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鑄造順利,火槍也是開始試造,與火炮相比,火槍膛管的成型打磨缺乏合格的工匠,雖然從歐洲請來了三十多個高級技師,不過他們分別在高爐與鑄炮上,然後還有炮彈、子彈等分工,還有人專責修理各式機械,用來造槍的技師隻有七八個人,而且全部是普魯士人,嚴謹而刻板,他們是天生的技師,卻並不是好的教師,在培訓中國技師上,遠遠不如別國技師做的出色,這也導致他們在兩個月之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助力,隻能憑著自己的力量把火器局的步槍廠先定型,把器械安裝完畢,然後讓中國工人打下手,自己上陣親力親為,這樣造槍的速度明顯不如火炮那麼盡如人意,整整兩個月下來,隻有二十多支線膛槍和不到兩百的滑膛槍,而耗費的銀兩,卻足以再讓張華軒裝備兩個營的淮軍。
在火器局不到三華裏的地方,就是張華軒的工業中心。淮安的大興紗廠已經是當時遠東最大規模的紗廠,整整五萬錠的紗錠在英國也是規模不小,紗廠興建的最早,規模也是最為龐大,除了這五萬錠之外,張華軒顯然還要在資本回收一部分後加大投入,所以工廠的規模特別龐大,反正當時的中國最不缺乏的就是人力,隻要投入不多的白銀之後,便可雇傭到相當的人力來做基礎建設,紗廠興建之後,又是布廠與染廠,再便是麵粉廠與油廠,張華軒用在火器局上的資金投入,隻有這些工廠的三分之一,在他看來,他的淮軍在武力上已經在當世中國有著絕對領先的優勢,再下去就是擴大規模,廣招兵員,提高軍官素質,這一切當然需要用錢,如果打打造一支超過二十萬人的近代軍隊,所需要的資金將是急速翻滾,是目前的養兵模式無法承擔的……在那之前,播下近代工業的種子,讓兩淮地區先工業化,博取巨大的利潤,然後方能有成功的可能。
後世人常提清朝中期中國的GDP還占世界的三成左右,殊不知小農經濟自產自銷,龐大的GDP完全被中國的四萬萬人口自己給消耗掉了,與英法那樣的近代工業國家相比,後者更容易集中國民與國家的財富,迅速發展,而中國的財力與物力,在集中之前,因為小農經濟社會的特性,已經被迫嚴重消耗,如果再加上政府腐敗無能,經濟上的困難與停頓幾乎是必然之勢,所以以滿清之大,人口之多,卻是越來越窮,到同治之後,往外國借債幾乎是必然之勢,大而富的國家卻向小而窮的國家伸手要施舍,當世人難以理解,其實卻是再正常不過。
整個工廠區冒著白色的蒸汽,在後世這是工業汙染的象征,在此時此刻看在張華軒的眼裏,卻是再好看也不過。中國的工業化還要等多年之後才看到一點曙光,那些洋鬼子先工業化,不顧汙染,賺足了全球的財富後自己轉移了工業汙染,然後反過頭來指責他人,在他的手裏,卻是要讓中國先工業化,趕上當時各國剛工業化的潮流,多年之後,自然也能對著別人指手劃腳。
這一切的一切,看在沈葆楨眼裏卻是格外的新奇激動,上一次奉朝命來淮安,他心存疑慮,走馬觀花一般的把淮安剛興建的幾個工廠觀看完畢,在他看來,得不到朝廷輿論和財政支持,張華軒的工廠怕隻是勞民傷財的胡鬧,雖然賠的是他自己家裏的錢,卻也無足稱道。
到了此時此刻,十幾個工廠已經成型,特別是幾個大廠規模龐大,諸多工廠加起來雇傭了三萬出頭的工人,整個工廠區人聲鼎沸,一派繁忙景象,已經與他上次看到的情形絕然不同,而那些噴著白色煙氣,吐火燃燒,帶動起諸多車床機械的蒸汽機最讓他覺得驚奇感歎。
當張華軒笑問他感想如何後,沈葆楨老實答道:“這是奇技淫巧,不過這樣的奇技淫巧越多越好,我大清要想擺脫積弱局麵,就非得興辦工廠,自造火器不可。玄著,你做的這些我很佩服,不過等發匪平定,如果讓我治一府,我便造一座工廠,讓我治一省,我便造百座工廠,到了那時,我做的便會比你強的多。”
張華軒搖頭微笑,向他道:“先別如此說,你靜下心來,在我的火器局和工廠裏仔細看看,到時候再來與我說,如何?”
沈葆楨雖覺並無必要,卻仍然點頭道:“玄著不做無聊之舉,依你所言便是。”(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