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論語》中的博弈
主要內容:中國古代的博弈、西方現代的博弈、東西方對“Game”的不同理解、博弈要素、博弈涵義、博弈理性
重點:金幣策略、抽簽策略、誠實選擇、信封交換、紅藍博弈、博弈理論與實踐的互驗
難點:理性和非理性的理解,尤其是有限理性的理解
核心:策略互動、換位思考、策略依存、利益最大化
中國古代有許多許多的博弈因子,如“博弈”一詞,有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論語》中;西方至今都玩的猜拳遊戲(石頭·剪子·布)出現在中國古代;《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博弈理念,是現代西方博弈論中的精髓;中國古代的擲骰子遊戲傳到西方,在近代因此而產生“概率論”,它是博弈論運用較多的一種理論工具。
(1)《論語》與遊戲、“中庸”。“博弈”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乎?也就是說,成天吃飽了沒事做,不如下下棋、打打牌(遊戲遊戲)。最早的“博弈”是下棋、打牌的娛樂遊戲。《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遊戲”:娛樂活動,如捉迷藏、猜燈謎;玩耍,幾個孩子正在大樹底下遊戲。中國古代的遊戲,有捉迷藏、棋牌、猜拳、賽馬、賭博等。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至今仍流傳西方的一個遊戲——“石頭·剪子·布”,從博弈要素——參與人(二人)、策略(石頭、剪子或布)、得益(輸或贏)思考,這個遊戲是一個典型的零和博弈。中庸思想是《論語》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庸思想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程頤“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的詮釋為:“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至也。”“中”有恰到好處地符合於一定的標準的意思,“中庸”是一種不偏不倚的任何事物所應該遵循的準則,它可以避免過分而偏激放肆,也可以避免拘謹而懦弱無為。一是“不偏不倚”是平等心之義。在任何人、任何事上,我們都會發現對自己有價值的地方,取長補短,這來一來,我們就永遠處於一種不斷自我提高、不斷進步的過程;二是“過猶不及”是具體處理事物時的一個準則,是一個“度”的概念,是一種處理事物中要把握的分寸。中庸要求行事有度,無過無不及,做到恰到好處。恰到好處是不容易辦到的,“權,然後知輕重”,知輕重然後才能在事物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恰到好處的點。
(2)《孫子兵法》與博弈思想。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軍事著作,也可以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博弈論著作。《孫子兵法》的基本論述是與戰爭相關的用兵之道,但是他從中歸納和總結出的博大精深的理論原則,又不僅僅局限於戰爭這樣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而是提升到了哲學與思想的層次,具有了更加廣泛的普遍指導意義。《孫子兵法》的精髓“不戰而屈人之兵”,可分為三個層麵來理解。其一,戰勝敵人:“屈人之兵”。這是戰爭的基本手段和形態。其二,和平:“不戰”。這是戰爭的終極目標,同時又可作為實現戰爭目標的戰略手段。其三,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三個層麵緊密聯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戰爭觀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理論強調應盡量避免軍事力量的直接對抗,暴力戰爭並不是戰爭的唯一選擇,而且也不是首選,戰爭的目標可以通過政治、外交等途徑來達到。所以,“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孫子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知彼知己”,指了解對方各方麵情況,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了解了對方,也了解了自己,有把握才打,沒有把握就不打。“百戰不殆”,即每次做事都沒有危險;“不知彼而知己”,己不知對方情況,隻知道自己情況。“一勝一負”,即勝敗各占一半。“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既不了解對方情況,又不了解自己情況。“每戰必殆”,即每次交戰都會有危險。所以說,了解對方,了解情況,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而了解自己,勝敗各一半;不了解對方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戰都有危險。《哈林頓博弈論》:博弈論魅力就在於它能在你采取行動前,提供對你所處形勢的一種預見性的判斷。
