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一書的出版,是愛新覺羅·溥儀先生最重大的成就。這部轟動世界的著作,至今還一版接著一版地發行,當我們麵前擺著這本書的時候,怎麼能夠忘記溥儀為它所花費的心血和付出的勞動呢?
《我的前半生》一書的撰寫和出版,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後來又發生了“文革”期間的“批判”、“自我批評”和毛澤東、周恩來的“保駕護航”,再以後則生發出李淑賢與李文達的版權確認爭奪戰,直到最高法院落槌宣判。目前,多家出版社爭相出版這本書。有的出版社以“恢複”該書修改期間產生的“未定稿”方式,拿所謂“全本”做賣點;有的出版社則以溥儀親屬的名義“授權”,甚至不經同意,就把本人整理的《愛新覺羅·溥儀日記》作為“附錄”出版,未免過分;還有的出版社又打出《我的前半生》“定本”、“全本”、“灰皮本”都出齊的旗號,讓讀者“對照”閱讀,以便“完全還原一個末代皇帝的真實自我”。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部在半個世紀中累計印刷了200餘萬冊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呢?又應該怎樣評價這部著作的內容、成書、官司和現狀呢?
今據史實寫出《我的前半生》一書的麵世曆程,或有助於讀者理解這本書在當前引發的種種新聞,預測事態發展也可能就有依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