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與現代化推動下的後工業社會發展及其文化經濟時代到來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方麵後現代主義思潮及其文化研究特征隨之越來越彰顯;另一方麵資源匱缺、環境破壞、生態危機問題也隨之越來越凸顯。學界、政府與社會都將關注點聚焦於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討論上,形成當代社會與時代語境下共同的核心價值取向構建及其殊途同歸的精神追求。
在文化建設發展的民族化與本土化語境下,文化研究思潮推動思維觀念更新、理論模式轉換、學術範式轉型、研究方法創新,尤其是交叉學科、綜合學科、新興學科的跨學科研究視域拓展與深化,改變了學術研究的基本格局。審美人類學興起既是社會時代發展外驅力影響下的必然結果,也是新興學科崛起與學術轉向內驅力推動下的必然產物。
在20世紀與21世紀轉換之交,以王傑為代表的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一批學者,著眼於拓展學術理論視野,立足於本土文化資源發掘,打破學科間壁壘,開辟審美人類學研究途徑。文藝學、美學與人類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民俗學等多學科通過資源整合、構築平台、聚集人才、轉換機製等方式組成跨學科研究團隊,致力於審美人類學研究及其這一新興學科建設。王傑在《審美人類學叢書·總序》中明確闡發研究初衷與宗旨:“審美人類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采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觀念和田野調查的方法,努力把美學問題人類學化。作為一種理論方法,審美人類學把民族藝術作為一種複雜的意識形態現象來加以研究,不僅研究民族藝術的形態、意義、審美價值,而且研究民族藝術的社會作用以及其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種研究既包括學理上的,也包括實踐方麵的,因為這是現實存在著的文化運動。”這一基本理念與思路奠定審美人類學研究的基本思路與研究方向。
多年來,廣西師範大學群體相繼出版一批審美人類學研究成果,主要有王傑《審美幻象研究》、《審美幻象與審美人類學》、張利群《民族區域文化的審美人類學批評》、覃德清《天人和諧與人文重建》、覃德清《民生與民心——華南紫村壯漢族群的生存境況與精神世界》、覃德清《文化保護與民族發展——珠江流域中上遊族群文化的調查和研究》、楊樹喆《師公·儀式·信仰——壯族民間師公教學研究》、海立波《道出真我——黑衣壯的人觀與認同表征》、王朝元《審美人格的批判與重構》、丁來先《自然美的審美人類學研究》、王傑主編《尋找母親的儀式》、王傑王朝元主編《神聖而樸素的美》、海力波等主編《曆史記憶與文化表征》等著作;發表王傑、覃德清、海力波《審美人類學的學理基礎與實踐精神》,王傑、海力波《審美人類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發展》,王傑、彭兆榮、覃德清《審美人類學三人談》,王傑、葉舒憲、覃德清、海力波《探尋文化的審美尺度——審美人類學與文化建設四人談》,王傑《美學研究的人類學轉向與文學學科的文化實踐》,王傑、海力波《馬克思的審美人類學思想》,張利群《論民族審美人類學領域的開拓和拓展》、《論中國古代審美人類學資源的利用》、《民族審美人類學》,海力波《審美人類學理論研究初探——從本質界定、功能分析到意義認知》等論文。這些研究成果構成審美人類學研究大體框架與基本格局,呈現出三個明確方向及其研究路徑:一是審美人類學理論與實踐資源發掘、開發與利用;二是廣西區域文化及其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的審美人類學闡釋;三是審美人類學理論研究及其理論建構,夯實了審美人類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論基礎,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審美人類學實踐資源與民族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