(3)田忌賽馬與策略思維。春秋戰國時期,齊王將軍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子賽馬。因為田忌的馬(上、中、下)比齊王諸子的馬(上、中、下)都要差一點,所以賽馬總是輸給齊王諸子。後來,孫臏給出了計謀(策略),讓齊王諸子先出馬,然後,田忌根據齊王諸子出馬的順序,再針對性地出馬。假設齊王諸子的馬有三種,即上等、中等、下等,田忌的馬也有三中,即上等、中等、下等。那麼,齊王和田忌出馬的順序共有六種:第一種為上等馬、中等馬、下等馬;第二種為上等馬、下等馬、中等馬;第三種為中等馬、上等馬、下等馬;第四種為中等馬、下等馬、上等馬;第五種為下等馬、上等馬、中等馬;第六種為下等馬、中等馬、上等馬。依據這六種出馬的順序,田忌隻有在齊王諸子選擇第一種方式出馬時,自己選擇第五種方式出馬,就能夠贏齊王諸子。即當齊王諸子選擇“上、中、下”策略時,田忌選擇“下、上、中”策略,那麼第一局齊王諸子贏,第二局、第三局則是田忌贏。根據“三局兩勝”的原則,田忌在賽馬中獲勝。田忌賽馬說明,策略的依存性,你的策略依賴於對方的策略,即互動性;策略轉換的重要性,將同時策略轉換為他先策略,即交換性。
(4)《九宮算數》與博弈因子。九宮算數也稱九宮圖,也叫洛書,相傳是大禹治水時,在一隻烏龜背上發現的。是我國古代在數學方麵的一個貢獻。其實就是三階幻方。“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宮”,橫、豎、斜的三個數之和,8個的積相等——均為“15”。博弈策略中有這樣一個策略遊戲,即遊戲規則:兩人在1,2,3,4,5,6,7,8,9中,輪流抽取三張牌,其點數相加為15,誰就是贏家。先手占先,後手占先?優勢策略是什麼?
這個博弈遊戲,一方麵說明,彼此之間的策略選擇都必須首先考慮對方的策略選擇,然後才決定自己的策略選擇;另一方麵說明,策略選擇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如這個策略如果運用《九宮算數》,你的策略選擇就“一目了然”了。博弈中的策略和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即博弈各方的所得結果,不僅取決於自身的策略選擇,還取決於其他人的策略選擇。
第二節東西方的“Game”
中國古代的遊戲:博弈論英文為“GameTheory”,其中的“Game”,有“遊戲”“規則”“策略”之意。“博弈”,英文“game”,即“遊戲”。東方人理解的“遊戲”:遊戲在中國傳統理解為“兒戲”。《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遊戲”:娛樂活動,如捉迷藏、猜燈謎;玩耍,幾個孩子正在大樹底下遊戲。中國古代的遊戲,捉迷藏、棋牌、猜拳、賽馬、賭博等,以及軍事中的用兵,如《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如果沒有輸贏就不成其為遊戲,所以中國人理解的遊戲就是“輸贏”的關係,也就是博弈論中的零和博弈方式(雙方得益相加為零),要麼我贏你輸,要麼我輸你贏。
博弈,遊戲也。“博弈”一詞最早有文字記載,出現在中國的《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乎?為之猶賢乎已!”也就是說,孔子以為,成天吃飽了沒事幹的人,還不如那些下棋打牌的人呢。也就是說,2000多年前,博弈的因子就在中國古代萌芽了。
在中國古代,“博”“弈”是兩種遊戲。“博”在古代寫作“湖”。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湖,局戲也。六箸十二棋也。古者烏曹作湖。”所謂的“湖”就是指“六博”,而六博就是一種遊戲。“博”在古代漢語中被解釋成“博戲”之意,後來泛指賭博。“弈”,棋之義,即包括圍棋、象棋、軍棋等。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弈,圍棋也。”班固的《弈旨》中說:“北方之人謂棋為弈。”從這個字麵上看,博弈在中國傳承下來的是遊戲對弈的涵義。
