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墉神色不動,仍然是那副淡定又胸有成竹的模樣:“大人明鑒,小人臨行之際,已經與杭州、寧波十幾個大商行說好,以後貨物直接到杭州,貨到結清,斷沒有拖欠的道理。”
張華軒看他一眼,見他神色如常,倒也確實佩服這個胡雪鹽是個人物。其實曆史發生了改變,他無意之間把王有齡留在了蘇北,此人沒有到浙江當官,當然也幫襯不了胡雪鹽,胡某人真正發家,先是吃了一筆遺產,然後是王有齡在浙江做官之後,給了他不少官辦生意,胡雪鹽這才資格雄厚,成為一代巨富。
此時此刻,不要說三十萬兩,就是三萬兩隻怕這胡雪鹽也拿不出來。不過他膽識到是過人,想來是先忽悠好了浙江的一些商家,然後再來忽悠張華軒,隻要貨物一出,那邊拿錢取貨,其實他一文錢也不必出,坐在中間就能吃一層利潤,唯一需要做的,隻是需要找到王有齡公關便可。
張華軒想到此節,不覺一笑,向著胡雪鹽道:“倒也不必你拿錢取貨了,仍然照老規矩,發貨過去,商家先取貨,年尾結賬便是。而且我隻信你,浙商不經你的手,就取不到一文錢的貨,這個你也盡可以放心。”
這個時代的中國商人做生意很講誠信,不少生意人銀錢往來都不需要合同票據,講的就是一個信字,非後世那些黑心商人可比。而且商家吃貨,除非是第一筆買賣外,也很少每次都付現銀,因為當時的商行生意,商家一般都是往上放貨,年尾收款結賬,然後商家再向自己的上一層賣家結賬,如此一環套一環,就算張華軒現在得到胡雪鹽的保證,每一筆買賣都現銀結算,其實對方在流通上的成本就要大大增加,除了分薄他們的利潤和自己增加流通資金外,對張華軒自己也並無太大的好處,而放貨給這些商人,卻使得他們銷售成本下降,對張華軒搶占市場的大方針,有利無弊。
這些彎彎繞的心思胡雪鹽再怎麼聰明,卻也無論如何想象不到。張華軒話一出口,胡雪鹽原本那種幹練淡定的神情立刻消失不見,滿臉的精明被迷茫所代替,這一種聰明人確實是天生的好頭腦,會把一切有利與不利的關係都算計在內,王有齡受他大恩,這一層他算到了,張華軒的工廠出產極多,需要大的分銷商,這一層他想到了,買賣所需要的銀兩本錢,他也算籌集到了,隻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所有的一套組合拳到了張華軒這裏,卻是輕飄飄打了個空,當真是要多難受,便有多難受。
要是換了普通商人,自然歡天喜地,立刻答應下來,唯恐張華軒會反悔不認,胡雪鹽在短暫的錯愕之後,卻又立刻恢複了平靜,向著張華軒問道:“大人這麼做,小人就算有王公的麵子,卻也是愧不敢當啊?”
他這話是擺明了試探,看張華軒有什麼下文,若是當真不說,隻怕此人心裏會梗上一塊大石,將來雙方合作,卻也是各自疑忌。
張華軒也不瞞他,寥寥數語,將自己日後打算大略向著此人陳說一二,這些生意上的事王有齡聽著無趣,而胡雪鹽卻是聽的如癡如迷,到得最後,不禁向張華軒躬身下去,誠摯道:“小人臨行之際,隻聽說大人是天生的武曲星,打的發匪和撚子望風而逃,到了現在,才知道大人還是我大清的趙公明!”
能得到胡雪鹽如此誇讚,饒是張華軒城府深沉,卻也忍不住噗嗤一笑,一手將胡雪鹽拉起來,然後笑道:“這話不必說,我畢竟有官職在身,倒是雪鹽你是個人才,日後除了在浙江照顧一下生意,其餘時間就我這裏,我有不少事情,需要人才襄助!”
張華軒現在的紅的發紫的按察,若不是他自己推辭,隻怕布政使或是一省巡撫也做得,胡雪鹽如何不明白他前程似錦?當下喜出望外,立刻連聲答應下來。
打發走王有齡與胡雪鹽,張華軒心情極其愉悅,他心裏一直想著搜羅那些清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人才,對胡雪鹽這樣的商界巨賈卻是少有關注,不成想這胡某人卻是自己送上門來,今日一談,不僅發現人才,對他有些僵化的思維方式也是大有啟發,不覺令他欣喜非常。(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