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播音員主持人漢字讀音手冊》是為播音員、主持人準備的一本手邊常用的查詢漢語字詞讀音釋義的參考書,從文字、文學、文化、曆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麵、多視角地對漢語字詞加以剖析和詮釋。本書共收錄1900餘個在播音主持實際工作中容易讀錯用錯的字詞,主要側重於讀音的正確使用和詞義的基本解釋。其中,讀音的使用基本遵循曆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的成果和標準,同時也吸納參考了《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最新版的標音,個別詞語的讀音還照應到了群眾約定俗成的口語習慣,即使目前尚無明確定論,但也基本表明了作者的觀點。涉及一些古代人名姓氏、地名稱謂、古音今變、古義今用等,也從古為今用的角度進行了必要的詮釋。
本書對於一些字詞的讀音,有的直接采用字詞典的標定,有的采用曆屆普通話審音的結論,還有的是根據字詞典給出的釋義,合理辨析推及後的結果。第三種結論的或然性很大,作為一家之言,實際運用中仁智各見,歡迎同界諸君關注研討、批評指正。
阿鬥(ā)
三國時蜀主劉備之子、後主劉禪的小名,糜夫人所生。公元219年立為太子。公元223年劉備死,襲位於成都。公元263年,棄位降魏,受封為安樂公。劉禪為人昏聵庸碌、胸無大誌,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後世泛稱懦弱無能、不思振作的人為“阿鬥”或“扶不起的阿鬥”。成語“樂不思蜀”即是指阿鬥。“阿鬥”一詞裏的“阿”字要讀ā,不取ē音。
“阿”字,作為詞頭或前綴,一般還加在排行、小名或姓氏及某些親屬稱謂的前頭,表示親昵,後麵的語素一般為單音節。吳、粵、閩方言區用得較多。如“阿大”、“阿發”、“阿舅”等。
醃臢(āzā)
北方官話形容肮髒或不幹淨、不清潔。也引申為窩囊、心裏別扭、不痛快,或糟踐別人,使難堪。如“屋子裏很醃臢”、“一想起那件事來,心裏總覺得挺醃臢的”、“你別醃臢我了”。“臢”字,在口語中也可以讀作輕聲。
挨打(ái)
遭受、忍受的意思。另外“挨說”、“挨餓”、“挨揍”、“挨罵”、“挨呲兒”、“挨批”、“挨凍”、“挨日子”(艱難地度日)、“難挨”、“挨時間”(拖延)等詞裏的“挨”字也讀陽平音。在“挨個兒”、“挨邊兒”、“挨號兒”、“挨近”、“挨次”、“挨家挨戶”等詞裏的“挨”字要讀陰平,表示順著次序或靠近的意思。
嫪毐(làoǎi)
戰國末秦國人,時相呂不韋的舍人。經呂不韋推薦,拔須眉為宦,後受太後寵幸,權勢盛極,門下食客千餘,家僮數千。公元前239年,被封為長信侯。次年,秦王政至雍(今陝西鳳翔)舉行冠禮,準備親政。他乘機矯詔叛亂,與秦軍戰於鹹陽,後被捕受誅。
“嫪”為傳統姓氏,“毐”字舊時指品行不端的人。《說文·毋部》載:“毐,士之無行者。”注意與“毒”字在字形上的區別。
噯氣(ǎi)
胃腸道的氣體從嘴裏排出並發出聲音,通稱“打嗝兒”。“噯酸”是胃酸從胃裏湧到了嘴裏,俗稱“吐酸水”。常見於消化性潰瘍、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暮靄(ǎi)
指傍晚的雲氣或輕霧。如宋代詞人柳永《雨霖鈴》詞的上闋:“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靄”字,1985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時審為“統讀”ǎi。漢語裏另有“煙靄”、“霧靄”、“雲靄”、“青靄”等詞,均不取去聲。
關隘(ài)
“隘”字,指險要之處。另有“要隘”、“險隘”、“斬關奪隘”等詞。“隘”字,1985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時審為“統讀”ài。
狹隘(ài)
“隘”字,指狹窄之處。如“隘口”、“隘巷”、“隘路”等。如毛澤東於1930年初紅四軍在古田會議後由古田向閩贛邊界的武夷山進發途中寫的《如夢令·元旦》詞:“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後用“狹隘”比喻心胸、氣量、見識等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不寬廣,欠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