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據先秦典籍《世本·作篇》記載:“堯造圍棋”。它是一種古代中國人發明的兩人進行的棋類遊戲,有“弈”、“手談”等多種稱謂,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圍棋有橫豎19條線,總共有361個交叉點。就是因為第一手有361種選擇,第二手有360種選擇……人類社會始終在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資源,以盡可能地滿足人類無限的欲望,而圍棋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好,以盡可能地滿足棋手控製更大地盤的欲望。人類社會始終在探討“機會成本”——如何取舍。圍棋遊戲就是在不斷的取舍過程中完成的,即如何以全局、係統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博弈結構要素上分析,參與人(二人)、策略(不同的下法)和得益(輸、贏、平)等要素都具備。
莊子曾講過一個寓言。某甲賭技很好,拿瓦器做注和人賭博的時候,總能很輕鬆地頻頻獲勝。於是,輸家開始用鐵鉤這種更值錢的東西做賭注,某甲就顯得畏手畏腳了;後來,又有人拿黃金當賭注和他玩,某甲開始大失水準,乃至一敗塗地。近代梁啟超曾講:“唯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唯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
西方對遊戲的理解如下。西方權威辭典對“Game”的解釋:《朗文現代大英漢詞典》解釋為:互相遵守約定規則下競爭的遊戲或運動;《新韋氏國際詞典》解釋為:在一定規則下,依靠策略或運氣來取勝的任何遊戲或競賽;《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解釋為:遊戲、運動,尤指按一定規則通過技巧、力量、或運氣進行競爭的遊戲、運動;《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解釋為:個人或團隊間進行的有規則的遊戲、運動。幾本權威詞典對於“Game”一詞解釋的共同特點是:基於既定規則的,采取策略、技巧、運氣取勝的競爭性的遊戲、運動。西方理解“遊戲”為“策略”“規則”。西方對遊戲的理解,實際上是一種“假設”,通過這種假設(借用經濟學的假設)來思考、分析規則、策略。所以,可以說“遊戲是生活的模擬”。“遊戲”(game)在現代西方理解為“策略”(如何進行策略思維、策略行為)或“境界”,即“往往是人們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某種極致,做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才能到達‘遊戲’的境界”,而並非中國傳統理解彼此之間的輸贏的娛樂活動,即“你贏我輸或我贏你輸”的零和博弈方式。世界上,著名專家就有許多的經典遊戲,如古希臘著名學者蘇格拉底的“摘麥穗”遊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的“選舉博弈”遊戲,著名管理學家費爾德曼的“無人銷售”遊戲,“決策之父”西蒙的“最佳蘋果”遊戲,世界博弈研討會的“金幣博弈”遊戲,西方號稱價值八萬美金的“強盜分贓”遊戲等等。
西方還有一種牌叫“橋牌”,4人玩,兩兩一方,相互競爭,而兩人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所以,博弈論既探討人們相互博弈過程中的競爭狀態,又要探討人們相互博弈過程中的均衡狀態,即非均衡博弈和合作均衡博弈。所以,有人進行這樣的概括:西方人做事像“玩橋牌”,聯合同伴爭取勝利;日本人做事像“下圍棋”,想方設法戰勝對手;中國人做事像“打麻將”,自己不能和也不能讓別人和。古人說,世事如棋。把人生喻為遊戲,表麵上看顯得有些簡單化了,但正是因為其簡單化,才能揭示其中的道理。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講,博弈論就是研究“遊戲者”行為的學問。
西方人也玩撲克遊戲——德州撲克。其規則與中國“紮金花”類似,現代中國人也玩。一張台麵至少2人,最多22人。共有52張牌,沒有王牌。每個玩家分兩張牌作為“底牌”,五張由荷官陸續朝上發出的公共牌。在開始的時候,每個玩家都會發得兩張麵朝下的底牌。在經過所有押注圈以後,若仍不能分出勝負,遊戲會進入“攤牌”階段,也就是讓所剩的玩家亮出各自的底牌以較高下,持大牌者獲勝。這種遊戲不在乎你的牌好壞,而在於你如何運用策略,做到“虛張聲勢”“隱藏實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論的創始人之一馮·諾伊曼講:真實的生活,包括虛張聲勢,騙人的詭計,包括自問“對手可能認為我會怎麼做”,這些才是我理論中“博弈”的真正含義。據說,馮·諾伊曼非常熱衷玩德州撲克,且用“概率”來思考,但總是輸多贏少。於是,他決定用博弈論的策略方式來思考德州撲克。
1997年,計算機“深藍”戰勝被稱為棋王的國際象棋大師——加裏·卡斯帕羅夫,曾引起世人的非常關注。“深藍”的勝利,與其說是機器的勝利,不如說是人類思想的勝利;“深藍”的勝利,也可以說是博弈論的勝利,因為“深藍”的程序是按照動態博弈來設計的。
由此可見,由於東西方人對“Game”的理解不同,這也使博弈論在東西方發展得不一致。東方遊戲更多地停留在“兒戲”、純娛樂的層麵上;而西方遊戲的不斷發展,產生概率論,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同時又被經濟學運用,給人們進行策略選擇,且產生博弈論。
