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很神奇,不論是堆積成山的武俠小說中,還是古代的醫學界、現代的中醫臨床中,它都是一個神秘莫測的角色。那麼,人們是如何發現經絡並將之應用於改善人體疾病的呢?
中醫學認為,“一切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身體裏有關經絡的失控”。
經絡可分為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兩大類,它真實存在於人體內部。十二經脈是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髒,外絡於肢節”,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於髒腑;外部,分布於軀體。又因為經脈是“行血氣”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說的“脈行之逆順”,後來稱為“流注”;各經脈之間還通過分支互相聯係,就是所說的“外內之應,皆有表裏”。
經絡的發現
事實上,經絡發現的關鍵在於“穴位”的發現。而“穴位”的發現卻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一個人傷著了合穀穴所在的部位,雖然手被劃傷了,很痛,但是同時,他卻發現原先牙痛的症狀減輕了,甚至消失了。於是,下次牙痛時,他便會去捏或刺破合穀穴所在的地方。這樣的經驗被推廣應用後,人們便發現了合穀穴。經過前人的積累,我們的祖先最終一個一個地發現了人體的“穴位”。當將有相似作用的穴位用線在體表連接起來就成了經絡,而在經絡感覺敏感的人身上進行施治時,發現了特異的經絡傳感線與穴位的連線基本吻合,這就逐漸演變成了經絡。
認識十二正經
對於中醫中經常出現的十二正經可能很多人還不了解,在這裏就講一講在經絡中十二正經是怎麼劃分的,以及是怎麼分布的。
十二正經的命名原理
十二正經又稱為十二經脈,指十二髒腑所屬的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體,所以稱之為“正經”。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髒腑組成。首先用手、足把十二經脈分成手六經和足六經;再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不同部位的陰陽屬性,根據陰陽學說而給予不同名稱;最後加上所隸屬的髒腑名。例如,手太陰肺經,從這條經脈的名稱我們可以得出三個信息:第一,這條經脈在手上;第二,經脈循行於上肢的陰麵,具體來說是太陰的位置;第三,這條經脈屬肺髒。
十二正經的分布規律
六陽經分布於頭麵、軀幹和四肢的外側,手三陽經在上肢內側,足三陽經在下肢外側,手足三陽經在四肢的排列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六陰經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手三陰經在上肢內側,其排列是太陽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足三陰經在下肢內側,其排列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但在內踝上8寸以下是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為什麼經絡的體表循行是這樣分布的呢?在古代,人們靠種地養活自己,耕地勞作的姿勢是“麵朝黃土背朝天”。太陽高高地掛在天上,勞作時,頭、後背、腰是接受日曬最多的地方,顏色深,按陰陽劃分日曬多的自然屬陽;相反,臉、胸、腹部背對著太陽,膚色比較白,屬陰。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能理解人體經脈為什麼這樣分布了;但凡屬陽的經脈,大多都分布在背部、外側,皮膚較黑的地方;而屬陰的經脈,常常分布在胸腹部、四肢內側,皮膚較白的地方。但是也有例外的:足陽明胃經分布於屬陰的胸腹部,足少陽膽經分布於身體的兩側脅肋部,分布也偏於胸腹部。
我們可以把軀幹看做一個肢體,胸腹部在前、脅肋部居中、背部在後,那麼陽明經應該在前、少陽經居中、太陽經在後。這樣,足太陽膀胱經分布於腰背部也就理所當然了。
認識奇經八脈
武俠小說裏的高人修煉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打通經脈”,書中常常提到“大周天”、“小周天”等字眼。“小周天”指道家修煉內功,氣循任、督二脈一周。這裏的任、督二脈就屬於奇經八脈中的兩條。餘下的六條分別是: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