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四章 全麵升級(2 / 3)

明軍此前裝備近五百輛百夫長,包括購買的和不列顛人贈送的,絕大多數都換裝一零五炮升級到MK7的水平,但在戰鬥中依然損失了五十多輛。

前線將領對這種坦克又愛又恨,愛的是它裝甲厚火炮猛觀瞄設備先進,恨得是它那悲劇一樣的機動性,尤其是明軍已經完全習慣了坦克加步兵戰車的攻擊組合,可要讓百夫長跟上步兵戰車那完全是天方夜譚。

所以這種坦克也必須改。

改成肖特就可以了,贖罪日戰爭的明星,暴打T55,T62的傳奇,換一台大功率發動機,傳動係統加強一下pi股突出一下而已,沒什麼太大難度,卻足以保證它能勉強和步兵戰車伴隨作戰。

還有自行火炮。

M40已經落後了,不是炮落後,而是這種謝饅頭底盤的自行火炮,同樣跟不上明軍機械化部隊的速度了,因為豹式坦克的服役,明軍的所有重裝備都必須提速,自行火箭炮沒問題,那本來就是解放軍的八五式,步兵裝甲運輸車為底盤,速度跟豹式坦克一樣。

但自行火炮不行,必須得換新式自行火炮,帕拉丁就行,M109A1就行,最快速度五十多公裏,火炮最大射程十八公裏,完全滿足需要,而且以後也不需要新自行火炮了,學米國人不停升級然後一直升級半個世紀就行。

還有自行高炮。

現在明軍的自行高炮是米國人的M19,也就是霞飛坦克底盤加博福斯四零高炮,機動性倒是足夠,但防護性能基本可以忽略,而且自動化程度不足,已經不適合未來的防空,就連米國人自己都開始換M42了,這樣也必須換新的。

既然他的坦克是豹1為基礎設計的,那麼這種自行高炮自然也是以這種坦克的底盤進行設計,也就是現代以昂貴和高端出名的獵豹雙三五自行高炮,世界上第一種把包括雷達火控在內所有係統整合在一輛車上的高炮。

雖然這種七十年代的自行高炮性能過於先進,但如果作為明軍自用非賣品還是可以的,現在開始研製,基本上有個五六年也就差不多了,哪怕計算機水平差點也無所謂,反正明軍也不指望自行高炮來防空。

說到底未來是導彈的時代。

裝甲集群防空還得靠導彈,鯤鵬宇航分部正在研製的****已經接近尾聲,同樣具備機動作戰能力,可以伴隨裝甲旅行動,以後等真到了戰時,可以再搭配毒刺之類便攜式導彈,足夠為地麵部隊提供可靠的防空屏障。

再說楊元首一般也不會讓他的裝甲部隊在沒有製空權情況下作戰,戰鬥機保護天空才是真正的王道。

不過這一次空軍損失也不小,光陣亡飛行員超過了三百人,倒不是空戰損失大,天竺空軍還沒那麼大本事,哪怕他們有米格15在大明空軍麵前也隻是勉強有了招架之力而已。無論追風還是鯤鵬版佩刀性能相比米格15都有巨大優勢,至於雙座追風加霹靂導彈的組合更是輾壓,真正的空戰中明軍損失的這兩種戰鬥機數量不足五十,但擊落的米格15接近三百架,這也這正是這兩種戰鬥機目前熱賣的原因。

更何況明軍還有壓倒性的數量優勢。

連同盟友手中的,楊豐在戰場上投入了超過一千兩百架鯤鵬版佩刀和追風。

而尼赫魯和慕梭前前後後得到的米格15加起來不足六百架,就這怎麼和他打?

明軍的損失主要在對地攻擊中,實際上大明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絕大多數任務,都是對地的,尤其以低空俯衝轟炸為主,因為參與這種作戰的都是些剛出航空學院的菜鳥飛行員,所以在戰鬥中損失率遠遠超過真正的主力。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已經迫切需要解決的原因,就是缺乏專用的對地攻擊機。

和明軍戰鬥機部隊傲視全球不同,明軍的轟炸機,對地攻擊機部隊水平隻能算湊合,除了堪培拉其他沒有什麼真正拿得出手的東西,林肯式,解放者,野馬,奶瓶,噴火,海盜全都是二戰水平的螺旋槳飛機,雖然性能還不算太落伍,但已經屬於另一個時代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