醒等等,讓初為人母的新媽媽很煩惱。

新媽媽往往容易被以下一些睡眠問題所困擾。

翻來覆去睡不著

很多媽媽一開始睡覺就緊張,生怕又失眠,還有的媽媽則在睡前想法太多,無法控製來讓自己的思維靜止下來。

入睡困難表現為躺在床上後30分鍾甚至1~2小時還難以入睡,翻來覆去、急躁不安、心慌不適,等到入睡時,已是深夜了。睡態不穩表現為睡眠表淺,多夢易醒,醒後也能再入睡,但每晚要醒3~4次以上,睡眠效率低,為此每晚要少睡20%的時間,而正常人一般不超過5%。由於夜間多次驚醒,而影響睡眠的質量,故出現睡眠不足的症狀。早醒表現為尚能慢慢入睡,但一覺醒來才睡2~3小時,以後則反複不能入睡,離清晨還有2小時或更早時就醒了,且不能再入睡或似睡非睡、反複做夢。由於夜半醒來,要等到天亮才能起來,如果此時家裏人都還在酣睡,失眠者的心情會更加煩躁易怒。

睡眠是人的一種主動生理過程。但是,當有一些環境刺激(生理、心理和社會)時睡眠規律便也會有一些變化。

不少新媽媽稍有入睡困難就擔心自己是不是失眠了,結果這種擔心倒真的導致了失眠的發生。其實入睡困難不一定就會造成失眠,千萬不要杞人憂天。

早醒之後很難再入睡

由於大腦皮層的警醒水平過高,淺睡眠時間長,故在睡眠周期的慢波淺階段及快波睡眠階段較易醒,一般來說,再入睡時間需30分鍾以上。由於中途轉醒,睡眠時間縮短,同時睡眠質量下降,感到似睡非睡,對周圍環境的聲音、活動一概知曉,所以新媽媽感到睡眠差。早醒的人睡眠時間肯定不足,次日就會感到疲乏、渾沌、心煩、意亂,注意力不集中,辦事效率低等。長期處於早醒的人還會出現軀體方麵的不適,如心悸,胸悶、腰酸,腹脹、納差等。由此便構成了“睡不好,吃不香,做不動”的惡性循環,對人的心身健康帶來嚴重的壓力。

少數媽媽能夠從9點一直睡到天亮,但大多數媽媽3點鍾醒來後就再也睡不著了,有可能是因為睡覺太早,也有可能因為某種焦慮或擔憂而醒來,但通常是淩晨3點鍾左右就醒了,卻怎麼也睡不著了。

夜貓子媽媽的苦惱

在晚上11點之後,媽媽做一些自己喜歡但因為白天照看孩子而無法做的事情,如:為孩子洗衣服、寫作、上網等等。熬夜會對身體造成多種損害,經常疲勞,免疫力下降。人若經常熬夜,所造成的後遺症,最嚴重的就是疲勞、精神不振;人體的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長期熬夜會慢慢地出現失眠、健忘、易怒、焦慮不安等神經、精神症狀。感冒、胃腸感染、過敏原等等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都會找上你。

孩子影響媽媽睡眠

確實有的孩子是那種夜裏很省心的。但不要奢望你的孩子也是天生就會心疼媽媽。大多數的孩子夜裏會讓你們照料2~4次的,這很正常。但也有的孩子天生敏感或是依賴性強,他們甚至會要求媽媽夜間全程陪護。這樣,媽媽的睡眠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睡眠不足對新媽媽的危害

世上沒有永動機,機器也有歇下來加油的時候。睡眠對於新媽媽來說就是最好的修整,可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新媽媽的睡眠狀況不盡如人意,這會給你的健康帶來很嚴重的隱患,千萬別小看了它們!

