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郭元振的忠告(1 / 3)

在掩埋還士兵的遺骨之後,李鑒率大軍起程回長安,郭元振將李鑒送到疏勒城外,在即將分別的時候,郭元振說:“大將軍,你這次領軍出戰,大勝突厥,充分的展出了你卓越的指揮才能,你是我大唐難得帥才,老夫佩服你。”

李鑒帶著哀傷地神色說:“老將軍過獎了,付出了那麼大傷亡,何談大勝啊。麵對那些陣亡的士兵,我感到很不安。”

“大將軍也不是第一次打仗了,你對戰爭應該是了解的,怎麼會如此悲傷呢?”

“可這次不同,這次我作為全軍的統帥,統領數十萬大軍,我的指揮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戰爭的成敗和士兵的生命。如果我能做的更好一點,士兵們也就能少留一點血,不是嗎?”

“可戰爭就是這樣,在沒發生之前誰都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樣子,付出的代價到底會有多大。隻有在結束之後,才會清楚的看到它的殘酷性。對於大將軍而言,你能看到這一點,說明你在不斷的成長,你是當之無愧的將帥之才。大將軍要是一直能保持這樣的謙和,你會成為李牧、王翦、衛青和你曾祖父李衛公那樣的千古名將。”

“多謝老將軍指點,晚輩謹記在心。”

“最後我想給大將軍一點忠告,還望大將軍銘刻在心裏。”

“老將軍但說無妨。”

“你這麼年輕就能擔任三軍的統帥,領軍出征。一方麵由於你的領軍才華,另一方麵說明你肯定有貴人相助。但是你要記住你所麵對的是大唐的士兵,他們的鮮血隻能為大唐而流。你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從大局出發,站在大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因為你是我大唐的重臣,不是誰的家奴,你甚至於都不屬於你自己。”

李鑒在聽了郭元振的話之後,雖然感到他講的很有道理,但是他卻有點不大理解,說:“郭將軍,能否給晚輩講明白一點。”

“老夫的話就講到這裏,大將軍慢慢會明白的。送君千裏終有一別,起程吧。”

“好吧,老將軍後會有期。”然後,李鑒跨上馬背,率領大軍向東走去。

唐軍回到長安以後,長安城裏一片歡騰,以慶祝唐軍將士凱旋歸來。太平公主借此機會對李鑒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宣傳,讓李鑒瞬間名聲大震。“唐之霍去病”的名號也響徹整個李唐。皇帝李顯封李鑒為鎮軍大將軍,任兵部主事。

在李鑒歸來後不久,太平公主和韋氏兩派圍繞著解散府兵回原籍的問題,又一次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太平公主因為韋氏的女婿武延秀掌握著京師長安衛戌部隊的指揮權,所以她不願意解散集結起來的府兵,而是提出讓李鑒的府兵與武延秀一起宿衛京師。韋氏以府兵戰時集合,平時務農,並不常設的原則,堅決的要解散李鑒的府兵。本來這個原則是李唐的軍製慣例,仗一打完,府兵解散回原籍,以防止有人擁兵自重,威脅朝廷。可是韋氏的倒行逆施,任人唯親的做法,讓群臣們都意識到,她是個有野心的人,想做武則天第二。因而,支持她的人並不是很多。

這讓韋氏很是惱火,上官婉兒給她建議說,既然遣散不了,那就削弱。具體的做法是暫且同意李鑒擁有軍隊,但是李鑒的府兵數量必須控製在三萬人以下,不能進駐長安城,而是駐軍灞上來拱衛京師。等到這批府兵的宿衛時間一到,再全部遣散,調李鑒等人在朝堂中任職,虛以高位,不再賦予兵權。韋氏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就聽從上官婉兒的意見,向李顯提出了這一主張,讓群臣討論。

這個方案得到了群臣的普遍支持,因為他們對於韋氏和太平公主都沒有好的印象,不想看見其中的某一派做大,而把持朝政,重蹈武則天當年的覆轍。為今之計,首先要讓兩派之間的實力保持均衡,誰都不敢輕舉妄動。