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未來的路(1 / 2)

在我做版主的論壇裏,曾經有過一個帖子,題目叫《經理人,40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寫的是對職業生涯的思考。這個帖子的點擊率出奇的高,很多網友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設計中的“出路”有不少:掙夠錢退休、做谘詢顧問、獵頭、做代理商、當作家、回學校讀書,等等。網友的討論很熱烈,這也反映出了這一代職業經理人對未可知前途的不安與思考。當燃燒的青春都已經獻給自己所熱愛或者並不怎麼熱愛的職業之後,等到不惑之年,我們又將如何選擇腳下的路?

當代的中國職業經理人基本上出身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這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時間有關。在20世紀的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體係的逐步確立,中國市場逐漸由賣方市場進入了買方市場,靠國家分配工作的時代也逐漸過去,更多的人開始自己選擇職業。在市場化程度最高的消費品行業,可口可樂在1984年開始在中國設立裝瓶廠,寶潔在1988年進入中國。跨國巨頭的進入,不僅帶來了資本、先進的生產技術,也為中國培訓出了第一批職業化的經理人才,這些人才經過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曆練,已經逐漸成為各個行業領域的中堅。但是,不確定性依舊存在,雖然到目前為止各種管理人才大多都是緊缺的,但是這種信息往往是不對稱的,一方麵,不少企業急於長大,急於尋找優秀的經理人才,另一方麵,卻有不少優秀的經理人才正埋沒在某個平凡的職位中,甚至是失業。

帶給我們每位經理人尊嚴的是我們的職業和職位,失去這些,事實上我們也就什麼都不是了。我見過太多30多歲的經理人,昨天還是某某企業的經理,一場公司的政治鬥爭或者一次企業間的收購行為,轉眼間變成了失業者。我相信有這樣經曆的經理人是不在少數的——李白就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這是個高流動頻率的行業,我們已經不再奢望像過去那樣終生在一家單位工作了,我們有更多的選擇——然而這也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即便你能一直不失業,但是,企業的層級是金字塔型的,做主管也許隻要一年,做經理也許要五年,做總監也許要十年甚至更長,再往上呢?你想過嗎?

曾經在一次培訓中,導師讓我們做過這樣一個遊戲:雙腿並攏的時候左右搖晃自己的身體——你會感覺到很容易失去平衡;然後雙腿分開一定的距離再搖晃自己的身體——你會感覺保持平衡其實很容易。導師通過這個遊戲告訴我們,你的延展度決定了你的安全感。這些“延展”就是你的專業技能、學識、人際關係網絡、經驗……

我們來看看幾種類型的職業發展,讓我們一起思考自己的未來,未來要做些什麼,現在要準備些什麼。

第一種類型是站在職業金字塔的頂端——至少,沿著這條晉升之路堅持地走下去。這條路確實很崎嶇,你也會越走越孤獨,並且,你也需要一些好運氣。走這條路的人,往往最初的選擇就是非常正確的——雖然這也許帶著點偶然。在外資企業發展的經理人,能做到高位的,往往有這樣的一些特點:有著非常好的教育背景、能熟練地使用英語、第一家進的公司通常就是著名跨國企業、熟悉並擅長運用公司政治。在內資企業發展的經理人,通常通往高位的必要條件是對老板非常忠心或者深受老板賞識,對做市場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法、擅長學習也擅長整合各種社會資源。

也許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永遠為企業工作下去,他們將是真正意義上一生都獻給企業的人。他們和發達國家在戰後的那一代人一樣,勤奮、忘我地以工作為中心。總監、總經理甚至CEO將是他們的目標,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必將達到。

那麼他們需要為自己準備點什麼呢?

審視近幾年來的“逃離外企”現象,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外企經理已經碰到了職業發展的一個“集體瓶頸”,而且這個尤以營銷經理為甚——再劃得細點,是以在總公司以外工作的銷售經理為甚。這些銷售經理雖然能力大多不錯,但是在教育背景和英語能力上,普遍不及總部其他部門的經理,並且多年的“Field Sales”生涯,或多或少已經讓他們有點不適應總部的沉悶氣氛,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江湖習氣。他們的“逃離外企”,說到底,是一種對延續職業生涯的渴望。對他們而言,如果要在外資企業繼續發展,需要的是以國際化管理風格而不是本地化管理風格來加強自己的工作,並且還需要為自己多做一些繼續教育的投資——這些教育也許是CEIBS(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這是最讓外資企業信賴的國內MBA學府)的MBA文憑,也許是掌握更為熟練地運用英語能力。那麼,如果下定決心走時下流行的“空降”道路,也許更要做的是對中國本土企業文化的再學習,否則,隻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