不要過度憂慮失眠

有些人一出現入睡困難,便擔心自己要失眠,出現恐懼、焦慮,而正是這種恐懼、焦慮往往使我們對失眠的擔心變成了現實,所以新媽媽遇到難以入睡的情況千萬不要過度憂慮,更不要杞人憂天。

睡眠狀況的好壞已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少睡了,就像欠了債,你得付出代價。睡眠少於10小時,容易補,但如果累積超過100個小時就很難補了。以前的睡眠研究都集中在睡眠的長短對健康的影響,不少研究發現,一般人如果兩三天沒睡好,他們會在幾天內補過來而恢複正常。但最近的研究則注意到,如果每天少睡1個或半個小時,那長期累積下來的“睡眠”對一個人會有很大影響。

1.研究顯示:女性白天的表現有30%~50%取決於是否有良好的睡眠,有1/4的女性表示,睡眠不足影響了她們的工作狀態、工作能力和對家庭的照料。睡眠專家研究顯示:20~25個小時不睡覺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達到1%(醉酒)的危害是相等的。有人把睡眠不足和酒精的毒性進行了比較,發現經過17~19個小時不睡後,人的行為與血液酒精濃度為0.05%時相當,甚至更差,所以許多國家的交通規則明確規定禁止疲勞駕駛,這個原則也適用於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醫療工作。

2.睡眠不足影響夫妻關係:媽媽一般看護孩子,晚上9點就睡了,淩晨3點醒,丈夫一睡到天亮,夫妻倆沒有時間交流、溝通。

3.睡眠不足會使媽媽的性欲下降:從性生活每周2~3次,減到每月隻有幾次性生活。有的媽媽會通過假睡來達到拒絕性生活的目的,這樣也會影響夫妻關係。

4.睡眠不足使皮膚變差。人的皮膚之所以柔潤而有光澤,是依靠皮下組織的毛細血管來提供充足的營養。睡眠不足會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淤滯,循環受阻,使得皮膚的細胞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因而影響皮膚的新陳代謝,加速皮膚的老化,使皮膚顏色顯得晦暗而蒼白。尤其眼圈發黑,且易生皺紋。

5.連續10年以上的睡眠不足能夠致命——最新的研究顯示:對70名近10年來每天的睡眠時間基本不超過5小時的媽媽研究顯示,她們中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比例要超過那些每天睡眠達到8小時的媽媽39%。

經常睡眠不足,會使人心情憂慮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會導致種種疾病發生,如神經衰弱、感冒、胃腸疾病等。瑞典一家醫學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還會引起血中膽固醇含量增高,使得發生心髒病的機會增加,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學會提出,人體的細胞分裂多在睡眠中進行,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亂,會影響細胞的正常分裂,由此有可能產生癌細胞的突變而導致癌症的發生。

美國加州睡眠障礙醫療中心主任考瑞·羅裏克博士說。絕大多數人每晚應該熟睡7~8個小時,可許多人實際上隻睡6個小時。由於睡眠不足而直接影響人的健康乃至引起各種疾病已是極常見的事。

怎樣估量自己睡眠是否足夠?“那要因人而異,”羅理克博士說道:“有些人要睡足8小時,有些人隻要睡足6小時。”

請看一看下列問題。

1.你是否需要靠鬧鍾才能把你叫醒過來?

2.你是否在看電視時常打瞌睡?

3.你是否每到節假日就感覺愛睡懶覺?

不要欠下睡眠債

睡眠不僅僅在於能恢複體力和腦力,消除疲勞,完成自身修複,更重要的還在於它能保持人體的免疫能力,使人體自身能抵禦疾病的侵擾,所以新媽媽即使再忙,也要讓自己睡一個好覺,千萬不要欠下睡眠債,如果等它日積月累來找你麻煩的時候,那可就危險了!

4.你是否上床後,頭一貼到枕頭就呼呼大睡?

你如果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回答“是”,那就說明你睡眠不足。

入睡困難的解決方案

人的一生當中,睡眠約占人們生命的三分之一,睡眠良好是心身健康的主要標誌。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很多媽媽都入睡困難、早醒,常有精神疲勞、頭昏眼花、頭痛耳鳴、心悸氣短、記憶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表現。

1.失眠的原因是腦海裏想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需要辦的事情——睡前15分鍾,想清楚並逐條記錄在紙上。然後對自己說:我已經安排妥當了,可以安心睡覺了。