第三節中國古代的博弈因子
中國古代存在著許多的博弈思想、博弈因子。如前麵“《論語》中的博弈”、“東西方的‘Game’”中都有涉及。在中國古代,無論是生活中的博弈遊戲,還是軍事中的博弈策略,有許多的博弈思想、博弈因子。但是,為什麼具有現代意義的博弈論沒有產生在中國,而產生在後起的西方呢?其原因很多。
一、是缺乏數理的分析。中國古代的博弈思想、博弈因子,僅僅隻停留遊戲(兒戲)和一些經驗之談,雖然也有一些論述但比較淺薄,並未向科學化、數學化方向發展,形成係統的研究。中國古代有《九章算數》,但它沒有與“博弈”“規則”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有《孫子兵法》,但它沒有與“博弈”“策略”有機地聯係在一起;而西方近代最為典型的就是賭博遊戲與概率論(數學、經濟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
二、是缺乏對現實社會的分析。博弈論發展的動力源於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即科學技術發展和博弈論自身發展。並且,博弈論最為主要的是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得以發展。如希爾伯特所說:“隻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的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展的衰亡或中止”。而中國古代的遊戲,一種純娛樂的兒戲,沒與社會緊密聯係,軍事中的《孫子兵法》也隻是軍事理論而已,更談不上如何解決實際問題;而西方的“遊戲”、“博弈”與數學聯係、與經濟學聯係、與社會現實聯係。不斷提出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由此得以發展。
三、是缺乏學科的構架。中國古代的博弈思想、博弈因子,散見於娛樂、軍事,沒有人將其係統化,並上升到學科的層麵。西方博弈論產生是依附於數學而產生,得益於經濟學而發展。說它依附於數學,是因為有數學這樣有體係的學科支撐,運用數學分析現實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如賭博、軍事、社會策略、規則等問題探討;說它得益於經濟學而發展,是因為有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作支撐,人們運用經濟思維分析現實社會中的一些相關問題,如理性的探討、決策的風險收益、問題的定量思考、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思維方式與理念)等問題研討。而經濟分析方法成為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共同分析方法。從下表可以看出,這些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其實都不是研究真正意義的經濟學專家,那麼,他們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探討相關學科、相關領域,對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有人認為博弈論是一種分析工具。在現實社會中,博弈論運用到各個領域,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軍事、外交、國際關係、公共選擇等,博弈論都正在成為極其重要的分析工具政治學專家澳德舒克(PeterC.Ordershook)指出:政治學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研究各種相互依賴的決策過程,因此以合理策劃相互依存戰略為主題的博弈論,必然成為其基本的分析工具。
非常遺憾的是,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的博弈因子,而具有現代意義的博弈論卻沒有產生在中國。但其實這也並非重要,隻要人們現在能夠運用博弈論的思維方式、思維理念,去解決中國當今的現實問題,不斷地與時俱進,使中國在當代社會中成為一個強國,也就有了意義價值。
第四節博弈演繹與認同
現代意義的博弈論產生於西方。但博弈因子,中國古已有之,也就是說,博弈論的曆史發展橫跨東西方,曆經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博弈”一詞,最早有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遊戲;近代西方的遊戲開始與學科發展相聯係,社會上有一些人對賭博的結果無法預測,於是求教於科學家(即理論),因而產生概率論(數學理論的一個分支學科);現代意義的博弈論用其分析經濟行為,由此產生真正意義的博弈論;當代社會,人們發現博弈論在分析、思考相關社會問題都非常有價值,因為博弈論更為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思維理念。
