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威脅?(1 / 3)

為了方便您下次閱讀本書最新章節,《-飛天中文-》提醒:請牢記我們的網址:!永琮知道乾隆是個長壽的皇帝,所以過早的掌握權力對自己並不有利,反而容易造成乾隆的威脅感,也許短時間內不會有所感覺,可時間一長了,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聖祖康熙對他自己的太子不就是這樣的麼?

曆史上你都找不出向康熙那樣寵愛嫡子的了,過早的就讓其接觸權力,到最後還不是立了又廢?這裏邊固然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但太子手中的權力過大,對康熙的地位造成了威脅,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然康熙也不會廢了他。請記住本站的網址《飛天中文網》

權力過大會威脅到皇帝,權力過小又保不住自己,想要在朝堂上呆著,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立於朝堂,你的性格、處事原則、關係網等等,會自動為你劃分到一個利益共同體內,俗稱黨派或是集團,單個孤立的人隻會成為權力角逐與角鬥的犧牲書。

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有利益牽扯的地方就有派係,大到朝堂,小到商會店鋪,利益共同的情況下就會形成,這是不可避免和阻止的。這種問題即便是到了現代社會都無法解決,更何況是封建的古代?

不同的派係根據利益的不同會進行合作與鬥爭,每次合作與鬥爭的結果都是殘忍的,殺人不見血大概就是如此了。真正能夠做到文明鬥爭的,恐怕還要數有宋一代,其時的政治鬥爭雖然激烈,卻不會要人命。

朝堂上恨不得鬥得個你死我活,下了朝你我依舊是好友,一方在政治角逐中失利,另一方頂多把你驅逐出朝堂,到偏遠地區或是哪個田間地頭去種地,就好比《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他當年與王安石政見不和,私底下依然關係不錯,司馬光被王安石驅逐出朝堂後,也沒怎樣,等到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重新被朝廷重用,王安石也不過是回家種田,性命無憂,這種例子有很多。

永琮希望等他當皇帝的時候能夠推行這樣的作風,既然派係鬥爭無法避免,那麼把它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降低它的鬥爭程度,有利於減少人才損失等等諸多優點。不過既然他還沒有做出改變的能力,那麼現階段就是要好好地遵守朝廷的政治規則。

輕易的打破或是改變規則,除了引人注目以外,就隻能被人群起而攻之,沒有第三個選擇,槍打出頭鳥,沒有堅定的決心以及強力的手腕,和循序漸進、行之有效的改變過程,隻會給自己帶來災禍,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宋代的王安石變法,近代的戊戌變法等等,現在的永琮顯然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話題扯遠了,我們回到正文,永琮的奏折交上去後,乾隆非常滿意,同傅恒等心腹大臣商議過後,均覺得永琮所奏之事可行。因為備戰的時間不長,最低一年,最長兩年金川就會亂,不亂也要讓它亂,所以領兵征戰的人選問題乾隆等人也做了初步的安排。

原本乾隆打算讓永琮作為副將,帶兵出征的,結果被永琮言辭拒絕,開玩笑,他自家人知自家事,他根本就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由他作為副將,打仗時主將們不僅要注意他的安危,在作戰的時候也會選擇較為保守的戰略。

倒不是說保守的戰略不好,而是會大大的拖延戰爭結束的時間。打仗這玩意兒,不僅是人體絞肉機,還是非常燒錢的東西,這要是一場侵略戰爭,擴大地盤嘛,永琮倒是不會反對,反正占領地方後,錢財、土地、人員都是戰利書,很快就能補充國庫和兵員的損失,中國別的不多,就人最多。

可金川不同啊,偏僻的彈丸之地也就算了,其地大部分還是山地,可耕作麵積太少不說,那還是大清自己的領土範圍,這場統一戰爭不管你怎麼打,損失的都是朝廷自己,想想都讓人感到鬱悶,這要是拖得時間過長,像曆史上那樣拖了八年,永琮可接受不了,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可不想像嘉慶那樣,得到一個空了的國庫,隻能靠抄了一個大臣來填補。

永琮是元後嫡子,在刑部跟著劉統勳學習了一段時間,又在乾隆身邊襄讚政事,他的舅舅們是八旗勳貴,可謂世家大族,本身就在朝堂上有這一定的勢力,皓祥也在今年進了戶部當差,表兄明瑞手中有兵權,他自己再要領兵,掌握兵權就太過顯眼了,這種蠢事他可不幹,低調一些才能活的更滋潤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