2.不要把壓力帶到床上——不要在床上看你的財務報表或者工作方案。床就是一個放鬆身心和休息的地方。躺下10分鍾還是沒有睡著,就要爬起來看書或聽音樂,否則大腦一直想著要睡又一直睡不著,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混亂,引起神經衰弱。

3.靜坐放鬆是一種傳統的養生方法。晚上抽出一段時間靜坐,完全放鬆全身的肌肉,去掉腦中的一切雜念,將意念集中於丹田穴,可以調節全身髒器活動。

4.五心按摩法。自我保健按摩方法之一,是安神定誌、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增強抵抗力、調節免疫、慢性病恢複的最方便、最省錢的方法。兩手心勞宮穴、兩足心湧泉穴、肚臍神闕穴。勞宮穴在手掌中,第二掌骨間隙之中點處,握掌屈指時手中指尖處即是。湧泉穴在足底第二蹠骨間隙的中點凹陷處,蜷足時在足底前部凹處取穴。

放鬆心情幫助睡眠

睡前,可以放鬆自己,如散散步、洗個澡、聽音樂等,忘掉白天的緊張和煩惱,保持寧靜的心情,可以幫助新媽媽較快入睡。

按摩時用手心勞宮穴與足心湧泉穴相對應,然後按摩。女性先以右手按摩左足,再以左手按摩右足。先是順時針,然後逆時針。女性每次順時針49次、逆時針49次。然後兩手重疊,用勞宮穴放在神闕穴上,女性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也是先順時針,後逆時針。達到五心處微熱,繼之全身微熱為最佳狀態。如果在每天晚上睡覺前進行,效果更好。

5.改掉睡前喝酒的習慣。很多人以為睡前喝一杯酒有助於睡眠,其實這是錯誤的!專家認為:酒精確實能夠有鎮靜作用,進而幫助你進入睡眠狀態。

但是在幾個小時之後,酒精在體內發生代謝反應,卻會使你從睡夢中醒來,然後很容易就再也睡不著了。

6.少食易產氣、多脂肪食品,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飲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刺激性飲食和味道濃烈的調味品。其中以便秘為主要症狀者宜進食多纖維蔬菜,如韭菜、芹菜等。降低咖啡因攝取飲食當中對睡眠最具影響力的就屬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種生物堿,也是全世界運用最廣的神經興奮劑,主要是從咖啡豆中提煉取得。不過,它不隻存在於咖啡豆之中,巧克力、可可、可樂和茶裏也有它的蹤跡。所以不隻喝咖啡會讓人睡不著,吃了過多的巧克力、睡前喝可樂,一樣會讓人輾轉難眠。

7.盡量不要服用非處方安眠藥或處方安眠藥,因為這會使媽媽第二天整天都昏昏沉沉,無法正常工作或照料孩子。

8.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過於憂慮。大多數失眠症患者還有一個共同的臨床表現特點,就是對睡眠的擔心,也可稱預期難眠,它是很多人由偶爾的失眠發展成長久的失眠症的重要原因。

這些人之所以對睡眠有著不同程度的擔心和預期難以入睡,是因為他們把失眠對人的不良影響過度誇大了,當由於某種原因導致初次失眠的時候,他們常常把足夠的睡眠與健康、工作等等緊密聯係起來。

他們相信若長期失眠會使人得高血壓、心髒病或胃潰瘍。

他們常問自己失眠以後為什麼血壓會高、心率變快或者感到胃不舒服、食欲不好呢?甚至認為自己的身體會因此垮掉。

有的人由於初次失眠以後對失眠產生了這樣一些錯誤的認識,他們就開始為失眠而苦惱,特別是在晚上上床準備睡覺以後,因極度企盼能早日入睡而容易產生預期性焦慮,這種焦慮性情緒會使人體生理代謝活動加強,非常不利於大腦皮質由白天的興奮狀態轉入到夜晚的抑製狀態這樣一個自然的生理變化過程,從而影響人的睡眠。

其實上述症狀往往都是功能性的,並沒有器質性病變,是可以恢複的。一旦由於某種因素出現失眠,保持一個平和的情緒狀態是很重要的。

不要把失眠看得太重,要接納它,這樣你才不會翻來覆去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