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員,在老百姓眼裏,無非就是多認識幾個字,能用普通話字正腔圓地念念稿子而已。常聽編輯記者們說:來,用用你的嘴巴!似乎播音員隻有個嘴巴。且不說播讀稿子須先用眼,後用腦,最後才輪到嘴。單就說用嘴吧,首先要走腦走心,其次也有個嘴巴好不好使的問題。每每遇到這樣的尷尬,我是隻能付之一哂。畢竟隔行如隔山嘛!

絕對不是因為多認識幾個漢字,就非要把這部分內容硬生生編成一本書,濫竽充數。實在是因為在三十多年的播音實踐中,切身體會到漢字讀音還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將它歸之於哪個學科,倒也未必現實,它還真的撐不起一門專門學科,甚至連邊緣學科也算不上。但是作為一個播音員,如果經常讀白字、讀錯字,那可就糟透了。相信每個播音員都曾經讀過白字和錯字,都曾經汗顏過,因此都會對此感同身受的。

方塊漢字,博大精深。形、聲、義相互脫節,難讀、難認又難寫,“通儒不能遍識”。單說“讀”,過去是“三千字內做文章”,今日就文化的普及程度而言,已無多少文章可做,但若想將五六萬漢字都讀得準確無誤,也決非易事。舉其要者有三:其一,中國傳統文化向來重寫輕讀,古人留下來的有關文獻寥若晨星,《廣韻》《集韻》的“反切”注音年代久遠,相當一部分已無法與現代聲韻相合,隻能作為讀音辨證的輔資。其二,漢字構成的原則“六書”也已基本失去應有的作用,形旁已不大象形,聲旁也不太諧聲,“秀才認字認半邊”幾乎成了曆史陳跡。不僅如此,近現當代大小工具書對字音的標注各執一辭。且不論《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等稍早些的工具書,即便是近些年出版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新華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雖然事實上已成為校正和研究字音的依據,但這些工具書對字音的標識尚不具備法律效力,這又構成一難。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始,國家語言文字部門先後對漢字讀音做過四次審訂,但其標準至今尚不為多數人所熟知,生活中、交際口語中讀音訛誤多舛,俯拾皆是;前些年個別新版工具書對字音的標注竟然還與國家審定標準相左,客觀上也助長了舊音的流布。更為遺憾的是,在大眾有聲傳媒(廣播、電視)中的讀音也缺乏章製,既無培訓,也無監督。無怪乎時下主持人節目中、課堂教學中、生活交往中讀錯字、讀白字的現象不比寫錯字、寫白字為輕,有時幾乎到了見怪不怪的地步,令人欷歔扼腕。

漢字讀音,與寫字、構詞、煉句、謀篇一樣,從來就是文化人的“世襲領地”。讀和寫,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或缺。俗話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審慎與精當,說到底也是一種文化、一種學養。具體到漢字的讀音又何嚐不是!筆者有感於茲,將平時搜集的容易誤讀的字詞整理出來,並加以適當詮釋,目的是希望我們大家都了解和使用正確的漢字讀音,少讀些白字、錯字,少點汗顏和遺憾,於公於私都不無裨益。

2004年,作者編著的《實用普通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一書裏收輯過播音員漢字讀音的辨析內容。今次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同仁趙欣、李豔華老師等邀約一起將漢字讀音辨析內容單列輯錄成冊,重新付梓,感動與感謝一並在焉。

張涵

2011年3月於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