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的生活並沒有因為孫金花的回來而有太多的改變,無論如何,生活還需要繼續下去。先是忙著種下了兩畝的冬小麥,又種了半畝白蘿卜,剩下的便是移栽了早已育好了苗的白菜秧子,田邊地腳種上了大蒜。在這個藥物匱乏的年代,大蒜解毒不失為一種良藥,做調料、做藥或是做食物都是不錯的。
孫家三個孩子日日便忙著給新栽的白菜秧子澆水,孫小花提了水在地裏示範著,每棵澆一瓢,兩個弟弟並也去河裏提水,大寶能夠提半桶水,小寶就太小了,木桶沉重,隻能夠提兩瓢水。但兩個弟弟都不偷懶,尤其是小寶,提著水桶晃晃悠悠的一直幹活到下午。孫小花看著十分心疼,卻也沒轍,這個時候大約隻有全家一起行動才能度過難關,而她能做的不過是多找點吃食,讓他們吃飽飯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把他們好好養大。好在現在孫家不缺吃食了,中午也能在田間生個火熱點餅子,燒點熱水喝。這個時代的孩子似乎也特別的容易滿足,兩個弟弟吃飽了飯,幹活再辛苦都一聲不吭,晚上回家隻需要給他們一碗紅糖水,兩人就立刻振作精神開始讀書練字。
轉眼半個月又過去了,孫家的忙碌農活似乎也暫時告了一個段落。孫小花和孫元寶去了一次鎮上趕集,買了鹽和兩斤油晃晃的肥豬肉,打算拿回家裏煉油煮菜吃,又買了兩斤瘦肉,老板還送了一根大骨頭。這時候的肥肉幾乎是瘦肉的兩倍價錢,骨頭則幾乎不值錢。孫小花特地跑去問了客棧老板小楊先生什麼時候回來,卻說隻能等到冬至了。冬至過後,縣學就會放假,一直到來年元宵節,孫小花大喜。
現在每次去趕集,孫小花都積極的尋找著一切自家沒有的種子,可惜的是這辰集鎮幾乎沒有什麼新奇的種子,她尋遍了集市,也不過是找到了幾粒棗子、花椒、胡椒、茴香、菠菜而已。這天晚上,孫家就吃到了香噴噴的骨頭湯。第二天,蘇小花又在原本種了麥子的地方種了一小片菠菜和茴香。因為是第一次種,特意留下了一半的種子,萬一這次失敗了,以後還可以再次嚐試,種好菜籽,澆上水,也就完成了。
隨著自家栽種的菜越來越多,每天提水澆菜也就變成了一項艱苦的任務。白露節令已過了,水也變涼了,孫小花開始有點耐不住了。她想到了後世的水車,可自己並不會製作。最後隻能采用較土的辦法——引水。這個時代沒有水管,引水一般都用溝渠。村子的田邊本來也有溝渠,但是秋冬水位下降,溝渠也就作廢了。孫家獨自一家人卻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可以開挖溝渠,孫小花想到的權宜之計卻是卻山裏砍些竹子回來,把每根竹子都劈開兩半,削去竹節,這樣一段一段的接起來也就可以引水了。
孫小花和兩個大人說了自己的想法,兩人也沒什麼意見,就同意了。第二天,孫元寶夫婦先去竹林砍竹子,孫小花帶著大寶小寶去考察路線,最後選好的最近的路程大約有500米。孫小花也不知道實際距離究竟是多少,但想著自己雙手伸開大約就是一米,以此為刻度選了一棵小木棍,量了四百九十多下到的田裏,就算是五百米了。初步的丈量完成後,孫家全家人幾天都和父母呆在竹林裏。孫小花繼續用她那根小木棍丈量著竹子,五百米差不多就要90節大竹子,最後為了保險起見,砍了50棵,破開成了一百節。竹子潮濕,這時候搬回去很沉,就又在竹林裏晾曬了幾天。一周之後,又請了張家幾個叔伯一起幫忙,才把這些幹竹子搬回了田邊。
所幸引水較快,全家人隻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把水引到了自己田邊。看著清澈的河水嘩嘩流動在自家的田裏,大寶小寶興奮的不管水涼的站在水裏踩水玩。身上的衣服都濺濕了,不免被陳氏一頓罵,兩人連忙跑來藏在孫小花背後拉著她的衣腳笑嘻嘻的把鼻涕重新吸回去。陳氏又罵孫小花把兩個弟弟護的越來越無法無天了,將來要是成了混小子可怎麼辦。孫小花也不惱,三歲看到老,自家這兩個弟弟都是極其乖巧懂事的,無論怎麼樣成長都不可能成為混世魔王。這生活太苦了,現在也不過是吃飽了飯,吃上了鹽而已,即便是自己想(寵)壞兩個弟弟也是做不到的。
這水成天嘩嘩的留著,自家的三畝田灌溉倒是再也不用愁了。白菜、菠菜、茴香、大蒜也很快就長了起來,麥苗因為水分充足,也長勢很好。同樣因為水分充足,田裏的嫩草也要比往年多,家裏的兔子們也不用這時候天天吃幹草。這股水每天都在嘩嘩流淌,自家的三畝田根本用不完,村裏其他人家並也受益不少。有了這股水,來孫家串門的村民也就更多了些。孫家似乎永遠都有著幹不完的活。剛剛引了水,家裏的房屋卻又不得不開始修整了,想起雨季屋外大雨如注,屋內陰雨霏霏的場景,孫小花就不寒而栗,想必冬天也是屋內屋外一樣寒冷透風吧。
孫元寶卻難得主動的提出了趁這幾天天氣好要修房子。修房子其實也很簡單,不過是重新和了泥巴,把開了縫的牆麵、柱子夾縫糊上,再去割了枯茅草重新在屋頂上加厚一重,順便把那些腐壞了的陳年茅草換了下來,修房子就這麼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