(1)“石頭·剪子·布”的博弈結構。參與人:兩人;策略:石頭、剪子、布;得益:輸贏。如果兩人的策略一樣,則平局;如果兩人的策略不一樣,如一方出“石頭”,另一方出“剪子”,前者勝,後者輸;如一方出“剪子”,另一方出“布”,前者勝,後者輸;如一方出“布”,另一方出“石頭”,前者輸,後者勝。兩個參與者之間的策略不能完全獨立,是相互依存的。因為每個參與者勝負的概率各為1/2,所以被認為是最公平的遊戲。而最近科學家經過研究後認為,這個貌似公正的遊虛存在明顯缺陷。這就是說,隻要精明的遊或者掌握對方的心理狀態和普追規律,那麼就會不斷占得先機,使勝利的天平始終向自己傾斜。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若想在遊戲中獲勝,首先出“剪子”。研究表明:在石頭、剪子、布這三種招式中,“剪刀先勝”策略具有心理學依據。人們最常出的第一招是“石頭”,這意味著你的對手精明一些通常就出“布”。而假如你出“剪刀”,就可出其不意獲勝。這裏的心理分析顯然更具說服力,而且有諸多事例加以佐證。猜拳是一種博弈,是因為人們不會隨機出拳,劃拳以前對手的小舉動都有可能影響你的決策。1998年日本數學家三井吉澤對725人在該遊戲中所出的手勢結果進行了統計,出“石頭”的占35%,出“布”的占33%,出“剪刀”的占31%;在Facebook網上玩該遊戲的統計,出“石頭”的占36%,出“布”的占30%,出“剪刀”的占34%。最近,倫敦大學的庫克教授做了一個猜拳實驗:以現金獎勵的方式讓45個人兩兩對決,唯一的條件就是猜拳的時候要麼蒙住一個人的眼睛,要麼兩人全給蒙上。比賽中得出的數據非常有趣,蒙住一個人眼睛的時候,平局率為36.3%;而兩個人全被蒙住時,平局降低到了33.3%。
(2)西方中世紀的賭博與博弈。博弈無處不在,這種競合行為貫穿人類社會始終,正如CharlesLamb(17751834)所言:“人類是賭博的動物,他們總是想多贏一點。”人類對賭博的興趣是博弈論產生的原動力。17世紀中期,曾有賭博者求教於近代著名科學家伽利略,一個投擲三個骰子之和數問題。即:一次投3個骰子之和為9的結果有6種:(1、2、6)(1、3、5)(1、4、4)(2、2、5)(2、3、4)(3、3、3);一次投3個骰子之和為10的結果也有6種:(1、3、6)(1、4、5)(2、2、6)(2、3、5)(2、4、4)(3、3、4)。問:為什麼實驗中,3個骰子之和為9的結果,比為10的結果出現得少?投擲三個骰子的和數: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這14種結果是以等可能性出現的嗎?為了解釋和解決賭博中存在的諸多困境,以及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命運”的理解等相關問題,概率論由此產生、發展。概率論雖然始於人們對賭博的貪婪,隨後卻發展成為了統計學和物理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現代社會中又成為了政府公共選擇、決策博弈等不可或缺的理論依據。
(3)西方現代經濟學與博弈論。近代,德國哲學家和微積分奠基人——萊布尼茨,於1710年預言博弈論出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712年詹姆斯·瓦爾德格拉特首次提出“極小極大”策略的概念;1881年經濟學家艾奇沃斯論證了策略博弈與經濟過程之間的相似性。1944年,馮·諾伊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合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標誌著具有現代意義的博弈論產生。馮·諾伊曼的最大貢獻,首次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定理:“每個矩陣博弈都能通過引進混合策略而被嚴格決定”;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並將博弈論係統地應用於經濟學研究;提出了博弈的3種表述方式和2種解的概念,即擴展式、正規式和特征函數式,以及極小極大解和穩定集解。20世紀70年代以後,博弈論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係;20世紀80年代開始,博弈論逐漸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博弈論發展日益成熟,不僅應用於經濟學的研究,並開始對其他學科的研究產生強有力的影響,博弈論逐漸應用到管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道德哲學等領域,同時與數學、心理學、邏輯學、統計學以及認識論、倫理學等學科有重要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