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溫說:“這個簡單,把李鑒召進大明宮直接殺掉,遣散他的軍隊,不就行了。”
崔日用說:“李鑒豈是那麼好殺的,現在我們把大軍調進長安城。太平他們一定會提高警惕,李鑒哪裏那麼容易離開軍隊。”
崔湜說:“不如任命李鑒為範陽刺史,讓他率軍駐守範陽,防禦契丹。這樣做既可以把李鑒調開,又不至於讓群臣和太平有話說。”
宗楚客說:“這個方法不錯,隻要李鑒的軍隊一出潼關。就算是他李鑒有不臣之心。我們隻要守住潼關天險。李鑒憑借手裏的那點兵馬,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打不進來。我們控製了長安,便可以號令天下。太平等人不過是甕中之鱉,除掉他們輕而易舉。”
韋氏說:“這個方法不錯——婉兒,你覺得怎麼樣?”
上官婉兒說:“不錯,這是個好辦法。”韋氏隨即讓人以李顯的名義,起草給李鑒的調令。
韋氏站起來,揚起頭給她的黨羽動員道:“諸位愛卿,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隻要我們抓住了,便可以坐擁大唐,俯視天下。雖然眼前所需要解決的事情還很多,但本宮堅信隻要我們齊心協力,沒有人能過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一定取得的勝利,而號令四方。待大事成功之日,便是本宮統領天下之時。諸位是本宮的功勳之臣,屆時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任爾等享用。”
韋氏的黨羽聽了以後,紛紛跪下來,齊聲高呼道:“願與皇後同生死,共進退,完成大業。”
在李顯死後,太平公主第一時間就通過安插在韋氏身邊的耳目知道了李顯駕崩的死訊。她感到很悲傷,但是她更知道這對於她來說是一個樹立威望,擴大權勢的絕好時機。她立刻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她最重要的兩個親信:一個是李隆基,另一個是李鑒。這也就是說太平公主和韋氏的親信也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通過她們的主子知道李顯去世的消息。
李顯作為李唐帝國的皇帝,他的生老病死是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然而,李顯駕崩這樣一個非同尋常的政治事件,李唐朝廷上的大臣卻始終被蒙在鼓裏,任由韋氏和太平公主在背後興風作浪。
上官婉兒回到寢宮以後,內心忐忑不安。她心裏很明白,韋氏根本不是一個可以成事的人。韋氏能夠取得權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皇帝丈夫李顯。想當初她之所以要依附於韋氏的原因,是因為李顯對她言聽計從,凡事聽信於她。韋氏如今失去了李顯這個最大政治資本以後,還拿什麼和李旦、太平、李隆基這些人鬥。況且以韋氏的所作所為,天下人早都對她恨之入骨了。
上官婉兒繼續分析到,太平公主等人之所以遲遲沒有對韋氏動手,也正是由於李顯的存在。但是,她怎麼沒有想到李顯會這麼快的死去,因為他隻有五十五歲啊,這正是人生中年富力強的時候,曆史上很多帝王正是在這個年齡段成就了豐功偉績,而留名青史。在不久前的馬球場,李顯上還歡呼雀躍的,如今卻突然間死了。要是李顯能夠再活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韋氏的權勢就可以伴隨的著李顯的存在而持續下去,到那時韋氏或許還有追趕武則天的可能。但現在事實是李顯死了,不管是病死的也好,還是被害死的也罷。這其實都不是很重要,這隻意味著韋氏的日子就要到頭了。
上官婉兒又思考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以韋氏的能力,根本無法控製住局勢。即使她僥幸除掉了太平等人,這又能怎麼樣呢?她麵對是以李氏皇族為首的整個李唐王朝。當年武後那麼強勢有威嚴的人,在稱帝的時候,各地起兵反抗的比比皆是。她韋氏想要步武則天的後塵。她的能力和威望能比得過武則天嗎?韋氏的能力威望不足,要是她身邊有一幫頗具聲望的能臣武將進行輔佐,倒還是有的一拚。可是,現在韋氏所重用的那些人都是些蠢材。韋氏每到關鍵時刻,所依靠的還是她上官婉兒。可是,她畢竟不能什麼事都去做,而且能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