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75)兵發淮北(1 / 2)

張華軒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接到幾次明發上諭之後就立刻從溫柔鄉裏掙紮著出來,先是讓薛福成幫著草擬了奏折,言明淮軍擴編之後需要整訓,不過既然朝廷下令,那就在近期內一定出兵。

表了忠心之後,張華軒卻也果然立刻調集兵馬,因為這是從去年打敗撚子藍旗後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而且張華軒並不打算親臨前線,所以雖然出征的兵力和輔助人員已經超過一萬人,這在清朝已經屬於很大的軍事調動,要知道當時在江南大營能指揮兩三千人的軍隊規模就得是總兵這一級的武將了,要指揮一萬人以上,很可能就是巡撫或是總督,最少也得是一個提督級別的高級官員或將軍。隻是淮軍畢竟和綠營不同,與八旗也不同,做為一支新軍,它富有朝氣和一群年輕軍官的同時,也沒有那麼多職銜可以用來加官,而且就張華軒的本心來說,也不願意自己麾下出現一個可以與自己相抗衡的實力派軍頭。

於是幾番權衡之後,最終決定兵分兩路,張國梁用副將銜的身份實領一營兵,然後帶著六個營的淮軍另上一些軍中的長伕,一共約四千餘人由宿州直插舒城,與皖撫福濟接頭之後,可以自行決定戰守大計。

另外一路,則交給也升級為記名副將的三營管帶王雲峰去做,雖然張國梁也加入了牛棚會黨,暗中宣誓擁戴張華軒個人,隻是張華軒對這個廣州黑社會出身的副將總有那麼一點不放心,在他看來,張國梁雖然武勇善敢,在軍事經驗上比王雲峰之輩要強過不少,不過與此同時,這個人的社會經驗和官場經驗也比這些年輕後生要高過不少,很難說他加入會黨是出自真心還是一種政治上的投機。不過總的來說,身為上位者對經曆複雜的下屬保持一點提防之意總歸是好的。而王雲峰就與張國梁不同了,王雲峰出身清白,就是標準的淮安府的子弟,家小和親朋好友現在全在淮安府裏,除此之外,這個人也是標準的軍人,現在軍中的教官中也有兩三個來自普魯士的軍官,這幾個月來王雲峰率領著一幫誌趣相投的年青軍官幾乎寸步不離的跟在普魯士軍官的身後,除了學習正在萌芽的各種普魯士先進的軍隊建設製度與理念外,就連對方的軍人儀態都學了個標準。等張華軒發覺這票淮軍青年軍官已經把脾氣鍛煉的比石頭還硬,臉板的比冰塊還冷,走路的姿態要多冷酷就多冷酷,要多目中無人就目中無人時,卻是已經太晚而無力回天了。

不過這樣反而正好,麾下有一群脾氣比石頭還硬的專業軍官總比那些經曆太過複雜的軍官要好的多,如果換了別的上司,王雲峰的這種脾氣可能解甲歸田的下場還是好的,不過在張華軒這裏,隻要王雲峰看和他時那種崇拜的目光不變就好,至於那些普通的禮儀不講也就算了。

“雲峰,你知道此行的任務嗎?”

張華軒先行召見了張國梁,連送行酒都喝過了,張國梁可不比這些淮軍子弟,雖然現在忠心報效,不過該給的禮遇總是不能免的,既然對方要帶大兵出征,張華軒這個主帥總要表示一下優榮信任,這也會使得張國梁帶走的那幾個營頭的管帶能被他指揮如意,雖然張國梁在張華軒的眼裏並不是那麼的“純粹”,但是張國梁還在廣州時就殺人越貨,然後又在清軍綠營中廝混多年,如果不是被張華軒從向榮手裏挖過來,這個人由一個普通的土匪幹到清軍把總千總然後總兵,最終成為一代名將,這充分說明,張國梁手裏不止一把涮子,而是很多把。

要知道想成為名將有很多坎和不小的檔次,首先要見事明白,眼光城府頭腦都強過普通人,然後還得有毅力與決心,再然後能與士兵同甘共苦,然後還得有超人的第六感,能迅速的決定是逃竄還是進攻,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迅速的捕捉到戰機……最後,還得有運氣才行。

對張國梁要搞這些花樣,也使得張國梁非常感動,當場拍著胸脯表示要把廬州拿下來給張華軒做五一勞動節的獻禮――五一勞動節已經在張華軒的提倡下設立了下來,現在是四月中旬,要想在五一節前拿下廬州,張國梁趕到的時間到是有,不過想拿下廬州非得立刻就狠打不可,所以這個表態讓張華軒壓了下來,而且張國梁立刻被他拖進房間密議了半天,至於所談的內容,除了張華軒與張國梁兩人外,卻是再也沒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