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78)憂心忡忡(2 / 2)

一八六零年圓明園被燒就是這一場悲劇的頂點。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市場徹底被打開,中國由巨大利益的順差變成出血的逆差,小農經濟被逐漸揣毀,中國漸漸開始積貧積弱,一直到一八九四年的徹底淪陷,最後一條底褲被小日本扒掉後,在西方列強與東方新貴眼裏,這個老大帝國就是一隻標準的肥羊,沒有半點前途可言了。

所以張華軒心裏明白,在目前這個階段來說,英法兩國在克裏米亞已經抽出手來了,相對於和老毛子打硬仗來說,到遠東來占韃靼人的便宜打開中國市場,讓本國商人傾銷掉所有的工業製品,讓遠東野蠻人的金銀迅速流入歐洲,為歐洲的興起讓整個中國流幹鮮血也在所不惜。這樣一來,無論中國內部的大局如何變化,不論控製中國的是滿清政府還是張華軒的淮軍軍政府,又或是太平天國,總之西方諸強打開中國市場的決心不會變,增加通商口岸的決心不會變,讓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的決心不會變,逼迫中國開放長水航道的想法也不會變,當然,最後還有使用鴉片貿易這種罪惡手段來更快的掠奪中國白銀的決心也不會改變。

在中國境內的任何集團和武裝都算不得淮軍的對手了,而時間已經到了一八五六年的夏初,曆史上英法兩國尋找借口動手的年頭正是這一年,曆史的大走勢當然不會改變,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時間和爆發點究竟是否還是亞羅號事件,張華軒心裏沒底,而淮軍唯一的辦法,就是盡快加速國內統一戰爭的進程,至不濟,也要在夏天結束之前拿下北京拿下山海關拿下長城沿線拿下陝甘和河南,這樣,徹底穩固了北方局勢,在北京易幟之後,他將由一個地方軍閥蛻變成北中國的統治者,而且最少在名義上,要成為全中國的統治者。

一八六零的悲劇,絕不會在他手中重演一次。

而抱著這種打算的張華軒自然希望淮軍能夠迅猛行動,雖然現在的戰事已經打的極順,淮軍主力卻困守於山東臨清,與僧格林沁的主力騎兵遙遙相望卻停下了進攻的腳步。一則是軍隊前段時間打的太凶,需要一點修整的時間,需要送走重傷員調理輕傷員,然後補充軍械彈藥,而最重要的原因,卻是進攻河南的第六鎮打的不順,軍隊打的極其窩囊,一個月的時間在河南幾乎沒有什麼根本性的戰果,這樣一來不但不能策應山東主力,還拖住了山東主力集團的後腿。淮軍戰鬥力雖然,也需提防被人隔斷補給線,若是淮軍主力北上,就算輕鬆打跨僧格林沁,若是河南清軍攻入河南切斷淮軍補給,就很容易讓淮軍主力軍團在失掉補給後不得不後撤返回山東,這會大大延緩北方戰局一戰而定的大好局麵。而根據軍統的消息傳報,困守北京的鹹豐已經極度的氣急敗壞,北京城內正在瘋狂擴兵,皇帝自己的小金庫都掏了個幹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北京城內各營的護兵與馬甲人數增加了十倍有餘,僅在五月這半個月內,北京城內就增加了兩萬多吃皇糧的旗兵。

漢人或是漢軍旗人皇帝都信不過了,這一次擴充入伍的是清一水的滿洲旗兵。用皇帝的明發上諭來說,什麼本朝皆由祖宗率滿洲八旗以騎射而定,滿洲八旗騎射甲於天下,現在雖是承平日久,然則皇帝相信滿洲八旗子弟皆純良可用,而騎射功夫也必定能朝夕進益,最終再定天下,仍然需用八旗。

這當然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從康熙年間八旗就用不得了,八旗墮落腐化的程度遠遠越過了當年的蒙古人,二十多年時間這個軍事武裝集團就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平定三藩九成靠的是漢軍綠營,雍正年間對準部用兵,滿兵連戰連敗,偏生雍正抱著八旗死不放手,任用滿洲人為主帥的想法到死也沒改變,結果大敗虧輸,留下的爛攤子交給乾隆去彌補,然後費了幾千萬兩銀子用了舉國之力平定了一個草原部落,居然還分成幾個部分來湊成了十全武功。清朝,其實在它所謂的盛世時就沒有所謂的武功了,更不提如今。鹹豐的詔旨,怕是黑夜裏走道,自己個唱曲子唱的是聲嘶力竭,其實,也隻是給自己壯膽罷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