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嶄露頭角(2)(2 / 2)

張華軒又沉吟片刻,吩咐道:“來人,帶五常去支銀子,五常辛苦,日後這一類的事情,一定記得要來稟報。”

張五常年紀不大,倒也還沉穩,被張華軒不停誇獎,還是神色如常。

張華軒又吩咐道:“五常去罷,這件事我知道了,自有應對之法,你仍然去觀察動靜,有什麼異常,再來報我。”

“是。”張五常極利落的又打一個千,然後悄然退下。

張華軒心裏暗暗冷笑,眼前這幾隻蒼蠅嗡嗡,他還真的沒有放在心裏。吵來鬧去,不過是想多占點便宜,分點家財罷了,一點點中傷他的小伎倆,還不至於被他放在心上。

到是吩咐張得利的幾件事,還值得他放在心上。

大清的官兒就是豬狗不如,現在也還得借那一件鴛鴦補服和青精石頂子用上一用,有了官員身份,底下要做的事,就便利許多了。

第一件,先捐個道台,然後借著魏源名聲,刻書刊印行之天下,把他的《聖武記》和《海國圖誌》先打響亮,在士林官紳中製造影響,要搶在洋務派二十年前,讓中國人粗略的懂一點變法圖強的道理。

小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說魏源的《海國圖誌》起到了極大的影響,憑什麼在中國就不受重視,屁用不頂?

把這件事一做,他張華軒就先在已經開眼看世界的官僚和士紳眼裏有了一個模糊的影像,再走好下一步,張華軒就會聲名雀起!

聲譽,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可是至關重要!

這一步走好了,就能再走下一步,利用他的道員身份,直接上書朝廷,請求大開團練,對付來勢洶洶的太平軍!

張華軒熟讀史書,知道團練一說,首先是李鴻章極力慫恿。

鹹豐三年初,太平軍在占領武漢聲威大振後,分兵入皖,李鴻章於是極力慫恿同為皖人的工部左侍郎呂基賢上書團練一事,甚至有傳言說,連奏折稿子,都是李鴻間代為書寫。

朝廷此時已經慌了手腳,也顧不得滿漢之防,先有曾國藩,再派呂基賢為安徽團練大臣,再接著,就是全國各地團練紛起。

太平軍,就是敗在各地團練的手裏,換個後世說法就是,敗在了地主武裝手裏。

用團練這一步棋,曾國藩看的出,李鴻章看的出,清廷上下隻要稍的頭腦的官僚都能看的出。大清八旗已經不能用了,往日騎射無敵天下的女真騎兵,這時候能騎上馬已經是奇跡,別說去縱騎沙場,射箭殺敵了。八旗如此,綠營也是如此,一營兵該著六七百人,實際可能就百來號人,老的老,弱的弱,抽大煙就在行,打仗?別開玩笑了!

如此,團練必行,也非得團練不可。

張華軒決意要搶先一步,在李鴻章出這個風頭之前,自己先上書中央機樞,首倡團練,取得這個風頭之先後,然後自己辦團練,募兵!

想到這兒,張華軒嘿嘿一樂,露出滿嘴白牙,讓四周的小丫頭們看著直打寒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