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官欺民怨,朝綱不振。盜賊逐漸繁多,亦有小股義軍四方突起,搞得各地官府和朝*下不得安寧。盡管如此,朝中依舊日日笙歌,皇帝無心理政,大臣極盡貪欲,各地方官兵,更是借著鎮壓山賊和義軍為名,大肆搜掠百姓。這讓百姓中更加增生反意,不少良民忠士,皆因怒官府如此惡作,不是加入義軍反抗,就是糾一幫好漢占山為王落草為寇去了。這元朝的氣數,看來也該是盡頭了。
江浙一帶雖然繁華依舊,但百姓也逃不脫官府欺壓之苦,盜賊四起之擾,讓那些商賈小販無心買賣,那一心寒窗的學士秀才也無心苦讀。倒是平日裏那些喜歡弄些刀槍棍劍無心進學的無賴小混,卻是有了用武之地了。
這世道雖然日下,但地處江浙某偏遠小地倒有個不為外人知曉的小村依舊過著與世無爭,自行其樂的生活。這裏獨僻一方山水,占地不過數畝,卻是依山傍水,村裏竹影如濤,村口湖光漣灩,一片秀美怡人之景。可是這麼一個好地方,為什麼外人卻不知道呢?因為這個村再往外去的方園百裏內,都是高低起伏的荒丘土嶺,木枯草蕭,又有誰會想到往裏走上百數裏會有如此一個世外桃源之地。所以,其時外間已是亂世,這個小村仍舊獨享一片的寧靜。這個村,叫做竹林村。
竹林村其實原本就是一片大的細竹林,後來一些散戶流荒至此,伐竹建屋,就成了現在的竹林村。村口一條湖形狀如竹,這個村人也就叫它竹湖,再往村左側則是一高一矮兩座山,山上盛產茅竹,所以也被這個村的人命名為竹山。這個村其實總共不過七戶人家。最奇怪的不是這個村各戶人家背景不同,也不是這個村居然也有村長和私塾,而是這個村居然讓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來做村長,還讓他來給這個村僅有的五個小孩上私塾。
這個少年,叫做小成。村裏的每戶人家都非常地尊敬這個少年,年長的叫他成小哥或直呼其名,而年幼的則叫他小成哥,還有的就幹脆叫他村長大人。
一個少年,能夠做村長,必是有他過人之處。
這就要說到這個竹林村的來由了。要從十年前說起。
十年前,江西有個大商人叫吳應遠。此人經營布匹及鹽運,富可敵國。吳應遠生有一女,名叫吳秀珠。這個吳秀珠,長得美麗動人,加上吳應遠的家產,一時求慕者紛踏而至。這一來,倒驚動了當時江西的巡撫。這個巡撫大人本是極為好色,已有了九戶姨太,仍是四處尋芳。如今聽得吳應遠家有一女美若西施,哪肯放過。就直奔吳家來提婚。這一來嚇著了吳應遠。吳應遠本是叱吒商壇的能人,但商不與官鬥,哪敢得罪這位官大人。又見小女已有了意中人,就是家中的護院武教頭古三義。這古三義為人正直,一身的好武藝,吳應遠如此情急之下,也不多想,就給了古三義和吳秀珠一大筆金銀,讓他們私奔去了。後來巡撫提婚至此,不見吳家小女秀珠,心中暗生惱怒,原本要整得吳應遠家破財無,誰料惡人惡報,這個巡撫還未來得及做些手腳,就被一群江湖大盜殺死途中。但吳應遠要再尋小女及古三義回來,卻找不著蹤跡了。
原來當時古三義帶著吳秀珠隻是一路南下,為避開官兵,盡撿些小路荒道而行,所以錯開了吳應遠派去尋找他們的人馬。這一日來到一個小鎮,古三義見吳秀珠長途奔波,極是疲憊了。就帶她到了一個酒樓,先訂了一個上房,放下些許行李。再下樓來叫了幾個菜吃起來。這酒樓門口有個賣包子的小攤。這個小攤邊一直有個五六歲的小孩站著,這個小孩長雖然穿得破舊,但長得眉目清秀,挺讓人喜歡。所以古三義進酒樓時也就注意到了這個小孩。原本他以為這個小孩就是那賣包子的人家的。但直到古三義和吳秀珠吃得差不多了,準備回房時,卻見那小孩怯怯地向那賣包子的人伸過手去,輕聲道:“借給我一個包子吃,我餓了。”
古三義和吳秀珠原來沒在意,但這個小孩聲音雖低,卻清脆好聽,特別是這麼一個小孩,居然說出“借”,而不是要。可見這個小孩雖小,卻極有骨氣。
原本小孩站在賣包子的攤邊,一些來買包子的人,小孩都很主動地讓這些人排好隊一個個買,即讓賣包子的人賣得順心,也方便了酒樓裏進出的客人。這本就讓一些客人稱道了,所以才讓古三義認為小孩就是賣包子的人家的。現在,小孩見賣包子的生意做得差不多了,還多了幾個包子,他就伸手要借一個吃。從小孩神情知道,他的確很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