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疑惑(2 / 2)

科學研究這條路啊,並不好走,也並不適合每個人,很多人讀博前都是一片雄心壯誌,進去以後才發現自己壓根不是做科研的料,最終導致進退兩難。而且不見得本科、碩士期間成績很優秀的學生,就一定適合讀博,每年博士沒畢業的一大堆,也有不少中途退學轉行的。

馬一飛是天生對知識敏感,聰明、悟性高、愛學習,考上博士後,看導師天南海北的亂跑,也沒多少精力指導學生。知道導師是指望不上了,隻能靠自己,於是拚命學了一年,硬是闖出個方向,帶著師弟師妹做出點成果,同門的其他五個碩士壓根也沒興趣搞科研,混混日子等到畢業就工作去了,所以並不是很熟悉。

換句話說,考入沈春門下的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完全是靠個人造化,能發展成啥樣是啥樣,因為沈春已經很多年沒搞科學研究了,少說也得七八年了。他手下這些研究生都是自己幹自己的,有點散養的感覺。至於個學生在做什麼方向的研究,他也不清楚。如果學生想有問題找他指導,他也指導不了。因為對於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七八年不關注前沿的東西,基本上告別科研了。

那為什麼沈春在生物圈名頭這麼響亮?主要還是他的社會關係硬。硬到什麼程度?幾乎全國各地都有他的朋友,而且很鐵!所以不論什麼級別的生物科研會議,隻要沈春在,那必須是首席嘉賓。

因此沈春這次安排馬一飛等三人去馬六甲大學進行聯合培養,馬一飛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搞人情關係。本身那邊生化學院院長龍煥新就是沈春的老同學。

可聯合培養能搞什麼人情關係?龍煥新在國際上那也都是響當當的大人物,比沈春至少高兩個段位,完全不愁招學生啊!隻要在網站上分布個招聘公告,“龍煥新課題組招博士”!這發到他郵箱的簡曆當天就能擠爆!而且當下的北開大學生物學院就有不少博士生削尖了腦袋想過去!

所以,這次聯合培養不見得就是個壞事。可為什麼馬一飛三人總覺得心裏不太痛快?

一是,當初他們已經和沈春商量好去耶魯大學了,而且都聯係好那邊的邁克黃教授了,沈春究竟是何原因臨陣變卦?;

二是,整個過程,特別是申請手續,都是沈春代為辦理的,並未經過馬一飛三人同意,這難道沒什麼貓膩?

三是,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龍煥新雖然很厲害,但是研究方向和馬一飛完全不在一個領域,這點沈春也是很清楚的。這樣的合作,短期內難出成果,想必龍煥新也很清楚這點。那這樣安排到底是何用意?

不知不覺,馬一飛和吳求恩都都各自喝了七八罐啤酒了。借著酒意,吳求恩又在那曆數了兩年來沈春對他的精神折磨,那是滔滔不絕,唾沫星亂飛。

馬一飛反而是喝酒越多、思維越活躍。每次遇到人生中的難題,他總是喝幾罐啤酒,找找靈感。他腦子高速運轉,像飛奔的齒輪,琢磨這個事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