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領袖身邊照料領袖安全甚至是吃喝拉撒的人們卻恰恰是最難對領袖產生個人崇拜的一群,這個命題很吊詭很複雜,卻是絕對的事實。
看到這兵痞子如此憊懶模樣,張華軒原本冷嶺疲憊的臉上也是露出一絲無奈。當下無法,隻得揮手讓這個黑大個將軍退下,自己放慢馬速,向著跪拜著的人群緩緩揮手。
在這樣的動作之下,眾百姓自然是感佩非常,大帥如此親民愛民,當真是曠世少有。要知道大清官兒不要說那些督撫總兵,便是尋常知縣出行時,也是四人抬綠呢轎坐著,前頭的回避肅靜牌開道,軍民人等回避,沿路跪拜如儀,而那七品齷齪小官兒又哪會正眼瞧自己個一眼?況且今日大夥兒叩迎的是淮軍大帥,未來要登龍廷坐正位的皇上!
很多人激動的如癲如狂,腦袋碰在地上就好像不是長在自己個脖子上似的,他們拚命把額頭撞在地上,碰的砰砰有聲,響亮之極,也有不少人老淚縱橫,大呼道:“吾主英明,必能一統江山啊。”
這還算有點墨水知識的說法,更多的人都隻顧著喊萬歲,仿佛別的話說起來,就表達不了自己此時熱烈的情緒。
張華軒先是苦笑,到了這會子也變的麵色肅然。他在淮安久了,隨意出來走走的機會越來越小,當然也是不知道自己治下的百姓對自己的擁戴已經到了如此地步。其實中國百姓千年以下一直吃苦,所謂盛世,不過是能勉強吃飽肚子,少些戰亂之苦,而亂世之中,人不如狗。清季號稱盛世,其實開國時對漢人極度欺壓,而全國各地的殘明勢力抵抗導致兵禍連結,數十年間戰事不斷,康熙年間便是如此,乾隆晚年天下更是趨於禍亂,而百姓生計,自然一天難過一天。
張華軒坐鎮淮安,大興工商,豎立市民階層自信,所以在淮安時百姓雖然擁戴他,表麵上還能克製,而徐州新占之地,被淮軍攻克不過半年多點時間,而百姓生計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且又不似淮安那般已經儼然是中國工商之中心,並沒有什麼西方傳來的隱隱約約的平等意識與契約精神,而百姓麵對張華軒時,唯一的做法便是如此的竭力叩拜來表示效忠,來表示對這個興兵結束亂世而致天下太平,在自己建功立業的同時又讓百姓生計得到根本性的變化的大帥的最大程度的忠忱之心。
明白這點,張華軒自然是感激非常。中華民族向來便是如此,對任何一個稍微改變他們命運,能夠讓他們勉強活下去的人君主都是極盡讚美,更何況自己這樣一個從根本上改變千年之下的農民生活形態的一方雄主?
當下一邊前行,一邊連連遜謝,到了人群稠密之處時,甚至跳下馬來,親手攙扶幾個過於激動的老人起身,好生撫慰一番。
原本跟隨在他身邊的將軍與幕僚們此時為了避嫌已經遠遠避開,放眼看去,在張華軒的身邊除了一群群一樣麵露激動神情的中軍護兵們。
好不容易將這一群徐州父老們安慰好,張華軒這才又重新上馬,昂然入城。跟在他身後的從多將軍幕僚們自然又快馬加鞭,急忙趕上。
這一番熱鬧卻是讓徐州本地的百姓足足談論了幾年,後來一提起今上在徐州城入城時的雄姿,不少人喝醉了酒一般的陶然自得,仿佛淮軍打下的天下他們也參與其中,而大帥張華軒也與自己舊日相識一般。
這種軍民魚水情讓人份外感動的場景被傳頌一時,很多年後,種種記念性的文章層出不窮,雖然當時這些徐州父老都不識字,不過並不妨礙他們口口相傳,諸如:《大帥揮手的那一瞬間》,《我與大帥二三事》之類的文章風靡一時,這讓很多在張華軒深入簡出後無緣得見風采的人眼紅,也讓見多了大帥出沒的淮安土著居民們暗中恥笑徐州人的沒見識。
總而言之,在一八五六年這一年,張華軒的聲望在占領不久的徐州府得到了充分的檢驗,這一點也讓他身邊的幕僚和大將們對奪取天下有了更充足的信心。(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